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围城》中的空间叙事

2022-05-30 10:48刘世甜袁子怡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空间叙事钱锺书围城

刘世甜 袁子怡

关键词:钱锺书 《围城》 流浪汉体 空间叙事 饭局文化

《 围城》是一部具有强烈“空间观念”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从题目来看,“围城”二字突出了其“空间”含义。小说所指的“围城”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所指,而是带有抽象意味和复合含义的“能指”。作品中,方鸿渐周围的人物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方式依次出现,而之前出现过的人物讲述完属于自己的故事之后便悠然退场,在下一部分则很少重复出现。这种现象与西方流浪汉体小说“单线向前”的叙事方式颇为相似,以方鸿渐的生活轨迹来推进情节发展,以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来揭示社会背景,所以《围城》的“流浪汉体”叙事模式赋予了小说人物自由、开阔、富有想象力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在小说中,“吃”与“行”作为人的基本活动贯穿全文,人物也在不同的饭局和不停歇的旅途上奔走,饭局与旅行相互呼应,贯穿始终。

一、空间化叙事

《围城》有很多空间化叙事的处理,其空间既与叙述时间相互融合渗透,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小说在点明具体时间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地理空间的出现,在时间、地理空间的不断转换下,饭局与心理空间也显现出来。首先,小说的故事情节根据时间、地点的转移而成为一个整体。在时间、空间的结合下,从归国时的邮轮,到回乡后方孙二人的家,到三闾大学、香港、上海等场景不断转移却前后勾连浑融一体。其次,饭局、心理空间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与深化了人物性格与作品内涵,具有更深层次的跨时代意义。读者看文本时既可以清晰把握地理空间,又可以结合具体时间,明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就构成了鲜明的时间轴和地理空间的转换,时间轴即1937 年——到达上海——抗战开始——三闾大学期间——方、孙结婚回沪后,地理空间即邮轮——苏小姐家的沙龙——三闾大学——方、孙的家,在此基础上贯穿和展现出饭局与心理空间。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空间来延展故事、展示人物,在固有的时间为线索的片段中,加入众多地理固定空间,既将时间串联在地理空间上,又将空间固定在时间中,同时又有独立于时间之外、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心理、社会等其他空间。在时间与地理空间结合渗透,其他空间独立于时间的叙事结构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事情纵向时间上的前因后果,这种叙事结构也会激发我们进行横向地理空间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方鸿渐去“流浪”?除了社会空间对他的剥削与挤压,还有他自身的主观原因,比如他走投无路时的被迫无奈,他软弱性格体现出的畏葸不前,他羞愧窘迫状态下的一味逃避。此外还有跨时代的其他空间,这些空间组合起来表达了人生无处不在的“围城”,揭示社会和个人的“永恒”困境。

《围城》中除了理论上的空间化叙事结构,在很多具体空间上的安排也颇令人深思。在《〈围城〉的“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一文中,余岱宗就将《围城》中的具体空间划分成四类:一是方鸿渐回国搭乘的法国子爵号邮轮,二是苏文纨家的沙龙,三是三闾大学,四是回到上海后的方鸿渐与孙柔嘉共同居住的“窝”。而在阅读《围城》时,不难发现,我们会记住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饭局。故在笔者看来,具体空间应该划分为五类,包括余岱宗划分的四类固定的空间和不断变换位置的饭局空间。

二、地理空间叙事

1.法国子爵号邮轮

邮轮是文中出现的第一个“固定空间”,《围城》故事始于这个空间。在法国子爵号邮轮这一空间中,依次登场了三个主要人物:主人公方鸿渐、“局部的真理”鲍小姐、“法国里昂博士”苏文纨。

地点是法国子爵号邮轮,时间是1937 年,邮轮暗示着方鸿渐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时人的精神面貌。首先,邮轮上有流亡的犹太人、印度人、安南人,也有中国人。其中,以鲍小姐为代表的外国人在调情、在“花天酒地”,而以方鸿渐和苏文纨为代表的中国人表面上担忧国患,嘴上说着一片乡心,但遇到“吃、喝、嫖、赌”,却也与外国人无异。法国邮轮上这一幕幕场景将这些人的面具揭开来,给读者看到了当时人的颓废、贪图享乐、虚荣。钱锺书先生在1979 年提及写于抗战时期的《围城》时曾说,他试图让“战争既遥远又无所不在,就像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拿破仑一世战争一样”。邮轮这一具体空间,暗含着战争年代这一社会时空里普通人的麻木、享乐与颓废的心理空间。

2. 苏文纨小姐家的沙龙

方鸿渐、苏文纨等人从邮轮上下来后,常常在苏小姐家的沙龙会面,在这个固定空间里,登场了“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气宇轩昂的赵辛楣、苏文纨最终的丈夫曹元朗。

在蘇小姐家的沙龙里,方鸿渐、苏文纨等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苏文纨对沈氏夫妻的恭维、对曹元朗的非正常欣赏、对方鸿渐不夸自己时的怒骂,无不体现着她的虚荣与做作。方鸿渐喜爱却不敢追求唐晓芙,和苏文纨藕断丝连,犹豫、懦弱而无能。唐晓芙单纯、端庄、可爱却被有心计的表姐苏文纨嫉害,又被无能不会爱的方鸿渐所伤害。赵辛楣嫉妒方鸿渐,却明事理;他痴情,爱慕苏文纨长达20 年,但又和方鸿渐一样,爱而无能。

在苏小姐家的沙龙这样一个固定的、封闭的空间里,人与人的关系距离缩短,性格碰撞的机会大大增多,人物的心理空间被揭示得入木三分。

3. 三闾大学

在三闾大学的绝大多数场景可以说是混乱、虚伪、病态的。在那里,韩学愈利用假学历成为三闾大学的系主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高松年老谋深算,把校长这个职位当作牟利的工具;汪处厚假装深情悼念亡妻,实际上好色……真才实学让位给官僚政治,对环境的顺应最管用的生存手段是隐瞒与欺骗。同时在三闾大学外,汪太太和高松年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又因为汪太太跟苏文纨有点相似,赵辛楣和汪太太又传出桃色新闻……作者以一个狭窄的空间将各种“人格面具”掩盖的人的小心眼、嫉妒心理和欲望呈现出来,让这里上演着一出出儒林喜剧和丑剧。具体空间中的人事场景与行动,展示的都是人物内心空间的卑琐与人性的龌龊,空间叙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性的揭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4. 方鸿渐与孙柔嘉在上海的“窝”

方鸿渐和孙柔嘉在三闾大学结婚后,回到上海,组建起小家庭。可是婚后生活不尽如人意,方鸿渐终与孙柔嘉不欢而散。生活艰难,方、孙两家人与两代人以及妯娌之间的性格、习惯与观念的冲突以及方鸿渐在其间的无能处理,方鸿渐在事业上的无能,都使得这个家庭空间中人物的性格与心理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物在求学、交友、从业、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无能、少格与缺品,在这个空间里展现得最为彻底。

以上所有不断随着时间而转移的典型叙事空间,一步一步、一处一处地将特殊时空里一众人物的劣根性即心理空间揭示得深刻、充分、全面、彻底,这便是钱锺书《围城》空间叙事的艺术成就所在。小说叙事的目的在于塑造形象和揭示人性,钱锺书《围城》运用随时转移空间场景的手法,转移人物的不同境遇,展示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处世能力、方法与行为习惯,从而丰富人物的个性,展示社会与人性的内涵。这就是钱锺书《围城》空间叙事的特色与意义所在。

三、饭局空间叙事

空间上的不断转换也体现在饭局上,如方鸿渐与鲍小姐同吃西贡当地的西菜、方鸿渐与唐晓芙约会的饭局、赵辛楣误会方鸿渐是其竞争对手从而设计的一次饭局、汪处厚安排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的相亲会,以及孙柔嘉在婆家的见面会,等等。这些饭局,都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局”。每一个饭局都是一个典型的叙事空间,在每一个饭局空间里,每个人物的性格展示得极其充分,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1. 方鸿渐、赵辛楣的相亲饭局

在饭局筹备之前的描写中,汪太太是一个极世俗的人,带着世俗的观念,这直射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状况与婚姻观念。中国式的饭局,通常是融合关系的一种方式,在饭局里各色人物交换各种信息。书中有许多描写都很形象,例如“辛楣像要窒息的人,突然冲出了煤气的笼罩,吸口新鲜空气”,一句话就写出了辛楣在这场饭局里的压抑,也道出了范小姐的聒噪。

书中对范小姐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写出了范小姐微妙的心思,一方面要炫耀自己的人格魅力,一方面又要传送自己对赵辛楣的倾慕。不过赵辛楣无意范小姐,方鸿渐也无意刘小姐,但二人的无意却不同,这次饭局更像是赵辛楣与方鸿渐的对比。方鸿渐只泛泛应酬两句,已明示他对刘小姐的无意。赵辛楣却懂得顾全别人面子,不让对方难堪,可见赵辛楣的社交能力就比方鸿渐要强。而方鸿渐的任性而为几乎是他的常态,他在后来被辞退,也是因为他的任性不知不觉中在自己与别人之间筑上了一道“围墙”。“饭局”这个看似极普通的在无限空间里的一个小小的点,却深刻揭示了人物的性格,预示了人物的结局,发挥了重要的艺术作用。

2. 苏文纨的饭局

回国后,应苏文纨的邀请,方鸿渐到她家做客,一同前来赴宴的还有唐晓芙、赵辛楣。从文中可知,苏文纨已经从《沪报》了解了方鸿渐的身世,买假文凭的事情苏文纨也已知晓,可她依然假装没有看不起方鸿渐,说了一番漂亮的话,说明苏文纨还是更在意方鸿渐其人的。唐晓芙出场的时候,钱锺书毫不吝啬对她的赞美,唐晓芙才是方鸿渐的意中人。唐晓芙、方鸿渐、苏文纨三人的性格在这一饭局中便真实地表露无遗。赵辛楣出场时,身材高大,神气轩昂,他也知道了方鸿渐的假学历,但是并没有说出他内心对方鸿渐的不屑,还是用幽默的语言掩盖了他的不屑,善社交的性格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

第二天下午,他们又来苏文纨家喝茶,陪新回国的沈先生和沈太太。在饭局上,沈太太高谈阔论,想借此来炫耀学识,可在座的人都知道她所说的不过是皮毛见解,不过是拼凑过来的,打肿脸充胖子,拾人牙慧罢了。但是大家又不得不假意称赞她,以维护彼此的面子。在这次饭局上,大家的谈话交流充分揭露了那个年代以沈先生、沈太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虚伪和无知。

四、心理空间叙事

1. 方鸿渐的心理空间

随着地理空间的转换,方鸿渐的心理空间也随之变化。钱锺书把大量笔墨放在了主角的心理波澜和精神状况上,所以方鸿渐的心理变化成为叙事重点。比如与唐晓芙决裂后,方鸿渐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个体与世界脱离,“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最后方鸿渐离家,“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他的思想得到升华,思考到生与死的层面,由“我思”成为“反思”的对象,被反思的“我”便成为无法挽留的过去。这里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感慨,但他又无力去改变。自我与世界、身体与空间环境、人与人之间有着严重的隔膜,这是一个哲学理念,即存在主义中人的存在。由此,方鸿渐产生群居中的孤独感,他再也沒有逃离出自己的“围城”,也不愿向他人倾诉,这种与世界的剥离感使得方鸿渐的精神与内心充满了悲剧感,深化了小说的内涵。

2. 女性的心理空间

《围城》涉及的女性大多依附男人而活,小说中以男性为主的传统意识深刻压抑了女性的发展,虽然有现代知识女性如苏文纨和孙柔嘉,可是她们身上缺少独立意识,以男人为中心。“知识分子”沈太太观察到“从古已然”的世界妇女的普遍动态,即全世界的女性现在都趋向男性。自恃清高的董斜川说:“女人作诗,至多是二流,鸟里面能唱的都是雄的,譬如鸡。”其对女人的才华感到不屑。方鸿渐一群人在前往三闾大学途中,有个汉子不愿意让孙柔嘉坐到他的米袋上,也是源于对女人的传统偏见。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了女性的身心发展,但自我沉沦、自我屈服体现了女性个体的软弱。例如,书中的唐晓芙是钱锺书偏爱的人物,她对两性问题有着透彻的见解,说女人都是傻子,而且正好就是男人所期望的那样,可是她碍于自尊仍然没有留下方鸿渐,而遗憾终生。总之,小说中的知识女性仍然摆脱不了精神上对男人的依附,女性的个体空间显得狭隘。

五、结语

空间随着方鸿渐的流浪而不断转换,我们见证了社会大空间对个人小空间的压迫和剥削,也认识到了人生困境下的“围城”。方鸿渐一直在找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不论是逃到三闾大学还是逃到上海故乡,最终都无法真正地逃避现实。除了方鸿渐,其他人物同样身处当时不合适的封闭空间,无论再怎么逃离与流浪,最终都还是无法逃出病态文明的社会和人性的“围城”。

猜你喜欢
空间叙事钱锺书围城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围城”内外
名师学案·钱锺书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围城”之战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