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铁壁??张红霞
摘 要:产教融合的评价目的在于找出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推进融合的深化。当前产教融合评价研究仍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缺乏对产教融合过程状态的分析。文章将组织成熟度理论引入产教融合评价中,基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实证分析,从产教融合的资源、组织、实施、成效和声誉五个方面构建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以该评价指标对五省15 所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实施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对成熟度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升产教融合成熟度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成熟度;过程性评价
一、引言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理念,它对促进教育和产业的互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关键作用。因此,产教融合一直都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而评价研究更是经久不衰的焦点。相关评价研究主题大致可以概括为质量和绩效两个视角。在质量评价方面,有的从产教融合主要目标上(组织、教学、行业发展等方面)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
系[1];有的则从产教融合主体角度构建多元主体质量评价体系[2];相关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ANP-TOPSISI方法[3]和CIPP模型[4]等。在绩效评价方面,有的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评
价[5];有的则从项目管理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6];还有的从资源整合视角进行绩效评价[7];相关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8]和灰色聚类方法[9]。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终极性评价理念,往往缺乏对产教融合自身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考查,因而评价结果对高职院校的战略发展规划缺乏针对性指导。此外,现有产教融合评价研究的对象,主要囿于某省域内的少量院校,缺乏跨省域多所院校之间的比较。不难看出,在现有的产教融合评价研究中,对产教融合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的过程性评价尚未开展,而如何界定产教融合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准确评价高职院校目前产教融合所处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借用管理学中组织成熟度理论,构建产教融合發展的成熟度评价模型,希望对当前我国产教融合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
二、产教融合成熟度理论框架构建
1.产教融合成熟度的内涵界定
成熟度的概念发端于组织理论,并且在管理、技术、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它是指某一事物从初始状态发展演化到期望目标状态的程度,即所处发展阶段与其初始状态的相对值[10]。“不成熟—成熟”是个连续体,成熟度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划分几个层次或程度,用来评定当前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产教融合的发展涉及产业和教育两个系统,不同主体和要素之间相互内嵌,形成新质态不断演变的过程,融合双方会经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浅层交流到深度合作、认识不足到高度理解、松散无序到结构紧密等状态的变化,因此可以用成熟度的概念对其进行解释和评价。具体而言,基于有关理论,通过量化一系列产教融合成熟度要素的层级标准,可以对其整体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化度量,了解当前产教融合所处的状态,为后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2.产教融合成熟度等级划分
从已有的相邻学科的成熟度模型看,常见的成熟度等级划分为3~5个等级,表示3~5个阶段,例如,描述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模型(K-PMMM)将成熟度等级划分为通用术语、通用过程、单一方法、基准比较和持续改进五个阶段[11]。后经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修订为OPM3模型,将原来的五个阶段改为最佳实践、可见的结果和主要绩效指标三个阶段[12]。借鉴上述模型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本研究将产教融合成熟度划分为初始级Ⅰ、定义级Ⅱ、规模级Ⅲ、管理级Ⅳ和优化级Ⅴ(见表1),同时也表明了产教融合主体发展演进的逻辑次序。
产教融合成熟度不同等级在目标接受程度、制度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数量等要素上存在着层级递进关系。在初始级Ⅰ,产教融合处于无序状态,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的内涵理解不深,仅是被动接受上级下达的政策文件,然后依赖个体的主观经验进行落实。在定义级Ⅱ,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产教融合对于人才培养、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能够试点部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对于当前实施产教融合过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规模级Ⅲ,产教融合过程开始走向正轨,学校师生对产教融合达成基本共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文件保障校企合作的政策运行。学校大部分专业开始实施校企合作,并开始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当达到管理级Ⅳ后,院校产教融合过程日益成熟,政策制度得到彻底贯彻,激励机制效果明显,与企业、行业组织等机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优化级Ⅴ为产教融合成熟过程中的最高级,在这一阶段主要关注校企合作文化建设并具有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实现自组织状况,产教融合持续改进,良好校企合作文化已经形成,通过不断创新满足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
三、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弥补传统产教融合评价静态考核的局限性,本研究在产教融合成熟度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参考项目管理过程建设的K-PMMM模型的评价方法,以及相关文献采用的指标体
系[17-20],从产教融合的资源、组织、实施、成效和声誉五个方面构建成熟度评价一级指标体系,进而根据各一级指标的内涵又构建了二级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详见表2。
四、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中既包含主观性指标也包含客观性指标。本文分别通过AHP法和熵权法进行组合赋权,AHP法确定主观权重,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再利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确定最终权重[21]。然后对评估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云模型特征,与综合权重结合,计算综合隶属度;进而与综合评价云统一绘图,在同一云图中进行比对;最后,基于比对的结果,确定产教融合成熟度等级评价结果。
1.云模型基本理论
云模型理论是由李德义院士等在结合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基础上,利用定性和定量之间的关系来映射反应定性概念和定量数值之间的转化模型[22]。云模型可以利用云的三个数字特征(期望值Ex,熵En,超熵He)表示定性概念定量化,能有效整合事物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反映了事物的不确定性。云模型中实现定性和定量关系相互转换的关键步骤是云发生器。正向云发生器实现的是研究对象由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逆向云发生器与之相反[23]。在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过程中,尽量实现评价结果的定量化,因此选用正向云发生器对产教融合成熟度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1)依据云模型的三个数字特征生成正态随机数En*;
(2)再生成云模型中的一个云滴,这个云滴用某一个期望值,熵值为En的正态随机数绝对值x表示;
(3)再确定这一正态随机数的确定度μ:
μ=exp[?(x?Ex)2/(2En*)2](1)
(4)最后,(1)~(3)步进行重复,完成N个云滴的产生形成云图。
2.基于AHP-熵权云模型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的实施步骤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AHP-熵权云模型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步骤,具体步骤如下:
(1)利用AHP法组合熵权法确定产教融合成熟度指标的权重集Y={Y1,Y2,…,Yn}。
(2)确定产教融合成熟度指标在不同成熟度等级下的云特征值。每个云特征值都设有不同等级的上限和下限,分别用xij1和xij2表示。根据公式(2)~(4)可以得到云特征值。其中k表示指标模糊性和随机性,依据实际情况赋值,通常赋值0.1。
Exij=(xij1+xij2)/2(2)
Exij= (3)
Hnij=kEnij (4)
(3)依据产教融合成熟度实际数据值,利用公式(5)计算产教融合成熟度不同指标在不同等级下的隶属度矩阵D=(dij)n×m,其中,dij表示第i个指标在第j个等级上的隶属度。a表示实际数据值。
dij=exp{? }(5)
(4)最后利用AHP法和熵权法得到的产教融合权重集Y对隶属度矩阵D进行模糊转换,得出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的模糊子集F(公式(6))。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终样本所处的产教融合成熟度等级。
F=Y*D={E1,E2,…,Em} (6)
五、15所高职院校案例评价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不含港澳台高校),选取高职院校数量最多的前5个省份,分别为河南(94所)、江苏(89所)、广东(87所)、山东(82所)、四川(79所)。从各省份随机抽选3所职业院校共计15所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20个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学校官网、企业财务报告等相关数据。组织成熟度的4个指标由专家按照百分制进行打分的平均值获得。
2.产教融合成熟度指标权重的赋值
按照公式(1)~(3)得到产教融合成熟度准则层和指标层的CR值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所得的指标权重具有可行性。利用熵权法对15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成熟度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按照信息熵原理(公式(4)~(6))计算最终的产教融合成熟度权重。运用AHP方法和熵权法得到产教融合成熟度权重最终的结果(表3)。
3.产教融合成熟度的评价等级与云特征值
为降低结果的误差,以每个指标统计数据的实际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优化级的上限和初始级的下限,按照等级数平均分配各区间值来构建产教融合成熟度指标的不同等级划分标准,进而得到每一指标在不同等级下的云特征值。
根据正向云发生器,可生成每一指标在不同等级下的成熟度云图。例如,以产教融合资源成熟度A11~A15指标为例,建立评价指标标准正态云模型的隶属度函数,如图1所示:
4.成熟度评价结果分析
(1)产教融合综合成熟度等级结果与分析。将15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原始数据代入到不同成熟度指标的云特征值,并进行5000次重复计算。能够得到最终的产教融合成熟度综合隶属度(详见表4)。
整体而言,产教融合成熟度达到最高级的院校比较少,15所院校中有1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成熟度处于最高级——优化级Ⅴ。大部分的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成熟度处在中间状态,有6所职业院校处在管理级Ⅳ,5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成熟度处在规模级Ⅲ。少部分的職业院校产教融合成熟度较低,3所职业院校成熟度为定义级Ⅱ,没有院校的产教融合成熟度为初始级Ⅰ。
从省份角度来看,江苏省三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成熟度均为Ⅳ,整体的产教融合成熟度较高,且相对均衡。四川省产教融合成熟度的结构与江苏省相类似,2所院校产教融合成熟度为Ⅳ级,1所为Ⅲ级。江苏和四川两省的职业院校对于产教融合发展相对均衡。广东省产教融合成熟度处于最高级的院校1所,其他2所的产教融合成熟度偏低,仅处在Ⅲ级和Ⅱ级。山东省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与广东省相似,有1所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成熟度处于Ⅳ级,另外2所处在Ⅲ级和Ⅱ级。广东省与山东省一样,院校之间的产教融合状况差别较大,呈现出非均衡的状态。河南省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成熟度2所处在第Ⅲ级,另外1所处在第Ⅱ级。河南省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现状不够理想,可能与当地的企业规模有很大的关系[24]。
(2)高职产教融合准则层成熟度等级结果与分析。从高职产教融合准则层成熟度等级(详见图2)可以看出,15所院校的产教融合组织成熟度达到Ⅲ级及以上的数量最多(12个)。说明高职院校注重产教融合组织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整体的产教融合发展。但在组织成熟度当中,存在交叉演替过程,当组织成熟度向更高一级发展的过程,需要更长时间的创新和积累才能完成组织成熟度的发展。这种现象也出现在反馈成熟度由Ⅲ级升到Ⅳ的过程中。反馈成熟度达到Ⅲ级及以上的数量最少,说明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不太关注产教融合对企业和院校长远发展的作用。产教融合效果成熟度、实施成熟度和资源成熟度在等级发展过程中存在递进的关系,这说明高职院校在三者的形成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累加过程,通过逐渐积累达到最高等级。产教融合效果成熟度、组织成熟度和资源成熟度等级为最高级的数量最多都为5个,实施成熟度和反馈成熟度最高等级的数量偏少都为3个。说明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注重对资源的获取、组织的有效管理,并追求产教融合带来的直接效果,但产教融合的提升需要进行全方位考虑[25]。
(3)产教融合成熟度单一指标分析。从产教融合成熟度单一指标的等级分布来看(详见图3),大部分的指标等级积聚在Ⅲ级和Ⅳ级,所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成熟度平均水平在Ⅲ 级和Ⅳ 级之间。Ⅳ 级和Ⅴ级合计达到9个及以上的指标有产教融合专业比例(A12)、学校选派教师挂职数量(A15)、校企合作制度数量(A32)、参与校外实习学生占在校生数量(A35)、产教融合教材数量(A42)和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数量(A43)。这些指标对产教融合成熟度产生的影响较大,是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深层原因。产教融合资金投入(A11),产教融合组织应变能力(A22),双师型教师增加数量(A31),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比例(A33),学生毕业就业率(A44),产教融合企业获利能力(A54)和产教融合舆情报道数量(A55)指标处在Ⅰ级和Ⅱ级的数量较多,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成熟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尤其是企业导师与学生比例(A13)和产教融合组织应变能力(A22)指标,在成熟度Ⅰ级向Ⅲ级发展的过程中,存在Ⅱ级的缺失。这说明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现象,这种情况并不利于产教融合成熟度等级的平稳有序发展。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基本如此[26]。
六、对策及建议
依据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结果,拟从政府、院校和企业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1)统筹省域产教融合的“中层突破”发展,消解产教融合成熟的不均衡。鉴于高职产教融合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各地结合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联结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特点,创新产教融合区域特色,同时以地域产业为依托,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建立与产业格局相匹配的专业结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产教融合各主体的权责分工、公法义务予以保护与约束,将产教融合的多元治理体系统一纳入法治的框架下,确保产教融合发展有法可依;在完善产教融合“实体正义”的同时,注重“程序正义”的规制。产教融合相关部门以功在当代的自觉,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将产教融合的目标任务形成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保障相关主体的权益;构建信息交换平台,完善制度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和学校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引入第三方组织评价机制,监管、调整和推进产教融合的成熟程度,消解产教融合成熟的不均衡。省域层面的因地制宜和中观统筹,既能使国家层面的产教融合政策真正落实,又能带动引领市级县级区域产教融合的特色发展。
(2)加强院校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与机制。未来产教融合的发展,企业和院校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开展协同创新,“产业出题、校企答题”的科技创新模式成为产教融合的常态。因此院校不仅应以法人的身份决定参与产教融合的目标和计划,而且还应该积极探索、自主决定实施产教融合项目所采取的手段方法。如院校以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开展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企认证等;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2+1”的订单班、“1+1+1”现代学徒班等;企业冠名二级学院或共建产业学院;构建学校层面服务产业的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合作,开展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推广、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等活动,实现多企业、多学校、多层次、多项目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学院”;基于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的专业集群建设;持续强化校企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产教融合科技园区等。
(3)强化产教融合的企业主体意识。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的实施往往存在一些固有观念,如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自身发展需求的不适应;院校课题与企业困境的解决不贴合;产教融合的投入产出比不确定等,介于利益和信任视角的固有观念,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产教融合。然而产教融合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产教融合的推进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否则,产教融合就会落空。因此建议企业更新固有观念,强化产教融合的企业主体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产教融合是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利益的。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才之争。未来随着产业升級,创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必将成为主流,然而创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获取的最佳途径莫过于从实践中来,从产教融合而来。从政府密集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来看,产教融合的政策红利正在不断聚集和释放,通过“先行者先受益”的政策激励措施,构建产教融合对经济升级转型的强力支撑,既能补齐教育人才的短板,也能补齐产业创新的短板。因此,企业应该积极主动进行研判,抢抓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红利,构建职业教育的人才蓄水池。
参考文献:
[1] 姜泽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8(05):34-39.
[2] 王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22):98-101.
[3] 乔万冠,孙进,王传彬.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40-44.
[4] 张军贤,张军华,甘坚强.基于CIPP模型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21(09):19-24.
[5] 姚润玲.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6] 周文清.项目管理视角下高职产教融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建构[J].机械职业教育,2021(03):19-22.
[7] 陈新民,高飞,张朋,等.资源整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2):155-162.
[8] 何俊萍. 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9] 周春光,周蒋浒,王俊杰,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基于灰色聚类评估模型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9):70-76.
[10] 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01): 14-37.
[11] VEZZETTI E, VIOLANTE M, MARCOLIN F. A benchmarking framework for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 maturity model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4, 71(5-8): 899-918.
[12] 王海强. 基于CSCM成熟度模型的建筑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3] 蔚立军.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及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9.
[14] 王吉星. 地方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20.
[15] 高凡,孙超,吴振新.基于CMM的长期保存能力成熟度评价框架设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10):35-40.
[16] 刘利恒.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17] 赵恒伯,刘繁荣.刍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9):41-43,48.
[18] 文益民,易新河,韦林.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校企合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構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58-62.
[19] 王坤,沈娟,高臣.产教融合政策协同性评价研究(2013-2020)[J].教育发展研究,2020(17):66-75.
[20] 毕文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组织形态创新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战略思路[J].江苏高教,2020(07):71-78,124.
[21] 李帅,魏虹,倪细炉,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4(09):2700-2708.
[22] 李德毅,刘常昱.论正态云模型的普适性[J].中国工程科学,2004(08):28-34.
[23] 法子薇,李新春.基于云模型的煤矿资源型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09):190-194.
[24] 杨宏涛.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河南省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1(07):62-63.
[25] 周慧文.高校产教融合困境及其突破——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01):59-72.
[26] 张新民.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期和问题反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01):28-3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度课题“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成熟度的评价研究”(2021SJA1136)]
朱铁壁,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红霞,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