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

2022-05-30 00:50李娜莎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田园诗诗意乡土

一、引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许多流派作品应运而生,作家们顺应潮流,写出了诸多反映时代的文学作品。在同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乡村的作家,这类作家较多地受到鲁迅的影响,他们描写乡村社会中的风土人情与世俗世故,代表作家有许杰、彭家煌、蹇先艾等。废名也是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中的一位,他的乡土书写与其他乡土作家的描绘有着一定差异,可以说,在对乡土的描写上,废名是当时文坛上的独特存在。

废名的小说充满了清新的自然格调,他像画家般绘山绘水,将乡村的恬静与温馨详尽地表现出来。废名采用诗意的手法,将乡村刻画成偏安一隅的美丽田园,他笔下的乡村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世界相媲美。研究废名及其小说,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废名是新文学潮流中的独特存在,他的小说不算顺应时代潮流,但不可忽视的是,废名的小说在整个文学体系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信息化的,对部分内心向往古朴生活的现代人而言,废名小说中的田园乡村是一种理想寄托,也是心灵的栖息之所。

二、废名小说田园诗化的呈现

(一)诗意的乡土风情

废名用诗意的笔触,刻画乡间的一切。他的笔下有潺潺流水,有清风暖阳,有虫鸣鸟叫,朴实憨厚的村民世代生活在田园间,与自然同生共乐。在《竹林的故事》《菱荡》等小说中,都有大量的风景描写,在这类小说中,写景抒情的内容占去了文章的绝大多数篇幅,人物的刻画就建立在对乡土风光的描写之上。废名的长篇小说《桥》中就有许多写景的语句,如“城墙外一切,涂上了淡淡的暮色,塔的尖端同千年矮独放光霞,终于也渐渐暗了下去,乌鸦一只只的飞来,小林异想天开了,一滴眼泪居然能长一棵树”。城墙内外是两个世界,暮色在城墙外,塔尖、千年矮等交汇在暮光下,由明到暗,这是静态的景物。乌鸦排成列,一只只飞来,这是动态的景,城墙内的孩童注视着这幅绝美的日落图,产生了无限遐想,他想到了那个遥远的传说,一滴眼泪掉落在土地上,就能长成一棵千年矮。于是,这样一幅有着明暗光影交错、动静结合、人景相映的图画就在废名的笔下被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了。废名就是以这种诗意的笔触,将乡间的湖光山色描绘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的,隐现出田园诗味。

同时,废名的小说多以故乡黄梅作为背景,呈现出湖北黄梅地区的民风民俗,小说描写了许多有特色的风俗,如“送路灯”“扎柳球”等。在废名的其他小说中,也不乏对风俗的描写,如《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就描写了黄梅地区的饮食习俗。小说中写到莫须有先生一家将要邀请本家来吃饭,于是和妻子商量食材的购买和菜式的选择。夫妇二人商定做鱼丸、鲫鱼煲、一钵肉和一钵狮子头,这在当地是一顿丰盛的宴席,代表了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独特的风俗造就了特别的乡土风情,带着一个地方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印记,古老而又历久弥新。

(二)清新的小说语言

废名的小说常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叙事,儿童化的语言毫无禁忌,充满了清新和自然的气息,使小说呈现出一种质朴和纯真的美。《小五放牛》对毛妈妈的刻画非常生动形象,作者开始就说:“这位毛妈妈我不大喜欢”,带有几分儿童的稚气,后面将毛妈妈形容为“胖堂客”“扭得屁股”“肉再多一斤,她的脚就真载她不住了”[1]这样戏谑化的语言,从孩子的视角来描写这位毛妈妈,有些犀利的描写并不会让人觉得是在嘲讽这个人物,反而能够让人感受到这位毛妈妈的身材宽胖与笨拙,这种孩子般的语言为毛妈妈这个人物形象增添了几分可爱之感。废名用儿童化的语言行文,用孩子的视角来观照外部世界,使小说充满童真,清新质朴,充满诗意。

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不同,废名小说的语言常有大量的空白,极具跳跃性,这也是造成其文晦涩难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使他的小说充满了诗意。小说是一种文字的艺术,对文字的描绘如果太过华丽和密集,就会有堆砌辞藻的感觉,如果太过直白,又会失去美感,而废名小说的语言文字安排出了大量空白,给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独具诗意。小说《桥》中的《荷叶》一章就有留下话语空白的描写:“他这样说时,对了鸡鸣寺那一个竹林出神,山上竹叶此时是他的尊前之酒,叶叶波间如泛桃花,很是一个莲花境界了。”简短的一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复杂的思绪,[2]看着竹林出神之际,由竹叶联想到眼前的酒,由酒跳跃到荷塘间的水波,再由水波联想到满堂莲花的景致,物象的连接、时空的转换就产生了话语的空白,增加了小说的诗意。

真正使废名的小说呈现出无穷诗意的,是小说对古典诗词的化用,废名喜爱古代诗词,尤其倾心陶潜、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诗词。废名认为,温李二人的诗词强调感觉,重自由表现,其诗往往带有诗人自我感觉的影子,而陶渊明的诗词所绘的,往往是山水田园之景,正是废名所向往的乡间生活。小说《桥》中就有许多诗句的引入,其中有一回写了三个主人公观赏牡丹花的场景,小林对两位少女说:“今天的花实在很灿烂,——李义山咏牡丹诗有两句我很喜欢:‘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你想,红花绿叶,其实在夜里都布置好了,——朝云一刹那见。”作者借小林之口,传达出对牡丹的欣赏,于是借用了李商隐的诗句来表达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3]

(三)空灵的整体意境

传统小说重视情节内容,以开端、发展、高潮、結局的顺序来行文,废名的小说有别于传统小说,他喜欢将意识流的手法运用于小说中,常常淡化情节的发展,而以人物情绪的流变来推动小说的故事往前走。这在长篇小说《桥》中就有明显的迹象,小说常常将小林的思绪、思考放大来看,让读者跟随小林的思想游走,跳跃到不同的场景和画面中去,淡化了故事原本的情节。废名的小说也重视意境的营造,《菱荡》就是一篇营构了优美意境的散文化小说,文章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陶家村的整体风貌。远处观望时,竹林排列成行,屋舍俨然;坐在树下向下眺望,山与山相连,林木繁茂,遮盖掩映着村庄,仿若王维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清幽境界;人立于坝上,陶家村的山乡风光尽收眼底,潺潺流水,浅滩碎石,行走的人群交融成一幅美丽的画卷。[4]

废名的小说还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诗化意味强烈,重在抒发主人公,但实际上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废名的小说带有浪漫主义气息,因为他的小说总是以情绪作为主导,说理性弱,这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不管是侧重于写景,还是侧重于叙事的内容,废名都很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当他在描写石家庄、陶家庄的美丽风光时,他已经将自己对这些山乡的热爱融入字里行间,这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童年时期生长地的追忆,也是他对古朴典雅的山乡生活的向往。废名在描写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时,其实也将自己的批判思想融入了小说的文字中,他用柔情的笔,写下了自己的爱恨。这也使其小说有了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整体意境的营造上趋向于空灵和诗意化。[5]

三、田园诗化小说的深层意蕴

(一)和谐的自然观

废名描绘的乡土世界,是一个兼有古老传统和生机活力的乐土,那里的乡民在山水间怡然自乐,依傍自然,热爱乡土。乡间的一切都带有古老色彩,民风古朴,房屋、人们的衣着、生活方式都是传统的,但同时,乡村又处处散发着生机,流水、春风、竹林、荷塘、高山、绿树、暖阳,一切都生机勃勃,就像这村庄一样生生不息。其间是生命的律动,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生活在这山野乡间,自给自足,废名要传达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6]废名小说中的那些人物,无一不带有乡土给他们的美好印记,三姑娘孝顺美好、李妈善良热情、陈聋子朴实憨厚……乡间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是人性的至纯至善,这与乡土的美好是相互交融的,宽厚的乡土滋养了良善的乡民,至纯的乡民又宽慰着美好的乡土。

在小说中,废名传达出和谐的自然观。废名生长于黄梅的一个小县城,他的家离外祖家很近,其外祖就住在宁静的乡间。童年的生活往往会给人造成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成长于乡间的废名,偏爱乡土、向往乡土,他总是用无限热爱和感激的情感来描绘乡土。长篇小说《桥》里有大量笔墨是描绘自然的,小林、琴子、细竹三个少男少女醉心于山水之间,他们乐山乐水,在纯真的自然之间放纵诗意的思想,他们徜徉于花红山、八丈亭、桥、万寿宫、塔等各个风景处。这三个主人公的生活,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状态,少年的纯真与大自然的纯净和谐交融着,小林、琴子和细竹也在这山水田园间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

(二)传统的文学观

废名的小说既表现了农禅的倾向,又表现出了文禅的理念,农禅与文禅,在废名小说中相互冲突又相辅相成。事实上,废名是一位偏向传统的知识分子,他身上有古时文人士大夫的那种气息,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创作方式。正因如此,废名才创作出了独特的田园诗化小说。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传统的诗词创作有非常多的讲究,重视字句的推敲,讲究节奏、对仗、押韵等,还非常重视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传达。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的诗的束缚,创作出了白话新诗,这带来了诗文,甚至是文学的解放,但也会让诗歌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诗味”。废名用写诗的方式创作田园小说,可见其运用古典诗词的功底深厚,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秉承传统文学观念进行创作的作家。

另外,废名是一位性格内敛的文人,身形清瘦,性子喜静,传统的文学观念与他自身的性格是十分契合的。在当时,废名没有随波逐流,坚持以一个文人的思想观念来创作,即使他的作品被当时的读者称作“晦涩”,他也只是慨叹,然后继续他的创作。1922年,废名到北京大学求学,师从周作人,其老师以及在北大的这段求学经历给了废名很大的影响,这直接影响到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废名在1925年出版了《竹林的故事》,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窥见其身上传统文学的影子,后来的长篇小说《桥》,更是大量引用、化用古典诗词,小说带有了浓厚的诗化意味,与一般小说形成了鲜明对照。从这一维度看,废名田园诗化的小说是继承了传统的文学观创造出来的美文。

(三)理想的生活观

废名用清新自然的文字,构建了一个理想世界,体现了他理想的生活观。废名用详尽的笔墨描绘乡村的整体面貌,在他笔下,乡土世界是一片宁静祥和的乐土,人们世代在那里生活,不受世俗的打扰,在山水之间获得永恒的美好。东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描述过这样一个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观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其实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废名描写过乡人的生活,他们打柴、洗衣、做饭、耕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人与人之间也一团和气,没有尔虞我诈、钩心斗角。

处于当时社会的废名和所有青年一样,怀揣着理想抱负去到了大都市,希望在繁华的都市寻找到未来的光明之路,但现实给了废名及这些年轻人沉重的一击。时代动荡,未来晦暗不明,青年们普遍感到失落和彷徨,城市文明给满腔热血的他们以重重的棒喝。废名为排解内心的苦闷,将视线转投自己的家乡,他将乡村描绘成如桃花源般的美好世界,傳达出自己归隐田园的思想及对桃源世界的向往。正因现实苦闷,人们才需要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对废名而言,他笔下的乡村就是这片乐土,是他心灵的栖息之所。山水田园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容纳天地万物,滋养依赖着它的乡民,使人在生活的乐趣中寻找到真我,领悟人生的真谛。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传达出的是他理想的生活观,其实,这也是向往归隐田园生活的群体的理想状态。

四、结语

废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性格内敛,写出来的文章也温润清新,他的乡土小说偏诗化、散文化,因而具有独特的田园诗味。文章通过多方面的探究,研究了废名小说田园诗味的具体表现及深层意蕴,废名通过诗意的乡土风情、清新的小说语言、空灵的整体意境呈现出小说的田园诗味。其田园诗味的深层意蕴是隐逸与豁达,即和谐的自然观、传统的文学观及理想的生活观。

参考文献:

[1]罗勋章.论废名小说的诗意传达[J].求索,

2004(10):196-198.

[2]杨经建.废名小说的语言诗学与文学母语的现代表述[J].河北学刊,2018,38(04):94-100.

[3]方忠.试论废名的田园小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2):44-48.

[4]杜秀华.诗笔禅趣写田园──废名及其对现代抒情小说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5(01):152-159.

[5]朱伟华.诗意闪烁的影视画面——废名小说笔法新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86-90.

[6]丁帆.论废名“田园诗风”的乡土抒写[J].湖南社会科学,2007(01):136-139.

(作者简介:李娜莎,女,本科,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服装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田园诗诗意乡土
诗意地栖居
田园诗
冬日浪漫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被耽搁的诗意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