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怡
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原因往往在于管理方法的僵硬及不适应性。常有教师大叹:“屡教不改。”其实,这句话意味着两个方面没有改变,一是学生行为不改,二是班级管理方法没有及时调整。班级管理等同于项目管理,同样具备三个要素,一是需要,消除不满意;二是想要,打造满意感;三是期望,实现发展愿望。
一、结合学校制度,细化班级管理规章
班级是班主任工作的大本营,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管理能力时,班主任的工作就会变得轻松。班主任可以是一个管理者,更可以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比如通过正面管教,细化学校管理条文,让学生有章可循,也可以让他们在客观外在的教室环境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调整自身适应环境,逐步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管理能力。
1. 制定小帮手分工表
教育的原点是育人,教育的旨归是成人。作为教育手段的班级规则,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并为了更好的环境自觉地遵守、完善。开学初,我设计了“规则之美”这一主题班会,让学生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开展了“小学生行为规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需要怎么做”等主题的讨论。
当学生初步形成了对纪律的良好认知后,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进行“推选班级干部”环节,学生以自荐的方式成为候选人,考核方式为“自荐理由+情景问答”,然后由师生一起投票,选出来的学生要通过试用期才能成为正式的班干部。这个环节以严格的操作与复杂的步骤实施,让学生更加重视班干部的身份意义及其责任,增强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将班干部命名为小帮手,并与全体学生一起讨论各个小帮手的角色形象,手工绘制一张小帮手分工表,既增加趣味性、增强参与感,又进一步明确管理分工和管理要求。
班规应由学生统一讨论得出,如“一听到上课铃声响就立刻回教室”“关心他人,认真倾听”等。但是,一开始并不着急制定所有规则,可以从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着手,不断完善班级规则。这更像是一种成长的契约,可以引导学生的行为模式从“环境决定行为”转化为“行为影响环境”。例如,当学生遇到两难问题时,可以设立专题班会,师生一起讨论,得出较好的处理方式。“遇到不讲文明的人,我们还要不要有礼貌?”“别人欺负我了,我可以怎么做?”“同学向我借我很喜欢的东西,我要不要分享(借)?”……这些问题可以跟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让他们陈述自己的理由。事实上,这不仅仅是讨论对或错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慢慢思考、认清困惑、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这不仅仅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成长的过程。
2. 开展小主持人会议
如何评价是一种技巧和能力,评价的标准、主旨、对象、方式等的不同都将影响学生对评价的态度。为了培养学生更好的互动与管理的能力,我在班会中设计了“小主持人”这一环节,由学生轮流当选主持人,一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观察各个学生的特点。
小主持人的环节共两个部分:一是请学生表扬和鼓励上周表现好的同学;二是请学生提出上周哪些同学有需要努力的地方,并提出建议。这两方面的内容均由学生自己观察与总结得出,最后由班主任总结上周的表现,并通过投票的形式决定受表扬学生的奖励值。通过互相评价的方式,学生在融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并达到行为内化的效果,让管理从大部分学生整改向个别强化转变。
当然,这个方式要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一开始,学生的主持与互评是以“打小报告”为主的,课堂上一片混乱。这时的班主任,先是管理者,再是引导者,可以先请一两个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说一说,再点评,让学生们明白思考与表达的方向,起到范本的作用。然后,教师再借机进行反馈,这其中的评价语言则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性,如何引导到位要靠丰富的经验积累。
3. 设计行为约定表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集体行为基本定型后,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设计一个行为约定表。行为约定表是根据个别学生的具体行为而定的,可与学生一起反思最近的行为,并讨论约定三个小目标,课后学生自己拿约定表找任课教师评价,分三个评价标准——笑脸、平脸、哭脸。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改正自己的行为,并主动争取下一个笑脸。当笑脸总数达到约定的数额后,班主任要及时给予相应奖励。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做好记录,进行“走心”的追踪。
班上有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小轩,课堂上总是静不下来,课间也常去弄其他同学的东西。学生们对他的评价越来越差。观察到这样的情况后,我立刻找小轩沟通,与他共同讨论“行为约定表”的约定内容,并进行签约仪式,让他慎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通过一周的持续观察和不间断课后追踪,我发现小轩的课堂纪律散漫的情况得到了改善。一周后,我又给了小轩一个约定表,约定内容的难度提高。
事实上,通过一两次的约定表并不能完全改变学生的行为,但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断肯定与鼓勵,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他们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将得到显著提高。
二、反馈评价机制多元化、复杂化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归属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我尝试结合多种评价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晋级式”管理
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过程是复杂的,是客观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评价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的需要”,“人”和“需要”又是复杂的。在班级管理的评价过程中,如何通过评价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经过长期实践和家长、学生的反馈,我在班级中确立了“晋级式”管理。
“晋级式”管理是把评价细节化大为小,提高目标达成的可视度,如同游戏通关一样,在每天、每周表现中,都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并提供相应的奖励,让学生有动力去完成。具体操作如下:(1)在语、数、英等课堂中,科任教师根据课堂表现给予学生相应的印章或糖果奖励。如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十个印章后,可兑换一个星星章。(2)根据学校或班级集体活动,表现积极优异的学生可获得星星章奖励。(3)在每周的任务安排中,任务达标的小组集体获得一个星星章。(4)班干部在每项管理任务中认真负责,当周可得到一个星星章奖励。
评价的频率从最初的每周一评细化到每节课、每次活动一评,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能明确行为规范的准则,提高目标达成的可视度,增强学生的行动力。“努力达到优秀的标准”这一意识慢慢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2. 评选“每周代表”
能代表班集体上去领奖,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领奖。为了更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荣誉感,我决定评选“每周代表”。通过集体的努力,获得“卓星班级”时,上周表现优秀的学生能代表班级上台领取星星章。反之,则不能作为代表上台领奖。
为了公平起见,代表的产生按照学号的顺序进行,如果当周表现不好,即使轮到该学生,他也不能上台领奖,要轮空到下一个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才能再次得到当代表的机会。通过“每周代表”的评选,学生对于班集体的任务更加认真负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严于律己,在班级中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此外,在班级中常常开展评选活动,如“服务之星”“我为同学点赞”等,让学生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发现他人优点,逐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别人因我而快乐”的班级主题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实践。
习惯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探索学生习惯养成与意识培养的策略,从管理中获取有效信息,从家长中获取反馈,从学生细节中观察效果,不断调整管理的方式,为塑造良好班集体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