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新教师培训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2-05-30 10:48朱广清
中国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实现路径

朱广清

【摘 要】新教师培训中存在“要什么”“学什么”“如何学”三个基本问题。背离三者前因后果的逻辑性,是当下的新教师培训囿于效能的原因所在。高效能新教师培训的实现,首先要明确新教师在培训中“要什么”,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学什么”“如何学”的培训课程。因此,寻求科学的需求分析方法,遵从培训内容的实践性特征,采用实践导向的培训方式,才能抵达高效能新教师培训的核心。

【关键词】高效能新教师培训 内在逻辑 实现路径

新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相关研究与实践表明,入职初期是新教师初步形成自我教学理念、完整掌握课堂教学方法、整体理解学科结构的关键期[1]。在这个阶段为新教师提供高效能的培训,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为其职业发展定向蓄能。

一、新教师培训的现实困境

当下的新教师培训存在效能不足的困境。为揭示问题所在,我们在区域内开展了新教师培训的调查。本次调查对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入职三年内新教师、优秀教师和培训者,调查内容涵盖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在综合OTC模式和绩效分析模式两种经典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了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等,实际参与调查人数1113人。

调查显示,当下的新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涉及教育和心理学理论、优秀教师实践经验和教育管理知识等,培训形式主要为专家理论引领、同伴交流分享、名师经验介绍、跟岗实践和导师个性指导。在期望增加的培训内容中,新教师和优秀教师主要聚焦课堂管理和教学技能等。对培训方式的主观有效性排序依次为同伴交流分享、名师经验介绍、导师个性指导、跟岗实践、专家理论引领。调查表明,当下的新教师培训在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存在“要什么”与“学什么”的脱节;培训方式上重传授轻实践,存在“学什么”与“如何学”的割裂。

二、高效能新教师培训的内在逻辑

高效能新教师培训的关键是遵从“要什么”“学什么”和“如何学”三者之间前因后果的逻辑性。“要什么”即培训需求,如何在众说纷纭的需求中准确把握新教师对培训的真实需求,建立正确的需求分析方法架构必然成为前提,是高效能新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

在实践中,真实需求常常由于方法论的缺陷而被假性需求所遮蔽,以假性需求为逻辑起点的培训必然导致效能不高,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学理上厘清需求分析方法的要义。人力资源理论中OTP模式和绩效分析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两种经典的培训需求分析范式。前者从组织、任务和人员三个维度识别培训需求,强调需求来源的多元化和系统性;后者则聚焦于卓越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绩效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从而识别培训需求,突出“缺口”导向。两种范式互为补充,为我们揭示了新教师“学什么”的分析方法要义:一是需求分析主体的多样性,以教师培训机构为第一主体,同时吸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优秀教师加入,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审视新教师培训的需求。二是需求分析客体的多层次性,对个体、组织和未来的系统分析,有助于分析新教师当下及未来所需要的培训。三是需求分析的核心在于寻求差距[2],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缺口”,才能为培训提供依据。第四是需求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应综合运用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和测验法等。

三、高效能新教师培训的实现路径

针对新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揭示了新教师“要什么”聚焦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技能及人际关系协调。培训者在设计和实施新教师培训项目时,必须在充分尊重培训内容特征和教师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有效培训方式。

1. 营造关怀型培训文化

师德处于教师素养结构的核心地位,是教育行为的导向和内生动力[3]。因此,师德培训是新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身边的榜样学习是处于入职初期的新教师涵养道德的有效路径,这就要求培训组织者营造关怀型的培训文化。此外,培训内容的实践性特征要求依托学员的主体性,通过合作、参与、体验、分享、展示、实践、反思等来夯实学习效果。尊重是关怀型文化的内核。培训者通过尊重新教师的既有经验和个体差异,触发团队合作意识、达成道德修炼目标和促进实践性知识学习的积极发生。

对于关怀型培训文化的营造,培训者应从物化和内化两方面入手。一是在培训环境的选择和设计上营造可视化的温馨氛围,让培训教室、标语横幅、培训手册、姓名牌等可视化空间和物件承载培训团队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弥漫民主、平等和尊重的关怀气息,运用关怀型文化氛围点燃、激励和唤醒学员道德自觉与主体意识。二是实现柔性的培训管理。传统的培训管理过分强调组织权威,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教师培训进行管理,从而导致新教师主体性的缺失,有悖于师德养成的伦理属性和新教师对培训活动的深度参与。柔性的培训管理是以情感为纽带, 以尊重为前提,以自主为核心,激发新教师在培训中的深度参与、积极合作和崇尚創造的意识,使新教师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实践性知识得以传递和创生。

2. 建构实践导向的培训范式

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4]。调查表明,新教师的培训需求指向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改善,而对理论化知识的学习需求并不迫切。因此,聚焦实践性课程、走进实践性课堂、催生实践性知识理应成为追求高效能新教师培训的行动逻辑和实现路径。

实践性课程正是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转化与提升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一方面,充分挖掘教师既有的实践性知识;另一方面,把个体实践性知识在群体中共享,通过共享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这两方面反映在培训课堂上,除传统的认知师徒制外,指向实践的培训和合作学习成为培训的必然选择。

指向实践的培训是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 让新教师在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引领下,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直面具体问题的诊断、解决与改进。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挖掘、开拓和升华新教师的实践经验,架起公共知识与个人实践、理性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桥梁;在组织形态上,突出基于集中培训中的案例分析和现场教学,以及基于校本研修的认知师徒制。培训空间在教师发展机构和学校教学现场之间不断切换;培训内容以鲜活的教育案例和课例为主体,通过观摩、体验、实践、交流与研讨等方式,获得实践性知识的创生。

以合作学习为本质特征的学习共同体为新教师提供了广泛深入、观摩研讨、交流对话、合作分享的空间和机会, 因此,被认为是新教师培训中契合实践性和更具时代特征的培训模式。在以开放性、差异性、合作性和个体性为特征的学习环境中,以实践行为为对象,以行为改进为目标,经历独立钻研、共同研讨、集体提升、集中反思等环节,通过对话交流,相互审视自己原有的认知,进而进行彼此视域融合,最终使教师原有认知系统更加完善。以集体性知识获得带动个体性知识增长,实践中组织形态有小组化研修、学习团队、新教师成长营等,是对传统教师教育中强调教师自主性的哲学超越,转而强调教师学习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同频共振。

3. 积极探索AI+赋能新教师培训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推广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教师教育”有了持续发展的技术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进步使得为学习者创设浸入式的立体化学习环境、实现基于用户画像技术的精准化课程资源推送逐渐成为现实,为新教师培训提供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泛在学习契合了实践性知识的特征,使得教师实践性知识在内化、外化、组合化、社会化的螺旋循环中实现分享、共享与增长[5],开辟了实践性知识的高效能传播与创生的新路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化课程资源推送使新教师基于需求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强化了新教师培训中“需求—课程—学习”的内在一致性,同样有益于摆脱新教师培訓针对性不强的困境。

智能技术与新教师学习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的必然趋势,AI+赋能新教师培训是培训管理者必须开拓的新领域。江苏省常州市在对新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培养发展的现实痛点,提炼了初中新教师在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及人际沟通中的30个典型场景,通过数字技术、AI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定制化开发面向新教师基础技能的场景训练系统—CEdu-ai场景化演练系统。新教师在手机端进入系统选择场景后,进行个人训练视频录制,系统与优秀教师演示视频分析比对,得出分析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再进入下一轮训练循环,使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获得快速提升。远期规划通过场景丰富化扩展,逐步实现全学段、全学科和全领域的覆盖。

新教师是培训活动的主体,主体性需求规约了教师发展机构对培训活动的课程构建和组织实施,也构成了高效能的新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站在主体性需求的起点上,精准把握培训需求,遵循“要什么”“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逻辑性,融入时代性特征和社会性需求,才能抵达培训效能优化的核心,为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定向蓄能。

参考文献

[1] 吴蓉.上海市小学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2] 王学栋,张义忠,秦勇.现代培训需求分析的内涵及作用[J].中国培训,2001(4):20-21.

[3] 班华.师德的特殊意义[J].中小学德育,2014(1):1.

[4] 崔允漷,王少非.教师专业发展即专业实践的改善[J].教育研究,2014,35(9):77-82.

[5] 谭支军.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隐性知识转化螺旋模型设计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 116-119.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实现路径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