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凉,燥邪当令,如何防范“凉燥”伤身

2022-05-30 00:15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2年9期
关键词:润燥紫苏杏仁

受访专家

徐荣谦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擅长诊治小儿肺系疾病如小儿反复感冒、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哮喘;脾胃系疾病之小儿厌食、疳积、腹泻;心系疾病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等;肾系疾患之小儿肾炎等临床常见病证,及疑难杂症如儿童肌无力、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生长发育迟缓、紧张疲劳综合征等。

九月已然入秋,天气渐冷,早晚温差变得更大,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感觉到嗓子干、口腔干燥,嗓子发痒、伴有风寒咳嗽的症状,这时就需要提防燥邪致病了。国家级名老中医徐荣谦告诉我们,入秋以后,天地之间的邪气便从夏季的暑湿、湿热向着燥邪转变,秋季养生的重点便在润燥。

润燥之前,先摸清“燥”脾气

秋季最主要的邪气是燥邪。所谓燥邪,指的是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燥邪侵犯人体,出现一系列的干燥症状,引起燥病。燥邪致病多见于秋季,有凉燥和温燥之分。初秋时节,夏季之余热与秋季之燥邪相结合形成温燥;秋末时节,初冬之寒气与秋季之燥邪相结合则形成凉燥。

而随着气温的降低,天地之间寒涼之气日益旺盛,寒凉的邪气和燥邪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复合邪气,我们称之为凉燥,也叫次寒。凉燥通常出现在深秋天气寒凉之时,也可出现在冬季。由于很多地区九月中下旬就迎来了大风降温天气,即使未到深秋,凉燥不可不防。

针对燥邪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便是润燥,很多人都有食用秋梨膏以润燥的习惯。也有很多家庭会在秋季买来雪花梨、莱阳梨,加上乌梅、枸杞子、银耳,煮上一锅美味的小吊梨汤。徐主任告诉我们,很多人在秋季一遇到嗓子发干、干咳就会直接用秋梨膏、梨汤,这是不正确的。

梨子确是一种很好的润燥之品,但其性质寒凉,体质偏寒或寒邪初起阶段的人不适合吃太多的梨子,更不适合服用秋梨膏,只有辨证属于温燥、热燥的患者适合服用秋梨膏。

如何辨别凉燥与温燥

凉燥的证候特点: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燥、寒袭于肺卫,故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证候。

温燥的证候特点: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干咳痰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黄,脉象浮数。燥热迫于肺里,灼伤津液,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类似风热表证的现象,又见干咳、痰黏量少,皮肤及咽干燥,口渴心烦等燥热伤津的症状。

徐老告诉我们,凉燥咳嗽的典型症状是痰比较黏,很难咯出,同时舌质不红,舌苔不黄,薄白苔,津液少。如果中老年人遇到凉燥,更易出现恶寒、无汗等全身症状。肺系症状则主要为咳嗽、咯痰且痰黏,打喷嚏、流涕、鼻痒,口燥咽干咽痒等。小儿则有“阳常有余”的特点,阳气旺盛,全身症状较少。易见肺系症状,与中老年人遇到凉燥后的肺系症状相同。

凉燥危害大,不可掉以轻心

徐老告诉我们,凉燥也会一种对人体会产生较大伤害的邪气。有些人的凉燥症状较轻,会觉得不需要处理或调养,但其实这会导致肺系疾病、脾胃疾病等的患病风险增加。那么,凉燥会对身体带来哪些危害呢?

凉燥易伤肺

秋季寒邪特别容易伤肺。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司呼吸,凉燥之邪不论是从皮毛而入还是从口鼻而入,皆可内归于肺。从皮毛而入表现为怕冷、少汗或不出汗,从口鼻而入的表现为鼻干、咽燥、嗓子痒,进一步伤肺还可能出现咳嗽痰黏等症状。肺喜润恶燥,中医有着“肺为娇脏”的认识,即肺十分娇嫩,易受燥邪所伤。同时秋季在五行属金,肺在五行亦属金,秋气通于肺,燥邪也容易乘虚而入。

肺主宣发和肃降,沉降过度就会影响肺宣肃的功能,导致宣肃失司,发生咳嗽、咯痰。如果本身就有哮喘、“老慢支”“慢阻肺”等肺系病证,凉燥也易成为基础疾病的加重因素。

凉燥易伤胃肠

秋季的凉燥不仅会伤肺,还会进一步伤胃肠,出现泄泻劳倦等症状。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邪气侵入肺脏后也易循经向肠腑传导。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秋季感冒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后,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的患者比例较高,这种情况称为秋冬季腹泻,一般从纬度高的北方逐渐向南方蔓延,北京地区10月份是高发时间。

凉燥易伤心脑

秋季皮膚干燥,血管收缩,有时会出现头痛头晕,甚至会引发心脏的不舒服,有的还会引起胸痹,所以,凉燥容易诱发心脑疾病。

凉燥易伤腿脚

凉燥也会侵袭经络、侵袭腿脚关节,使筋脉拘急,引发“老寒腿”、关节炎等,或引起抽筋现象。

防“凉燥”,春捂秋冻不能“乱来”

俗话说“春捂秋冻”,即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不建议春天减衣过早、过快,秋季也不宜添衣过早、过多。徐老告诉我们,防范凉燥离不开慎起居,科学的“春捂秋冻”十分重要。首先要防止“捂过度”,其次要防止“冻过度”,还要讲究薄衣之法。

徐老告诉我们,秋天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机,多见阳光多吹风能使肌肤牢密,身体强壮。减衣添衣要根据气候来,不冷不添衣,添衣要适度,无论是对于中老年朋友,还是儿童小孩,都应该遵循以下规律。

正确添衣顺序

1.行动比较便利的老人或儿童先添加外套或马甲,先从上衣开始加,再是裤子,最后才是帽子和鞋子。

2.对于有“老寒腿”的人,如果腿特别怕凉可以先添加裤子和鞋。

3.对于受凉后容易头痛的人群,应尽量避免头部受寒,建议添加帽子。

儿童到底要不要“秋冻”

很多家长担心“秋冻”会增加孩子感冒发热的风险,而减少秋季带孩子户外活动的频率,这样做并无必要。户外锻炼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强体项目,阳光照在皮肤上,可以激活皮肤内的25-羟胆钙化醇,促进钙的吸收,对成长发育十分有利。同时,适度秋冻也能够刺激孩子的心肺,提振、调动人体的阳气。但需注意,秋季的时候阳光下热,阴凉下温度则较低,且早晚昼夜温差大,尤其需要避免汗出当风,否则虚邪贼风侵入从而得病。

防“凉燥”,老人也需要“秋捂”

 第一位:后背部

中医认为人体背部为阳,总督一身阳经的“阳气之海”——督脉穿行于背部正中线。同时,督脉两侧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脏腑对应的背俞穴正在膀胱经上。如果后背受寒,风冷之邪会从背俞穴而入,直抵脏腑。徐主任强调,秋天后背受寒更容易引起咳嗽等不适,特别是有慢性咳嗽的人,更应注意后背部保暖。。

第二位:腹部

腹部为脾胃的居所,脾胃的下方则为大小肠的。脾胃皆喜温喜暖,凉燥伤及脾胃易造成消化不良、泛酸嗳气等不适。阳虚的人尤其需要注意秋季降温后腹部的保暖。

第三位:腿脚

捂腿一般指的是特殊人群,如有“老寒腿”、关节炎的人一定要保护好腿,做好腿部防寒。

一散一茶一验方,润燥防病有妙法

滋阴润燥,自然离不开润燥的方药,徐老推荐的润凉燥方便是经典古方——杏苏散。杏苏散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主要功效便是轻宣凉燥,也是现在临床上治疗凉燥的常用方。但需注意,杏苏散不建议自行用药,建议前往正规中医医院或由专业中医医师辨证后加减用药。

杏苏散

【药材】紫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苦桔梗、枳壳、橘皮、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方义】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为了便于日常使用,徐老化裁加减,由杏苏散提炼出了一种特别的代茶饮,分别采用了杏仁、紫苏、红糖,特别适合凉燥初起的患者服用。

杏仁紫苏茶

【材料】杏仁6克、紫苏10克、红糖5克。

【功效】杏仁偏温偏苦,可通便、止咳、降气,紫苏性味辛温,可化痰理气,解表发散,再搭配上能够润心肺的红糖,这样一款好喝的杏仁紫苏茶便具有了预防凉燥或辅助治疗凉燥的功效。尤其适宜凉燥初起的患者患者服用。

【做法】将杏仁去皮(打粉也可以),放入锅中加水里煮沸5~10分钟,再加入紫苏,焖泡10分钟左右,随后根据个人口味添加红糖即可。

 儿童咳经验方

针对儿童咳嗽,专家又推荐了一个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方子,专治小儿秋天咳嗽。对咳嗽痰黏而少的儿童,治疗效果更佳。

【药材】紫菀、百部、枇把叶、前胡、甘草、苦杏仁、桔梗、麻黄、蓼大青叶。

【功效】止咳化痰,可改善小儿慢性支气管炎、咽干、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咳痰不爽等病症。

【方义】方中紫菀为君药,性味苦而辛,寒热并济,可以治疗痰喘咳逆、肺痈吐脓。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枇杷叶味苦,微寒,擅于清肺止咳、降逆止呕,是化痰常用药物;前胡性味苦、辛、微寒,擅长降气化痰、散风清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麻黄为解表之要药,蓼大青叶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诸药共存,清热解表、止咳化痰药力甚强。

【注意】药物使用谨遵医嘱。

(编辑    车    翀)

猜你喜欢
润燥紫苏杏仁
秋日滋阴润燥佳品——百合
白露秋分 润燥养阴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岁岁紫苏
冬季如何补肾护阳、润燥养阴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杏仁糖小兔
餐桌观察员之五仁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