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2022-05-30 20:40:03龚蔚洁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学科核心素养

龚蔚洁

内容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学科具体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它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鉴赏、文化修养这四个方面。以这四方面为抓手,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逐步细化并研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语文 核心素养 学科 提升路径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前,该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科核心素养也受到了专家们不同程度的关注。从语文学科上看,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理应得到极大关注,教育者们也应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探讨有效育人的路径。

一.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又可以叫做“关键能力”“关键技能”,在我们国家是指学生应该具有的,并且能够帮助他们终身发展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必要能力[1]。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本质的一种素养,它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关注人的成长,这既是对过去教育的反思,又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二)学科核心素养

在学科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既是育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又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能力[2]。有人认为,母语能力目前已表现出了国际化的趋势,也逐渐成为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指标。在我国,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学科,语文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既是每门学科的关键所在,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素养。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充分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的基础上,不久前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直接给我们解释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它是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建构并在真实情境中得以表现的语言能力和品质,也是语言、思维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3]。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最为基础的要素,也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内容,这四个关键要素是具体体现,并且相互融为一体。

二.重要价值

众所周知,核心素养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从头到尾落实的元素。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

(一)语言方面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在这门语文学科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教会学生根据自己内部的语言系统来构建话语,如字词句段以及篇章,接着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最终形成个人的表达风格[4],这种言语体系的建构会更让学生愿意表达自我,把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化为实际运用能力。

(二)思维方面

课标中也提到,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5],所以,在语言发展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形象、推理、创造等也得到了提升。学生将语言表达和思维结合,加之教师的有效引导,必能激起他们语言表达的欲望和对学习的热情,同时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也会使学生认识到思维的局限,从而更新思路,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三)审美方面

在语文学习中,这种逐步剖析语言文字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留心观察生活,愿意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最终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提高他们对生活的品味。

(四)文化方面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对国内文化的学习和继承。除此之外,国外优秀文化也值得学生学习。所以,鼓励学生吸收多元的优秀文化,了解更多的优秀文化,会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逐步增加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能够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担。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而且不容忽视的部分,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三.提升路径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多种重要途径,学校教育是最为主要的。在学校中,教师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关注时代需求及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这些教师必须肩负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研究提升核心素养的路径,在语文学科中,该方面的培养主要借助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

(一)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进行语言建构时,我们首先是凭借长时间形成的语感,再是凭借自己的理性[4],因此,有意识地进行语言建构,再进行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

1.学习字词句段,夯实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要从字、词、句、段上升到语篇,逐步渗透语言知识的学习,一方面,需要教师指导多学生背诵课文语句、段落,反复咀嚼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6],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争取提升教学时的深度以及广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般来说,不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材中的课文都可以按文体分为文言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教学中经常存在文本讨论、问题探究、活动课等课型[7],都能帮助学生对语言进行建构,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阅读课堂,都必须要重点把握字、词、句、段以及语篇,在低年级表现为拼字学习、认读生字、书写汉字等教学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需要书面语和口头语并行。

写作教学是从看图写话(一到二年级)、局部的片段写作(三到六年级),再过渡到整篇的写作(七到九年级),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在这块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視意义的建构,也要注意学生把句子扩展成整篇作文的写作方式,也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叙、描写、抒情等五种基础的表达方式,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次修改,反复锤炼语言,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2.提高语用能力,链接生活

叶圣陶一直以来都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夯实基础是学生语言运用的前提,也就是所谓的“知”,这里的“行”就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做到知行合一。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阅读、写作、以及交流能力。在把握语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良好的语感意识,也有了自己的个人言语体系,他们在平时言语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帮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生长。

除了多鼓励学生阅读,加强阅读能力之外,教师要学会放手,给学生腾出充足的创作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谈论自己的看法,进行创意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拿起笔,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此,在培养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都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境意识。在口语交际中,设计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自由交流,学会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场合的需求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后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寻找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主题,学以致用。如部编版初中教材中“有朋自远方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身边的文化遗产”等单元就是很好的例子。

3.考虑学生需要,强化运用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及阅读写作能力后,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举办一些语言实践活动,积极地创设一个活动语境,如诗歌朗诵、辩论、演讲等活动,继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相连接,在积极构建语言的基础上,搭建读写转换的平台,深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创生性表达。这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这些书面的能力,也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这些语言实践活动之中,学生不仅能够自主思考,而且也拓宽了他们的思维渠道。

(二)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语文教育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必定融入了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内在思维转化为外在的语言文字,从听、说、读、写等各项活动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听、读中培养思维能力

听是靠耳朵收集信息,不断关注说话者的语音、语调、讲述内容等等,动用自己的大脑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读是指朗读,调动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原来的知识储备,找到与作者感情的契合点,读出真情实感。

一般在语文听读教学中,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等思维能得到很好的锻炼[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地设置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一是发散思维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些空白处或者含蓄处留待学生自行发挥想象补充,这是训练这种发散思维的重要机会。如《背影》一文中,当朱自清看到父亲吃力地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他的内心有什么想法,是不是被父亲感动了,对父亲的情感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也训练了思维。

二是逆向思维训练,《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愚还是不愚,当然,这两者都言之有理,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愚是从智慧上说的,而不愚是从精神上说的。

三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教会学生自己思考,从无疑处生疑,对常规性的观点进行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针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结尾,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后来于勒怎么样了?”“‘我的父母究竟会怎么对待他?”“他们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是,是因为什么?”通过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思考,从语言中挖掘出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四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在阅读文本时,学生生疑的地方常常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会思考。简单来说,训练创新思维就是需要学生自己不断提出问题,尝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的过程。

2.在说、写中培养思维能力

就如上面所提及,语言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在进行写作训练和口语表达时,学生的思维就已经得到了锻炼。

一是书面表达中的思维训练。不管是阅读教学中课后的片段写作,还是写作单元中有意识的写作训练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尤为活跃。主题的确定,文体的选择,材料安排的详略等都需要依附思维,选入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中都暗含着作者的创作思维,值得好好品味和学习。以议论文为例,这种文体的特点是论点、论据十分鲜明,论证过程更是十分合理。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先是向我们展示了对方的论点,即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再说明对方的论据,认为中国人自夸、信国联、求神拜佛,就是不相信自己,转而驳斥对方的论证过程,指出不合理之处,提出自己认可的观点“有并没有失去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通过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觀点。这种写作手法是值得学习借鉴,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论证思维。

二是口头表达中的训练。教师还可以用课堂问答和口头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这篇文言的核心关键词为一个“闲”字,为什么苏轼感到“闲”、“闲”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闲”字包含了苏轼想表达的几层情感,围绕核心问题,让学生思考片刻后以口头方式做出回答,是训练口头表达的一种方式。另外,通过即席演讲、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演讲前,先创设好合理的情境,再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打个腹稿,罗列框架,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提高表达的欲望和积极性。辩论赛也是如此,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畅所欲言,不要求统一的答案,这样就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能和他人交流想法,学习他人优秀的方法,从而弥补自身思维的缺陷,完善思维模型,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审美鉴赏与创造

我们在进入文本时,需要借助文字的表象进入文字背后的审美意蕴,让学生不断发现语文中的各种美,如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

1.鉴赏与创造语言美

语言美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只要经得起时间锤炼,不管是文学文本还是非文学文本可以成为值得学习的文本典范。我们所谓的经典篇目大部分都是作者多次斟酌,屡次修改而敲定的文本,所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用心领悟,转换为学生的语用素养。在《题李凝幽居》一诗中,贾岛对“推”和“敲”的斟酌;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专门了提出文字和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可见,语言是浮于表面,最为基础的部分。

2.鉴赏与创造形象美

课堂之上,教师不仅仅是浮于文本的表面,对文本信息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归纳,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深处,帮助学生成功捕捉到作者的言外之意,挖掘至形象和情感的深度,感受和品读语文美,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审美体验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通常都有形象的存在,大多借此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有人借此表达个人志向等,所以文本中的形象美重在理解和感受后将其内化吸收,再对形象进行重新建构,转为自己的积累。如对于《关雎》《蒹葭》等名篇中的形象,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适当引导和发挥学生的想象,自行分析和讨论,感受到这些经典形象的魅力所在。

3.鉴赏与创造情感美

作品常常是由作者的情意和寓意之物所组成。不同的文体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关注不同的表达方式,深入地开发教材中的知识点,就能帮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等各种情感的表达。

散文是记录日常生活的,作者往往会用常态的心境叙写[8]。在一篇散文中,作者抒发的、想要表达的所思所感是他自己独特的体验,是作者不经意间发现的,不同于他人的情感表达。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语言入手,教会学生鉴赏,而且要让他们区分自己和作者的情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扩充他们的人生经历,形成一种健康的审美观念。

(四)立足文化传承与理解

传承就是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发扬;理解是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理解,只有文化被保留下来,才能在理解中与时俱进。为让文化与历史相连,与时代接轨,要着重选择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民族、共性与个性彼此和谐发展的教学内容[9],从这三方面研究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

1.符合传统价值和现代取向

语文教育的重要属性是文化性,它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教育方式,因此,语文学科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于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些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应用,让其与现代的文化认同感相联系,这样不仅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得以流传,还能学习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上现代语文教学的正确道路。

2.融合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脉,它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虽然如此,我们也需要走出国门,用开放的心态把握这些优秀文化在国际角度中的不足,既要为其自豪,也要努力转化,弥補不足。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不少外国优秀文化的文章,在学习这些优秀篇目时,可以窥见国外与国内的文化差异,教师可以以此为窗口,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思考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拥有正确的文化观,认识到文化对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3.分辨文化共性和鲜明个性

文化离不开共性,也离不开个性,鲜明的个性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共性。我们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风俗,国内外的文化也大有不同,教师能教会学生的就是挖掘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把握它们的个性之处。针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教给学生一种尊重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所取舍,吸取其中的精华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冯为民曾说过,我们不仅要传承现有的传统文化,也要理解其他多元文化,在语文教育时,积极对现有的文化进行转化[10]。因为文化在逐步同化与融合的过程中会生长出其余的健康文化,实现文化的增值功能,也能让学生完成精神和生命的成长,实现文化的终极价值。

总之,教师需要仔细思考,多留意教材、课后习题或其他资源,明晰这些资源关照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哪个维度,以便减少教学目标设置的随意性,使教学的目标感更加突出[11]。从表面上看,某篇课文可能侧重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中的一块内容,但实质上这四个方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时,也会涉及到思维的运转,在审美和文化的背后也体现了思维的差异性。

着力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落实我国立德树人的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我国人才核心竞争力。在语言运用方面,学习基础的字词句段,与现实生活相连接,再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强化运用,思维则在日常的听说读写中得到提升。在审美方面,可以通过深入表面的语言文字,感受形象,体会情感来培养;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时,在文化修养方面应选择现代取向与传统价值相统一,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感相融合,文化共性和与个性之间相分辨的教学内容,取其精华,逐步增强民族认同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还有待于丰富,不同学段中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需要展开教学,毕竟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入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因此,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实质,立足于学情,选择恰当的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载《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0期。

[2][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第4页,第5页。

[4]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载《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6]付海英:《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载《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S1期。

[7]王永潇:《中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载《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第20期。

[8]孙绍振著:《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73页。

[9]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37卷第5期。

[10]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载《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6期。

[11]温儒敏:《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两个前提》,载《语文建设》,2019年第14期。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结构与提升路径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54:20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19:30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