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中国画历史,构图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具有独特的意蕴和特色,构图也叫“经营位置”或“布局”,同时也是中国画艺术特有的表现语言,是绘画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设计布局出来的空间。历朝历代名家的画作中,每幅作品构图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合理的构图可给欣赏者带来悠远的审美联想,能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展现山水画多样的意境,同时也能体现出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对中国画构图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提出中国画构图的一般布局特点,以使传统中国画中的构图形式对现代艺术产生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艺术;经营位置
在现代艺术发展中,中国画的构图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对中国画构图的发展与创新,能够更好地为现代艺术发展助力。
一、中国画构图概述
(一)构图艺术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提到经营位置,经营位置在现当代又称为构图。“构图”一词来源于西方艺术文化,在明清时期逐渐传入中国,并作为流行词汇广泛运用,是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构图是作画中开始构思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中国画的发展,受到中国哲学思想影响深远,而其中构图艺术也受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影响。最高的审美意境应该是虚实相融、虚实相生的,将这种观念融入画作当中,即成为构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构图的位置,可在视觉上产生超越二维空间的延伸感,产生悠然深远的意境。在历代名家的画作当中,构图的艺术手法可带给鉴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1]。
(二)中国画构图的产生发展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根源,而中国畫的构图艺术也是如此,其有自身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
在隋唐时期,山水不再作为人物背景出现,而是独立形成山水画,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山水画中的构图开始受到重视。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艺术创作理论,注重写生,抒写性灵,提倡在向自然“师造化”的过程中要形成主观的构思,经过巧妙的安排,再把构思展现在画面中。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具有合理性,又让人遐思和畅想,不但能让观者感受到山水情怀和自然关照,又能让人感受到中国人的风骨精神和哲学思辨思想。而五代到北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构图、笔墨、留白,还是设色、虚实技法处理,都有很大的突破。
宋代山水画以独有的高远构图式影响甚远,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被董其昌评价为“宋画第一”,中轴巨碑式构图,采用的是自山下而窥山巅的高远法构图。画面中心整体偏右,壁立千仞的丘壑整体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恰到好处地将画面分为近、中、远三段,使体势错综的画面通了气[2]。
北宋的山水画构图特点是“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而南宋山水画构图特点是往往只截取山水画中的一段。“南宋四大家”之首的李唐,他的代表作品《江山小景图》的构图特征就是“上留天,下不留地”[3]。其作品描绘的是沿江的山水景观,构图将画面分成了上下两部分。画面上部分江水粼粼,空旷寂寥,有帆船出没其间;画面下部分是横排一列山峰,高低参差不齐,连绵起伏,是北宋构图风格的继承。
“南宋四大家”中具有“马一角”之称的马远,开创了山水画的新格局,他的代表作品《雪滩双鹭图》,在构图上采取边角之景,使边角取景入画成为南宋山水画的主流。边角取景虽然只是一幅山水画的局部特写,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画面中天空、树干、山石、地面大面积的留白突出了“雪”的主题,在构图和留白上的艺术造诣是非常独到的,加上马远独特利落的用笔,凸显了局部特写干净清爽的特点。
在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山水画发展到元代更注重韵致和意趣,在布局、留白、笔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代山水画家构图布局有别于宋代,元代山水画大多是平远式构图,山也比较低矮。相比于宋代高耸入云的山,元代山水画更增添了几分平淡天真[4]。
沈周作为“明四家”之一,取法于宋元的文人画传统,在笔墨趣味方面技法运用非常精湛,擅长用重墨浅色。他的绘画作品《仿倪瓒笔意》在构图上采用了平法、阔远的透视法,前景是一组苍老的树木,中景大片留白体现出江水的空旷寂寥,画面布局精简,由近及远,表现安静隐逸的山水意味。
从传统山水画构图布局形式来看,构图能够使画面更具有节奏感,让画面整体变得更协调,丰富画面的整体景物意象,体现出画面具有超越二维空间的感受。传统山水画中的构图具有程式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特征。
二、中国山水画构图的一般布局特点
中国山水画构图受到中国阴阳辩证思维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一书的出现,将阴阳辩证的关系叙述得更加具体,如有与无、正与反、大与小、多与少、难与易、黑与白等,明确用阳阳二气说明世界万物都是由矛盾对立组合而成的。中国山水画构图看似无章可循,实则是有章法、有规律的,同时也暗含结构原理。因此,根据中国画论与对中国山水画的学习掌握,总结了四点关于山水画创作时要遵循的布局方法与特点。
(一)宾主
在山水画创作中,首先要明确主次关系,描绘物象要有取舍有保留,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取舍。面对大自然中的山川景色写生,也要有取舍,用宾主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要突出主要部分内容,弱化次要部分,在下笔之前就要做到立意明确、意在笔先,学会统筹全局,才能描绘出意境美。由此可知,在山水画构图创作时,创作者要对近景、中景、远景进行不同的凸显与弱化,分清主次关系,使画面整体和谐统一。
(二)虚实
山水画构图中包含虚实,近景的景物表现为实,而中景和远景处表现为虚。中国画一直讲究虚空实有、虚实相生、阴阳变化关系,使画面呈现以虚入实、以实入虚,营造出唯美的意境感。墨分五色,用墨色的虚实变化反映自然山水景物的形态,水墨所呈现出的黑白色调,能够深刻地展现中国山水画在色彩使用上的特点,墨加入水的渗透,在宣纸上会出现不同的墨色肌理、浓和浅的对比,观者会感受到层次不同、墨色与墨色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根据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呈现虚实相生的微妙关系,可展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三)开合
开合作为一种章法,在中国山水画构图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中国画构图内在规律之一。“开”与“合”是两个不同概念的画理和布局,与笔墨语言、内容形式、色彩运用同等重要。“开”一般指向的是物象散布,是一种山势展开的关系,使得山水景物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而“合”指向的是聚集,是一种山势合拢的关系,使得物象在一定时空里有呼应。当然,开合的运用也能够反映出创作者对山水画的理解。在中国文人眼中,优秀的山水画往往会通过巧妙的开合关系协调画面整体关系,能抒发创作者的情感[5]。
(四)疏密
疏密关系主要运用在传统山水画的皴法中,构图也开始注重疏密关系,强调山水的呼应关系。太疏则画面空旷寂寥,疏可走马;太密则感觉不透气,画面没有灵气。因此,不论是画山、画树,还是画水,都应认真处理好画面中的疏密关系,通过对疏密的把握与了解,使疏密运用更加适宜,这样才能把控好构图。显而易见,疏密与构图的关系尤为重要,疏密关系可以体现出创作者的构思水平,体现出中国山水画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中国画构图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置陈布势能够造险化险,制造多重的结构矛盾对立,此起彼伏,互相消长,从而又能对立统一。以透视为构图手段,能够使画面层次分明,山峰的错落、高低、远近、重叠等一些形态能够得以生动展现,实现一种深远的意境之美。首先,注重构图的立意、取舍,深化主题。中国画非常追求构图上的平衡,十分强调画面的平衡感,通常在画面之中,有一处实景,就需要对应有一处虚景,这样才能实现画面的统一协调,而构图就可巧妙实现这种虚实互衬的作用,使黑与白既对立,又统一。其次,注重取势、开合,增强韵形美。中国画中的构图,是非常讲究节奏的,是具有独特韵律的。这种特殊的韵律,可以帮助观赏者产生视觉的跳跃,并由视觉上的美感產生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想象。最后,构图讲究宾主、藏露、虚实、呼应,应突出画面的层次感。每幅作品都需要对其主次关系进行表达,从而进一步扩大画面的空间。同时,也可以借助构图的作用,凸显物象之间的空间距离,再辅以笔墨浓淡的配合,更加凸显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以此强调画面疏密感与作品的意境关系。
构图取势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特色,可以使中国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中国画的构图并不是简单透视近实远虚、近大远小,而是更侧重于山体的走向,注重对“三远法”的运用,不同的取势和构图会带来主观感受差异性,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构图的不可替代性。构图与笔墨、色彩、线条、节奏、留白等因素同等重要,是讲究一定布局、原则、格调的,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画的构图才具有独特的美感。中国画的构图,应该从全局出发,整体进行构思,确保实现整体和局部效果的和谐。同时,还要尊重现实生活,按照现实逻辑进行创作,确保符合描绘景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构图讲求章法、开合、虚实、大小、疏密之间的规律,要用自然的真实去概括意境,这样的构图才能意境生动、层次分明。
四、对中国画构图的展望
中国画构图是其意境表达、艺术思想传递的重要体现,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自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不同的艺术形式与文化背景相互交叉与碰撞,中国画也受到了新的绘画艺术思潮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对中国山水画提出了挑战。西方绘画艺术强调写实,在构图中注重科学原理的运用,注重黑、白、灰、明暗的对比,由点、线、面塑造立体物象,运用的透视有焦点透视,这些元素在纸上呈现出二维空间。在题材上,西方注重对自然物象的写生,以实景描绘对象为基础,讲求对真实物象的感受,不脱离真实生活。在中国画构图中,注重散点透视,从多个角度去解析山水画的物象,也是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创作方法,其目的在于制造一种“空”的效果,这跟中国自身历史悠久与哲学意蕴有关,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同时,这也可以表现出山峰之间层峦叠嶂的层次变化,使得原本高大叠嶂的山峰不显拥挤,透出空灵之美。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这种艺术形式,古来皆有,具有无穷的魅力,可以形象化地展现许多物象,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技法,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运用散点透视展现风景、人物、街道、桥梁、城郭面貌,使画面统一且有变化。因而,在未来中国画的发展中,构图这种艺术形式仍旧会被人们认可,也势必会在未来的绘画领域大放异彩[6]。
进入20世纪,山水画发生了重大变革,宋元文人画大开大合,一江两岸式悠远、明晦、疏朗的构图转变为充实、饱满、缜密的构图,并在近代成为新颖的构图方法。满构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近代以来,山水画家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黄宾虹、陆俨少等,共同推动了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后,敢于创新,深入生活寻找题材,在追求构图形式方面有不同的见解,对后世影响甚大。
近代以来,山水画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多元绘画思想与文化,在互相融合、互相借鉴中不断创新发展,在构图方面更加注重画面效果的展现,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伟大进步,使构图体现出了更加丰富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骨架构建,更是不可或缺的审美形态,并可以助力现代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构图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手法,可直观地体现出二维空间。构图是山水画平衡协调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如同一座建筑物的骨架基层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体现出了中国人的风骨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构图能够体现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哲学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和意境营造。构图审美是历久弥新的,是永远不会落后的,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进步的,这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苑怡.影响宋代山水画构图形式的因素[J].艺术教育,2020(5):141-144.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92-193.
[3]周莹.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构图[J].美术教育研究,2020(3):18-19.
[4]孙灵佳.高远与平远:宋代与元代山水画的不同构图方式[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165-166.
[5]赵岸达.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阐述[J].大众文艺,2021(6):43-44.
[6]朱浩云.漫谈历代名家的《长江万里图》[J].东方收藏,2020(13):63-69.
作者简介:
唐金香,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研究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