王艳敏
摘 要:探究袁武水墨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水墨人物画中的内在神韵,从而将自我精神与艺术家的精神相呼应,找到艺术和人与自然的内在共鸣。从分析水墨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相关概念入手,研究袁武的绘画,进而简要分析袁武水墨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对于了解袁武绘画风格,探究袁武水墨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袁武;水墨人物画;写意精神
一、何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一)中国写意绘画的形态
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精神贯穿中国传统艺术,那么何为“写”,何为“意”,何又为写意精神呢?研读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了解到,所谓的“写”,即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于自我情感的一种宣泄,所谓的“意”,即审美主体的意识。“以意命笔”,其中的“笔”是一种书写的工具,“意”则是主导“笔”的理念的砝码,“意”与“笔”之间的相互配合深刻展示出一种思维与审美的高度统一。所谓的写意精神即艺术家在表现胸中的艺术形象时,带着一种内在的情怀,用笔墨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情感进行了高度融合与提炼,进而传递了中国古代哲学主基调思想——“天人合一”。
纵观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脉络,可以了解到中国绘画中讲究的写意精神萌发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当中。如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村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该器物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上顶着类似发髻一样的装饰物,前额一半为整体涂黑,一半呈半弧形,眼睛似两条直线一样眯着,鼻梁挺直,且嘴巴衔着两条鱼,同时两条小鱼又分别置于耳朵两边,表现出奇异的人鱼合体的艺术形象。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呈相互追逐状。
先民们用如此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他们心中的艺术形象,深刻表达了他们对鱼图腾的崇拜,也充分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藝术才能,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精神内涵。
(二)中国写意画的意境风骨
汉画线条基本都是以最简的形式勾勒,却可以把观者带入由形入神的境界,另外其在笔墨上也是去粗取精,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洗练的美。首先从其技法上可以看出,汉画具有以书入画的线性特征。书法在行笔过程中讲究轻重缓急的旋律感,以及一种气脉连贯的气势,冲破过分形似的牢笼的束缚,更多讲究和注重线条所表现出的神韵。线条一方面是为了造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神”而服务。这样艺术家在无形中通过线条的表现,传递他们内在的精神与情感。因此汉画的魅力在于,创作者在观察物象的基础上,融入了对物象的内在的审美情感,然后把眼前的美好景物与自身的内在情怀进行不断加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的状态。
汉画中所展现的写意精神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养料。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一批画家和理论家,他们对汉代绘画中所讲究的写意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由于当时北方政局动荡、战乱不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进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这时期的人受到王弼《周易略例》中“言意之辩”等观点的影响,即“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其中所谈及的“言”指有形的物,“象”“意”指无形的东西,“象”只是“言”和“意”二者的桥梁,倘若能做到忘“言”、忘“象”,即可达到“意”的无形的境界,也就是说言语和形象都是可以作为让人粗略明白所传达意思的工具。顾恺之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神论”,认为人的眼神是传递人的内在情感的关键。“传神论”也成为中国绘画写意精神的核心理念。汉画中写意性的线条的表现,对后面很多朝代的艺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袁武绘画
袁武的绘画是在坚持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山水画的技法,而且创作的作品展现出他坚实的造型能力以及对整体画面的把控能力。在造型上,他强调“格调”,正如潘天寿曾经所说:“凡人笔意各出天性,或出清秀,或出浑厚,各如其人。但出情趣,均成佳品,倘俗而不韵,虽雕龙镂凤亦不足观。”显然在写意人物画的创作中,“格调”尤为重要。所谓“格调”就是在进行对象形象表现的时候,要抓住对象的基本特征进行夸张表现,且在表现对象的时候要强烈、要狠、要拙,因为过分取巧容易导致画面生涩和乏味。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更能够抓住对象形神最强烈的部分,传递其内心世界,体现了一种艺术本质与人生命本质恰到好处融合的美。另外,他的很多作品中都会出现浓重的大墨块,给人一种厚重的美感。当然袁武在这些浓重的墨块中会刻意根据结构和造型进行适当的留白处理,使得画面有一种强烈的对比,这样巧妙的艺术创作的风格彰显了一种灵动而且精巧的写意精神的趣味。
袁武在军旅生活中创作了很多作品,题材广泛且丰富,涉及的创作题材包括工、农、商、学、兵等一些重大题材内容。这些创作题材中饱含了当代写意精神的情感,画中袁武以当代人的眼光以及现代情感的笔墨结构来传达他内在的情绪。另外他的绘画注重现代元素的运用、笔墨的大面积挥洒,同时袁武在线条的运用上也吸取了西方绘画中对于对象的体积、结构和明暗转折处的强调的表现手法。他始终坚持继承古代书法中美的神韵,对于线的运用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例如在人物衣纹的处理上,他采用“毛”“涩”的处理手法,饱含了古代书法中的拙朴的韵味,体现出一种追求自主性的水墨艺术本体的写意精神特征。
袁武在创作思路上将民族精神和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的特点加以表现,有自己独到的感悟与理解。他的画面给人一种严肃的趣味。在创作风格上,袁武始终坚持把写实造型放在首位,其次是笔墨色彩的表现,他认为准确的表现对象成为笔墨的意义,这些观点都深刻体现了他强烈的写实愿望。当然袁武在坚持西方绘画所讲求的写实绘画的同时,能够兼顾中国绘画中笔墨语言的表达。笔墨语言变成了传达画面“人格”的媒介,外在的写实与传递内在情绪的笔墨的兼顾,都体现了袁武绘画语言在新时代的全新艺术面貌,以及写意精神本质。
在袁武的艺术之路上,作品《大雪》代表着他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该画创作于1989年。当时袁武刚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偏远且校园环境极其简陋的地区教书,但是这里淳朴的民风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乡村素材。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北方小女孩背着书包上学的情景,画面中的天空和雪地在淡墨的衬托下呈现出朦胧的状态,而小女孩的活泼眼神,给这幅原本肃穆的雪景增加了些许生动的写意性趣味。袁武在这幅画里表现的是自己家乡的雪景,他没有用太多令人眼花的技法,而是采用淡墨色表现了东北的那种寒意,而小女孩澄澈的眼神,给人一种像雪一样纯洁的美好感受。画面表现的内容虽然没有他日后画作的那种果敢和深意,但也足够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如果说《大雪》是改变袁武命运的一次机会,那么《天籁》便是最能展现他绘画格调和笔墨意趣的一幅作品。这种格调既体现了袁武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更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这幅作品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写意画的表现手法,如奇特的造型、洗练的笔墨,这给观者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通过观察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袁武绘画在人物的刻画上,少了一些明暗的皴擦,多了一些随性的写意趣味。画面中一白衣老者独坐深山,一边沉思一边抚琴,山间瀑布一泻而下,似乎这个时候泉水的声音和弦音交融,使得一种内在哲思与自然的美相融合,展现出高士面对人生得失的一种淡然的心态。
面对人生路上的一次次成功,袁武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前往北京继续努力,耕耘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求学之路很艰辛,他在创作的道路上每一天都像是在艰难地破茧重生,但正因为如此,才让他对生活充满斗志。正如袁武自己所说:“我像是独自走在颓圮城堞上的老人,不紧不慢地去听那吹向黄昏的忧郁的风响,用一种早已流行过的形式,展示着我那模糊的情感和零碎的思想。我的生命和我的艺术,一直总是这样迟缓地生长着,常常被很多人超越、抛弃,被一次次轰轰烈烈的艺术思潮和盛典淹没。不知道数載光阴过后,我将会在我的园圃里摘下何样的果实。但是我相信,每个人对生命的成长、情感的波动都持一种属于自己的努力和真诚。”
三、袁武绘画中的写意精神
通过研究袁武写意人物画,我们可以认识到,他在绘画的创作题材上以乡村人物为主,一般以反映民族精神以及人性的特点等为主要内容。他的画面给人一种“严肃”的态度,体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深刻的思考。观者透过袁武的画面,感受到他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在笔墨、用色上都融入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同时使得画中人物也具有一种时代感和地域感。以袁武的作品《人流》为例,可以具体了解他的绘画中的这种写意精神。《人流》(图1)是袁武2008年的人物作品,描绘的是一群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这幅画没有在人物主题背景上进行过多的渲染,而是把注意力专注在人物面部表情、姿态的处理上,以及表现人物感情的丰富性上。接下来本文从《人流》的造型、用线、用墨、用色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袁武绘画中的写意精神。
从造型上来说,袁武采用了西方写实和主观处理的手法去表现人物形象,人物的形象在遵循西方写实绘画中的造型准确原则的基础上,又不局限于对对象表面的形似的把控,而是对人物的表情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处理。正如袁武所说:“写生时,要把形象特征抽出来放大,强化,把常规形象忽略,即主观,编导致概念,抄导致匠气。”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从人物外貌的复杂捕捉到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观察画面我们可以看到,画中每个老人的神情面貌各不相同,有的人在凝视前方,有的人在低头沉思,而其中一位穿白色衣服的老人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他两手插兜且以一种桀骜不驯的姿态凝视着前方,他的眼神似乎可以牵动人的每一根神经,这展现了他不畏惧生活的苦涩,迎难而上的态度。袁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一种趣味,他的画面不局限于讲故事,而是透过画面的形式传达艺术家内在的“意趣”,让画中的人物活了起来。在线的表达上,袁武讲究浓淡变化,在线条的韵律上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他绘画中人物的体积、结构以及明暗处。另外,他的线条讲究一种金石趣味,比如人物的衣纹的处理有一种“毛”“涩”的特征,是一种山水皴擦的趣味性的表现。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袁武采用了泼墨的表现方法,画中大面积运用黑色团块状的墨,为整幅画面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氛围,传达出一种沉稳有力的美感,直接抒发了一种写意精神。而且,绘画中那种线与墨的交融,使得画面的层次关系处理很到位。整幅画采取了写意的手法,局部细节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形成强烈的工笔与写意的对比。这幅画在用色上比较单一,以朱砂、三绿、花青为主,花青和朱砂用来皴擦面部的一些主要的结构,朱砂和三绿用来表现皮肤的中间色,整体画面以墨色为主。总体而言,袁武的这幅画,在形式上重视线条和造型的完美结合,并且对背景进行了虚化的处理,营造出一种抽象的写意精神的趣味,让观者体会到画中群体给人传达的民族的精神品质。
在临摹与学习袁武的这幅作品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他所创作作品中每一个人物所带来的生命的感动,那种笔墨的韵味让人领会到写意人物画的魅力所在。直到学习、了解了袁武的绘画作品,笔者才明白一幅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可以使观者透过绘画本身感受到艺术家内在的精神情感的抒发,一种神韵的传递,也就是所谓的写意精神的重要性。袁武写意人物绘画中,每张面孔,甚至每个人的每个动作,都是最有生命力的表现。
可见,中国画中所讲的写意精神,是在观察物象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家内在审美的艺术加工,逐渐实现了物象的情与景的相融。
参考文献:
[1]陈杨.探析袁武水墨语言及对我创作的影响[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1.
[2]罗彦苓.袁武写意人物画的研究与我的创作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3]刘琼.当代水墨人物画家袁武的艺术作品探析[J].收藏与投资,2022(1):171-173.
[4]徐梅,李小汾.袁武水墨人物画研究[J].艺术研究,2019(5):22-24.
[5]胡诗雨.袁武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艺术真实[J].美与时代(中),2020(10):62-63.
作者简介:
王艳敏,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