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
写作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作文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是分值最多的一道题,而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归根到底就是积累不够,运用无法。因为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导致素材匮乏,运用單一,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缺乏新意。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作文教学的基础问题之一,高效的写作与素材的积累和运用密不可分。掌握多元化的素材积累方法和多角度的素材运用策略,有助于实现高效写作。
一、写作素材的积累
1.“学习强国”中的素材积累
“学习强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平台,能让学生从中积累素材,也能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编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习强国”的专题内容,在每节课内设置一些教学环节如“每日一句”“每日一素材”“每周一对”,通过积累名言、诗句等来培养学生的大视野、大情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在“每日一句”中,笔者从“每日一习话”专题里选取适合写作的“习近平名句”,结合注释,明确适用主题。
在“每日一素材”中,笔者将“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身边的感动”等专题中的人物整理并印成资料发给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学生将自己选择的素材按照“人物+事件+主题”的形式细化解读。
在“每周一对”中,笔者从“学习诗词”里选取诗句让学生对写下文。例如,以“天边树若荠”为模板,学生写出了“海隅汐如峦”。这类练笔既锻炼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又增加了诗句素材的积累。
2.“试题材料”中的素材积累
在各类考试中,有许多“价值不菲”的试题材料,我们可以边解题,边积累,不断挖掘出其中的“宝藏”。
在现代文阅读中,有蕴含哲理、理论性强的素材,也有新思想、新科技类的素材。例如,在《核心突破》中有一篇介绍“中国5G技术引领全球”的文章,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积累关于“科技强国”主题的素材。
古诗文阅读中涉及的古代名人名事、文化典故和经典诗句也都可视为素材。如在诗歌鉴赏陆游词《长相思·面苍然》中可积累名句“自古功名属少年”。在完成《三国志·华佗传》的文言文试题讲解之后,教师可结合题目选项,加入对华佗人物的解读,将“医者仁心”“爱憎分明”“传承创新”的品质转化为人物素材积累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探究,进行“同类素材”的延伸,将华佗与钟南山院士作为“同类项”合并。
在分析作文材料时,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如何审题、立意、行文,还应拓展出材料新的价值(素材)。例如,写“劳动”主题作文时,我们可以积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名句。
3.“教材文本”中的素材积累
“教材文本”中的素材也不容小觑,如果运用恰当,亦会有惊人的效果。课文的作者以及文本中的人物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如在《布衣总统孙中山》中,作者从衣、食、住、行四方面介绍了孙中山先生,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勤俭节约的总统形象,这是对文本整体解读积累素材。而在《苏武传》中,我们可以多元分解细化事件,将“苏武牧羊”分解为“出使匈奴”“两次自杀”“李、卫劝降”“19年坚守”几个小事件后再概括主题。在唐宋散文《兴贤》中,我们能感受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也可铭记经典语句“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这些都是教材中的文本给予我们的“天然”的作文素材。
二、写作素材的运用
1.“五指山中人”——多角度解读人物素材
一个人物素材不是单一的存在,单一化地使用素材往往缺乏新意。在以往作文素材运用中,学生看到的司马迁只有“坚强”,爱迪生只能“创新”,张桂梅只是“奉献”。这样的解读素材就是单一、乏味的。“五指山中人”是笔者设计的多元解读人物素材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以一个人物素材作为掌心一点,由此点出发,顺应五指方向来思考素材适用主题,可从性格特点、职业信仰、精神品质、时代旋律、国家政策五个方面去寻找主题关键词。例如,在解读“张桂梅”这一素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看成“五指山中人”,先从距掌心最近的大拇指开始分析“张桂梅”的性格特点——坚强无畏,再从小拇指分析职业信仰——教育初心,接着从食指分析精神品质——无私奉献,最后从无名指和中指来分析最“高端”的关于时代旋律、国家政策的主题。
2.“三维立体化”——让素材丰满而精致
多元解读出素材的适用角度,接下来就是让素材丰满而精致。如果只独立使用人物素材,难免会显得单薄,而将人物事迹与名人名言有机结合起来,就会让素材丰盈饱满并且文采斐然。名言和人物素材之间需要过渡句的连接才会自然恰当,过渡句由名言中的关键词、人物事件、写作中心关键词联合构成。例如,将泰戈尔的名言和张桂梅的事迹结合,选取泰戈尔名言中的关键词句“热爱这世界”,再锁定写作的中心关键词“奉献”,则可串联成丰满而精致的素材运用语段。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