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期刊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2022-05-30 01:38王建强
传播与版权 2022年9期
关键词:期刊内容教育

在“互联网+”语境下,传统教育期刊正面临严峻挑战,其必须找到在网络信息时代的生存方式。为此,文章在深入调研、多方考量、科学诊断、深度叩问的基础上,立足传统教育期刊的自身实际,提出传统教育期刊转型升级的路径:质量提升与品牌塑造相得益彰,提升期刊美誉度;主打产品与附属产品百花齐放,增强产品丰富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动共生,增强期刊生命力;发行创收与经营创收齐头并进,实现效益最大化;线上推广与线下活动共同发力,提升期刊影响力。如此,传统教育期刊才能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转型升级。

传统教育期刊;媒体融合;转型升级

“信息缺乏的时候,报纸很重要;信息爆炸的时代,报纸缺乏优势。虽然磁带消失了,但是音乐还在。消失的是介质,而不是内容,换个不同的形式,或许会发展得更好。”在“互联网+”语境下,传统教育期刊正面临严峻挑战,其必须找到在网络信息时代的生存方式。而传统教育期刊唯有打破常规、主动求变、转型升级,在提高期刊质量的同时拓展边界,才能在整合创生中走出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一、质量提升与品牌塑造相得益彰,提升期刊美誉度

办一本高质量、有品位的教育专业期刊是教育期刊人的矢志追求。作为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服务教育快速发展的教育专业期刊,传播课改理念、解读教育政策、报道先进经验、破解发展困惑、传递基层声音是期刊的题中之义。这需要教育期刊人以质量意识、发展思维、奋进精神来着力于期刊的质量提升、力量凝聚和品牌铸造,从而帮助基层教育工作者破解教育现象失常、教育思维失衡、教育行动失态的怪圈。

在办刊的过程中,教育期刊人要紧扣期刊质量要求,从版面上、内容上、方式上进行调整,将质量提升与品牌塑造相结合,不断增强内容的针对性、指导的适切性、视野的前瞻性、形式的活泼性,使教育期刊真正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手册。为此,教育期刊人在与教师接触、交往中要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即塑造好“三种形象”:一是走进基层,做为民服务的榜样。在日常工作中,教育期刊人要加强与基层教师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把教师的批评当作鞭策的忠言,把教师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作为教育期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师的合理要求当作重要的事情去办,尽最大努力为教师提供服务。二是推动发展,做专业成长的引领者。作为教育期刊的编辑,为读者雪中送炭、替作者锦上添花是角色使然;作为教育期刊的记者,报道成功经验,推动教育发展是职责所在……在编采实践中,教育期刊人要努力践行服务理念,在思想上引领、技术上指导、行为上跟进,结合刊物栏目精心策划、细心编辑,力争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内容和服务。三是提供养料,做精神高地的导师。为了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期刊人要针对教师存在的教育教学困惑,精心策划选题,用优秀的作品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可见,教育期刊人应在专业上做足文章,在质量上下足功夫,以伯乐的眼光来选稿、以匠人的精神来改稿、以法官的魄力来审稿、以程序员的严谨来校稿,从而筑就教育期刊质量的坚实根基,赢得口碑,塑造品牌。

二、主打产品与附属产品百花齐放,增强产品丰富性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期刊是教育期刊人精心推出的主打产品,但不是唯一产品。为此,努力开发多种多样的附属产品,不断增强产品的丰富性也成为教育期刊人努力的方向之一。

(一)开发同一内容,实现产品多元化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教育期刊人要做好自身的拳头产品,即教育期刊呈现优质、实用、有价值的作品,且要对相关产品进行深度、多元化开发。例如,教育期刊人刊登一次活动内容,既可以对活动内容进行文字整理,使活动以综述或对话的形式呈现,又可以对活动内容的视频、音频进行剪辑加工,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还可以将相关内容的二维码附在期刊上,让读者通过“扫一扫,看视频”的方式阅读活动内容文字和观看视频、收听音频。由此,同一内容、同一题材可以开发不同的产品,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从而打破传统教育期刊单一、枯燥的内容局限,使期刊内容更加丰富,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

(二)持续开发产品,实现产品系统化

为了切实改变传统教育期刊的单一传播渠道,教育期刊人也可以归纳、整理期刊的内容,建立内容资源库或大数据,并从不同维度对资源库的内容再度开发和多次利用,实现产品系统化。例如,教育期刊人可以按照期刊内容板块或报道人物,精心选择、策划、加工、编辑期刊的重点栏目或精彩内容,并结集出版,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系统化、整体性的阅读需求。

(三)出版电子期刊,实现产品网络化

在编辑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教育期刊人也可根据细分读者群来同步推出电子期刊,切实满足不同读者便捷化、针对性的阅读需求。电子期刊是纸质期刊的补充,发行电子期刊是纸质期刊借助网络拓展发行渠道的重要举措。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同时发力,能够使教育期刊的线上线下内容与服务齐头并进,相得益彰。例如,《三联生活周刊》网络版《三联听周刊》通过网络实现了销售逆袭,备受读者青睐。可见,“内容为王”并没有过时,读者仍然会为优质的内容买单,而内容的创意、品牌和质量也决定了媒体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综合开发内容,实现产品一体化

在对教育期刊附属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教育期刊人还可以采取链接的形式,将视频、音频、资料相融合,使内容集阅读、视听、动漫、游戏产品于一体,不斷增加期刊的信息量,提高期刊的价值,增强期刊内容的立体感与可读性。例如,在解读名师实践智慧的基础上,教育期刊的名师课堂视频或相关文章可以进行有效链接,从而拓展和延伸期刊名师栏目的阅读内容,不断加深期刊内容的厚度,为广大读者提供更有深度的服务,进一步综合开发现有内容,实现产品一体化。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动共生,增强期刊生命力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质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传统媒体内容好、质量高,但是新媒体创意新、传播快。因此,教育期刊人需要将两者的优势有效融合,以传统媒体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兴媒体,促使两者同频共振、联动共生,从而实现传统教育期刊的跨越发展。

(一)精雕细琢内容,增加卖点

“有粉丝才有阅读量。”教育期刊要吸引阅读用户,增强用户黏性,就要增强自身内容的吸引力。为此,教育期刊人要发挥传统媒体内容好、质量高的优势,并利用新媒体创意新、传播快的特点,精心制作内容,兼顾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受众,提升期刊内容的关注度与覆盖率。例如,重庆“拾遗”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文章标题富有吸引力,内容情节扣人心弦,如《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是钱》等,使得阅读文章的受众广泛。

(二)整合各类人员,强化创新

好的产品离不开众人的智慧,好的教育期刊产品更离不开教育期刊人的群策群力与实践智慧。教育期刊优质产品的制作过程需要领导决策人员、策划人员、编辑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等各类人员的齐心协力和共同攻关。教育期刊人可以通过团队组建、项目合作、工作室牵头、课题招标等形式来整合各类人员的优势,发挥集体人员的创新能力,强化产品创新,从而推动教育期刊产品不断转型升级。

(三)转换传播方式,增强体验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教育期刊人可以通过媒体传播方式的转换,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微电影等方式进行结合,以直播车的形式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和观看体验。例如,为了满足读者的体验需求,汽车媒体不断转换传播方式,延伸读者对电子期刊内容的动感阅读,进一步增強期刊内容的吸引力。此外,教育期刊人还可以结合新媒体进行期刊内容订阅与捆绑,通过赞助商和移动App、电子商务等业务模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和融通,使期刊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同频共振、联动共生中蓬勃发展。

四、发行创收与经营创收齐头并进,实现效益最大化

当前,传统教育期刊需要不断拓展创收渠道,实现发行创收与经营创收齐头并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达成效益最大化。

(一)创新广告形式,增加广告收入

在教育期刊产品营销的过程中,教育期刊人需要创新期刊内容的广告形式。除了传统的形象宣传、软文宣传,教育期刊还可以通过成立原生工作室,着力打造期刊内容的原生广告,做好期刊广告内容,创新广告形式,从而增强期刊广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终实现教育期刊广告收入的持续增加。

(二)开展多样活动,增加活动收入

要实现教育期刊的经营创收,教育期刊人可以将期刊内容与延伸活动相结合,拓展期刊内容的表现形式,丰富相关活动的呈现样态,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组织中小学研学旅行、开展教师论文评选等多种期刊延伸服务和活动来拓展期刊经营内容的边界。例如,《今日教育》开展了游学、夏令营、冬令营、研学等面向学生的活动,还与重庆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合作建立师资培训基地,面向教师提供培训服务,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供助力。又如,《教育科学论坛》以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幼共体、小共体、初共体、职共体等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策划组稿、读者调研、读刊用刊融于一体,既增加了期刊发行量、读者用户数量,又链接了期刊市场,拓展了营销渠道,增强了内容影响力,强化了期刊品牌。

(三)善用新媒体,增加创收渠道

在新时代,教育期刊人要与时俱进,组建教育期刊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抓住读者阅读习惯转移的特点,利用新媒体快捷高效的优势,拓宽教育期刊的创收渠道。一方面,教育期刊可通过微信、微博平台的广告或打赏的形式,通过销售期刊内容的视频、音频、资料等实现内容创收。另一方面,教育期刊可以通过期刊内容主题解读、话题直播等形式培养读者,给读者提供及时、实用、便捷的资讯,进而实现经营创收。例如,“吴晓波频道”作为财经方面的频道,每天准时推送相关内容音频,培养受众听音频的习惯,该频道已积累二十多万的粉丝量,其音频内容也获益不菲。可见,教育期刊可以打造教育类内容话题,从培养读者入手,培养读者的阅读与听读等习惯,进而获得教育期刊内容视频、音频产品的经济效益。

(四)实施项目制,增加服务收入

除了要保证教育期刊的内容质量,教育期刊人还可根据学校与教育的服务需求,实施项目制,成立各种工作室,承接各种教育策划、咨询和包装项目,拓展教育期刊的内容服务,实现服务增收。一方面,教育期刊面向教师,在队伍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师资培训和科研延伸服务;另一方面,教育期刊面向学校,在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文化凝练、特色发展、活动策划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专家咨询连线等特色教育服务。例如,《教育科学论坛》与区域展开合作,承接区域培训的策划、实施等项目;《今日教育》提供学校文化的提炼、特色项目的打造等项目。

(五)开设网上微店,增加运营创收

教育期刊可以充分利用期刊的影响力,立足期刊内容的宣传阵地,通过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开设网店,销售文创产品、少儿读物等期刊自身的延伸产品,并对期刊内容再度加工,通过自媒体来打造粉丝经济。例如,《今日教育》设立了教育优选商城,专门策划了“国学好萌”“经典润童年”“幼儿绘本”“作文大本营”等图书项目,并独家销售,增加了运营创收。

五、线上推广与线下活动共同发力,提升期刊影响力

在未来,媒体不再是一本杂志或一份报纸,而是一个载体、一个品牌。通过这个载体或品牌,教育期刊可以凝聚一大批受众群体。为此,教育期刊线上推广与线下活动共同发力,能够切实提高期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扩大影响力。

(一)成立研究联盟,开展各种研讨活动

教育期刊可根据自身的办刊定位、发展实际和媒体影响力,组建形式多样的研究联盟,例如,以教研教培机构为主体的“教研发展联盟”;以民办学校为主体的“民办学校发展联盟”;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联盟”;以小学为主体的“小学教育发展联盟”;以初中为主体的“初中教育发展联盟”;以高中为主体的“高中教育发展联盟”等。通过成立不同主体的研究联盟,教育期刊就能够以不同类别的教育联盟为依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育热点难点的问题探讨,组织专题组稿,开展教育热点沙龙、教育教学研讨等活动,既能凝聚人心,又可促进不同群体的和谐发展。

(二)拓展交流渠道,加强内外沟通交流

在“互联网+”语境下,传统教育期刊要借助互联网思维,依据自身特点来运营社群,细分不同层面的受众群体,通过作者QQ群、微信和微博交流群等形式来加强群体间的沟通和交流,整合不同的发展资源,从而提高期刊质量,打造期刊品牌,增强期刊影响力,进而促使传统期刊焕发新的发展活力。例如,《江苏教育》的社群建设就卓有成效。第一,其在全省范围内组建苏派名校联盟、苏派职校俱乐部、苏派书法名校俱乐部等线下社群,既增进名校间的交流,也加强期刊编辑部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第二,其组建读者社群。其中“先睹为快”社群由100人左右组成,由编辑筛选参与人员,通过分学科发给该社群读者先读内容来制作纠错表,协助编辑完善编校工作;栏目主持人群由編辑提前在群内分享选题策划,在群内竞争选出主持人,由该主持人完成栏目的组稿和编辑工作;选题策划群则汇聚重要学者和教师,他们为下一年度的选题提供建议。

(三)开展课题研究,以研究提升影响力

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准是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关键。教育期刊可通过课题研究来聚焦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来保持学校、校长、教师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受众群体对期刊的黏性,扩大期刊影响力。例如,自2018年起,《四川教育》针对当下“技术与目标‘难吻合、学段与学段‘不畅通、学科与学科‘渐疏离、学科与生活‘相偏离”四大误区,形成相关课题,提出“融创课堂”,并申报省级课题,构建涵盖全省十多个区域、四五十所学校、上千名教师参与的研究网络,从而以“融创课堂”的研究带动全省课堂的变革,借助学术力量切实增强教师、学校与期刊的黏性。

(四)建立教育智库,满足基层发展需要

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扩大期刊影响力,教育期刊可组建“媒体+智库”,分门别类地建立专家库,面向学校等受众群体提供订单式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办学策划等服务;也可收集整理课题研究信息、管理信息、教研信息等,建立各类信息资源库;还可开通教育发展的咨询热线,帮助学校、教师等解决办学和教学的问题。只要始终为读者服务、为教育服务,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教育期刊就能为区域教育发展助力。

没有质量的刊物在行业里没有地位,只有质量但缺少特色的刊物则在行业里没有品位。教育期刊人应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所提出的“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着力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传统教育期刊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建强.教育期刊的“变”与“不变”[J].新闻研究导刊,2020(13):177-178.

[2]林沫.浅谈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政工师的作用[J].智富时代,2015(11):161.

[3]蒋玉国,刘艳.融创课堂,“课堂革命”的深情呼唤:一组来自课堂实践的调查报告[J].四川教育,2019(02):33-35,40.

[作者简介]王建强(1971—),男,四川长宁人,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四川教育》副主编,副编审。

猜你喜欢
期刊内容教育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国外教育奇趣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题解教育『三问』
期刊问答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主要内容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