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乐
北京话“轴”,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倔犟、不会变通、死脑筋,性格“轴”“犟”的孩子别忽视强迫症。
一天,一位母亲带着自己刚刚上大学的儿子前来就诊。询问到个人史和家庭关系时,母亲表示孩子从小特别“犟”、做事特别“轴”;来访者表示幼时经常被父母打,起因是“写字慢,经常被老师找家长”,仔细询问做作业慢的原因是来访者幼年写字时要按照字帖的要求来写,反复涂改、描画,进一步得知,除了写字要按照一定的规矩,自己的物品摆放也得按照一定的规则,还存在数字强迫,数数一定要数到单数才行,例如吃饺子、元宵等,一定必须是单数,走路不能踩线,上楼梯要跨阶。
还了解到因为怕脏,经常洗手,洗手的时间越来越长等问题。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来访者从小就有明显的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计数、强迫仪式动作和行为(按照自己内心的规则做事),因上述一系列强迫症状,导致做事效率低,而家长看到是孩子性格“轴”,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强迫症本身的症状加教养方式导致后续一系列的情绪问题和社会交往问题。
强迫症属于较为常见且不严重的精神障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明知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自己的意愿,但无法摆脱,为此深感焦虑和痛苦。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我曾经负责的一位患者小梅。每次她来看我的门诊,都无比煎熬。她先要考虑能不能从自家小区出来,因为担心爸爸送她来医院的车轮轧过小区中的小狗便便,如果是她自己走在小区的路上,她就会感觉手里提的任何东西都是脏的,回家就会扔掉。到了医院,经过安检,她特别害怕,戴着胶皮手套,本来价值不菲的包包外面套了一层塑料袋。在医院的楼道里穿越茫茫人群,都要担心别碰到其他人,到了诊室,进门的时候她很犹豫,是推门还是敲门?门把手到底能不能用手接触?戴着手套进到诊室之后,坚决不能碰着任何东西,看起来青春靓丽的外表,实际上内心正无比煎熬。
第一强迫联想,每当听到或看到某个特定事物,会不受控制地联想一些不好的事情要发生,明知不必要,但克制不住。
第二強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的日常琐事,明明知道没有意义,但欲罢不能。
第三强迫怀疑,对自己已经完成的事情不确定,产生不必要的怀疑,要反复核实。
第四强迫性穷思竭虑,对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反复思考,刨根问底,明知没有异议,但无法停止。
第五强迫对立观念,两种对立的词语概念反复在脑海中出现,明明知道没有意义,但是忘却不了,引起痛苦体验。
第六强迫洗涤,怕脏、怕污染、怕细菌、怕毒物,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
第七强迫检查,通常和强迫怀疑同时出现,明知道做了,仍然反复检查确认。
第八强迫计数,如数台阶、电线杆、门窗等内容。
第九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中要做一系列重复刻板的仪式化动作,从而使内心感到安慰,否则无法安睡,其实毫无意义,但难以摆脱。
第十强迫意向,患者出现一种无法控制的与自己内心意愿相违背的强烈的内在冲动,但一般不会转变为行动,例如反复出现想杀人的念头,而内心并不想真的去杀人。以上就是强迫症的十大表现。
强迫症多起病于儿童青少年,约三分之二的患者起病于25岁前,遗传因素、人格特质、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大多数强迫症患者会因症状本身带来的强烈痛苦感而主动就诊求治,但也有一些类似本案例的患者,症状隐匿、并未给患者本人带来明显的痛苦体验而一直未就诊,或因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就诊忽视潜在的强迫症状,若非细致的精神检查和病史追问很可能会被忽视。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首选治疗药物,认知行为治疗也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线治疗方案。强迫症属于慢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自动缓解或痊愈的可能性很小,通常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及早有效治疗可以使病情得到控制,在完全缓解期,患者的社会功能一般保持完好,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推荐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思维阻断法是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来阻断强迫思维,必要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暴露反应预防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鼓励来访者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而不产生强迫行为,比如来访者很怕脏必须反复洗手以确保自己不会得病,在暴露反应预防中他就需要在几次治疗中逐步接触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厕所的门把手及马桶坐垫而不洗手,因来访者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