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四史”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2022-05-30 10:48周伟明
中国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综合发展四史思想政治课

周伟明

【摘 要】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投身社会实践的能力,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本文总结教学实践中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四史”教育资源,以跨学科融合的视角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把狭窄有限的课堂扩展延伸到广阔开放的时空,通过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主题情境、问题群和项目化学习任务,让课程内容在初中、高中和大学各学段之间,高中各学科之间,思想政治课各册别之间有效串联,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四史”教育 综合发展

思想政治课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和载体,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投身社会实践的能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青年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青春力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和活用“四史”教育资源,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从而加深学生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一、以跨册别的主题情境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必修,《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选择性必修,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承接历史文化渊源和革命传统基因,又紧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四史”中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通过提炼跨册别、跨单元学习主题,整合相关学科、相关单元,建构起纵横联系,将相同、相似、相反的知识内容整合建构成网,再创设主题情境,从历史的、文化的、辩证的、符合国情的视角进行观察探究和实践反思,使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例如,笔者在执教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时,依据课标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在生活中作出科學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的要求,打破《哲学与文化》和《政治与法治》的界限,提炼出跨册别的主题“百年大党的精神密码”,依据课标按照基本知识与原理、学科素养考查水平等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后,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现实情境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披荆斩棘坚定前行的历史,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百年大党的精神密码”主题创设情境如下。

1. 红色基因固信仰

笔者选取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作为情境资料。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件红色文物,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承载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的思想情操,是最珍贵、最鲜活的教材。深入挖掘和充分运用党史资源,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结构化、序列化处理,从历史事实着手,挖掘其历史背景后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精神与信仰的力量等。

2. 人民江山代代传

笔者选取井冈山时期形成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进城时“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等相关历史事实,了解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人民是根基、血脉和根本”的立场,深入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再选取电视剧《山海情》、电影《在一起》的相关情节,从脱贫攻坚和全民战“疫”角度,探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解,进而领悟“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3. 党旗飘扬学先锋

笔者分别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如方志敏、杨靖宇等先烈的大无畏精神,如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的舍我报国志,如廖俊波、黄文秀等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的默默奉献,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共产党人勇于担当、善于担当、乐于担当以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风貌,真正认识到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人生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从多个知识角度进行深入阐释分析,再在辩证统一的前提下,结合个人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感悟每个人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只要在本职岗位上勤奋敬业、积极进取,就可以享受奋斗带来的幸福,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以单元目标下的问题群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如果你理解知识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可以独立前进。这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要求学习者对知识之间的关联度、逻辑性有比较清晰的认知,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科内或学科间的有关知识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整合,并使用这些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新课改倡导的素养导向。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法治意识”为例,在《法律与生活》整册、《经济与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关系、《政治与法治》中的全面依法治国、《哲学与文化》中的上层建筑中的法制等都有涉及,根据学业等级性考试的要求,对标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3“列举生活中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实例,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于法律的本质和功能,选择恰当的论据和论证方式,阐释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辨析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阐明法治保障对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有关法治的全部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梳理,在学习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二单元“家庭与婚姻”部分时,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编“婚姻家庭”,认识家庭稳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尊重与保护、每个成员在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责任、阐释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等,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依法保护民事权利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设计单元问题群如下。

(1)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为什么婚姻法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

(2)赵树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5月,取材于太行山农村土改时期的故事,表达支持和保护青年人自由恋爱结婚的观点。这部文学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婚姻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的,那么请从法律角度分析是不是自由恋爱、两情相悦就可以结婚。

(3)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2001年,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行了33项修改,并沿用至今。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增设了“离婚冷静期”。请思考“离婚冷静期”是守护婚姻的保护伞,还是限制自由的绊脚石。

(4)老龄化趋势下,应该如何看待独身老年人的婚恋自由与家庭幸福的关系?

(5)从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到2020年民法典设立“婚姻家庭”编,为什么说是“朝向法治和文明的跨越”?

因为全部必修已经学完,教师设计时就兼顾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政治学科与相关学科、人文关怀与法治保障等,考虑问题群的综合度和开放性,可以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角度进行辨别与分析,在课堂探究争论中促进思维进阶;同时,教师把握“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个前提,用问题群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能够使人共享尊严,使社会和谐稳定,使生活更加美好,进而使学生感受法治的温暖,自觉参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活动,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

三、在项目化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和品格

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ced Learning)思想源于杜威的“做中学”以及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后逐渐被广泛认同和接受。项目化学习主要强调在面对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协商、批判创造等深度理解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形成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或作品。课标建议思想政治课“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利用相关课程资源,使知识性内容通过现实活动来实施、活动设计承载知识性内容,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问题情境、资料方法、探究策略和表达阐释机会等,引导学生在项目化任务的探究和解决过程中实现心智蜕变,不断发现自我、发现学习的乐趣。

以高三年级国庆假期的综合性探究作业“探寻北京街巷的民族复兴‘密码”为例,教师把教学内容项目化,作为课堂教学作业的延伸,引导学生從跨学科的角度认识民族复兴,兼顾学生的认知体验、行动意愿和价值导向。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时间是比较宝贵的,学校平时教学节奏很快,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作业任务,多以试题形式呈现,学生处于“做题—改错—再做题—再改错”的状态中。在仅有的几天宝贵的国庆假期里,学生虽然不能像普通游客一样休闲娱乐,但能够通过项目活动任务调节一下学习节奏,把学习的主场移到室外,移到有教育意义的红色场馆,合理地、科学地整合利用相关课程资源。本次探究性作业目标为“在国庆假期通过参观探访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鲁迅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穿越时空,在古街巷中寻找以李大钊为代表的‘行动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想和信仰,为了建设一个光明富强的中国艰难求索、奋发拼搏,引领中华民族坚定地阔步走在复兴之路上,感悟‘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力量之源”。项目任务实施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任选一天,自主设计参观路线,最后形成项目化作品—“选取一个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告慰先辈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以穿越的形式给《新青年》杂志投稿”。追寻先辈的革命足迹,赓续不朽的红色精神,以情、景、理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和品格,感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思想政治课程是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具体的史实、影像、素材进行结构化、有序化的情境建构,并以个性化、有亲和力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了解披荆斩棘的百年党史、光彩夺目的新中国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和荡气回肠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和深刻哲理,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传承红色基因,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导行。教师在结合“四史”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把“四史”资源融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不能上成历史课。不管尝试哪种教学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守住主阵地,抓牢“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所有教学资源的选择与使用都要服务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目标,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生发展的高中文史哲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研究”(项目编号:CDDB182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综合发展四史思想政治课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论新时期如何做好中学生物教学工作
如何激发大学生参加物理竞赛的兴趣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综合机制研究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