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听说叶剑英要去延安,大着胆子请求带她一起去,叶剑英仔细地打量着母亲,说:‘我知道你是谁了,你长得真像你爸爸!”
林冈(1918- ),原名林双盼,林祖密之女,中国共产党员。曾任苏联塔斯社驻重庆记者站记者、新华社南京办事处编辑等职。
从18岁离家投身革命,林冈一直没有回过台湾家乡。她曾经几次想回雾峰看看,都被台湾当局拒绝了。倔强的林冈从此不再向台湾当局“申请”。她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可以让她自由地往来于北京和雾峰之间。下文为林冈之女林力口述。
18岁奔赴大陆,侥幸躲过南京大屠杀
1918年,我母亲出生在厦门鼓浪屿林公馆,那里作为外祖父从事国民革命活动的基地达20多年之久。母亲成长于充满革命朝气,同时危险重重、斗争不断的环境中,渐渐形成了开放、果敢的性格。年幼的她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是父亲常常告诫孩子们:“有国才有台,爱台先爱国!林家祖祖輩辈都是中国人,都是流血牺牲抗击外辱的英雄,决不能做小日本的亡国奴!”父亲在她心中种下了抗日的种子。
外祖父牺牲后,迫于生活,外祖母只得带着孩子们回到台湾雾峰老家。回到雾峰,就像进了大观园。在鼓浪屿接受过开放式教育的母亲对封建大家庭的束缚十分不习惯,年幼的她产生了离开家的念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切切实实地亲身体会到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做亡国奴的屈辱。她下决心离开台湾,投入祖国怀抱。
1936年秋,18岁的母亲孤身一人从台湾辗转来到南京。在金陵大学读书的姐姐林双吉见到她,大吃一惊:一个女孩子,不会讲普通话,也不知道姐姐的确切地址,万一遇到坏人,多么危险!
在姐姐的帮助下,母亲进入南京东方中学。回到祖国的母亲觉得天特别蓝,地特别大。短短的半年时间,她不但可以轻松听懂老师讲课,还能用普通话与同学们交流。
七七事变爆发后,母亲和同学们参加了南京学生抗日救援会。他们走遍南京大街小巷,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民众进行防空演练。为了更直接地支援抗日前线,母亲和两个同学一起报名进入了第九后方医院,在津浦线上以及山东泰安一带救护前线下来的伤员。她们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细心地为伤员清理伤口,擦干血渍,同时还耐心地安慰伤病员,向他们宣传抗日形势。
姑娘们的宣传鼓舞了受伤的战士们,受到他们的好评,却引起了院方的怀疑。为了不让她们宣传抗日,院方先是对她们进行种种限制,最后干脆把她们调去做后勤工作,不让她们接触伤病员,还对她们进行监视。院方的做法引起了姑娘们的不满,她们愤而离开医院。
母亲去了南京,街上到处是残垣断壁,城门口挤满了逃难的人群,已经有日本散兵陆续进城了。傍晚,筋疲力尽的她在一个学校借宿。入夜,整个学校空荡荡的,母亲不甘心,跑到大街上,当夜随着人群出了城。第二天清早,所有的城门都被封锁了,南京成了一片火海,日本人开始了大屠杀。
徒步前往重庆寻找共产党
离开南京后,母亲考入了招收流亡学生的“第三中学”。在美术教员刘老师等许多进步教员和同学的带领下,母亲参加了读书会,大量阅读进步书籍,通过读书会壁报的形式,宣传和发动其他学生和群众。
针对学校里高年级学生中“三青团”势力猖獗、随意欺侮低年级同学的情况,在刘老师和进步团体的带动下,母亲组织同学们与“三青团”势力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师生们抗日爱国、追求进步的情况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他们先是派特务到学校盯梢,然后开出“黑名单”,要求学校开除这些进步师生,后来还闯进学校抓人。第三中学校长是个正义人士,他一面与当局周旋,一面通知上了黑名单的师生们赶快分批离开学校。
刘老师指引大家:“到重庆,去延安,去找共产党!”师生们离开铜仁,翻山越岭,徒步前往重庆。
在重庆,母亲幸运地找到了共产党。为了纪念开始新的人生,母亲把自己原本的名字林双盼改为林冈。
当时负责妇女工作的张晓梅安排母亲到重庆妇女难民服务队工作。难民服务队的办公室设在曾家岩的周公馆二楼,队里有不少共产党员。周恩来同志作为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团团长,住在一楼;中共代表团成员、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同志住在三楼。
有一天,母亲听说叶剑英要去延安,大着胆子上楼请求叶剑英带她一起去。叶剑英仔细地打量着母亲,不等她开口,便说:“我知道你是谁了,你长得真像你爸爸!小姑娘,是不是要搭我的车去延安呐?”母亲一听十分吃惊。
原来,叶剑英和林祖密在孙中山身边时就是革命同志、至交好友,叶剑英还在鼓浪屿林公馆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叶剑英很快认出她是林祖密的女儿,而且猜到她一心想去延安。
终于要实现去延安的愿望了!母亲兴奋得睡不着觉。谁知情况突然发生变化:一方面叶剑英因紧急情况提前乘飞机走了;另一方面因工作需要,组织上决定调母亲到苏联塔斯社驻重庆分社工作。母亲服从党的安排留在重庆,作为一名记者,继续在白区斗争。
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教育下,母亲逐渐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觉悟的新女性。不仅如此,她还把哥哥林正亨引导到革命队伍中,成为并肩战斗的革命同志。
母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她“没有想法”,每天忙个不停。这可急坏了张晓梅大姐,整天张罗着给她找对象。董必武的政治秘书、新华社特派记者鲁明也是个“大龄青年”,他的婚事被邓颖超大姐放在心上。于是邓颖超大姐拉着男方,张晓梅大姐拉着女方,把他们撮合到了一块儿。
不久,鲁明随董必武和周总理迁往南京“梅园八路军办事处”。为了照顾他们的婚事,组织上把母亲调到新华日报社南京办事处任编辑,并在梅园为他们举行了婚礼。在简朴而热闹的婚礼上,邓颖超大姐叫身边的同志设法找来一块红绸,请董必武在上面题词,作为贺礼送给新人。
董老欣然挥毫,“天作之合”四个大字一气呵成,周总理、邓颖超大姐、廖承志等几十位同志纷纷签名表示祝贺。
周总理、邓颖超大姐还深情地嘱咐我父母:夫妻之间既是革命同志又是爱人,应该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这样才能携手前进。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新华日报社的记者们纷纷要求上前线随军采访。母亲也不甘落后。可就在这时,她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为了能当随军记者,她急得顾不上生命安危,又是服用奎宁,又是从床上往下蹦,希望中止妊娠,被邓颖超大姐及时制止。周总理知道后,既亲切又严肃地批评母亲:“小鬼,可不能这样干,太危险!”随后把她安排到条件较好的部队。就这样,我在太行山行军中出生。
任务结束后,父母回到西柏坡。一见到周总理,父亲就流下了眼泪,说:“我没能去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大的成绩,就生了个孩子……”周总理笑着说:“生了个孩子也是成绩嘛!”从此,父母一直没有离开过党中央,直至1949年随中央到北京,进了中南海。
记得我刚刚加入少先队那年,一天,父亲带我去位于积水潭的总政排演场。休息厅里有个舞会,周总理正在休息。
父亲先过去向周总理请示工作,过了一会儿又把我叫到周总理跟前。周总理打量着我,摸摸我的头,看着父亲说:“哦,这就是你的‘成绩啊,眼睛这么大!”父亲不好意思地笑笑。
周总理又指着我的红领巾说:“又有了新的成绩嘛!”我忽閃着大眼睛,望着周总理点点头。
这时有人请周总理跳舞,周总理对我们扬扬手就走开了。我问爸爸:“总理为什么老说‘成绩啊?”爸爸笑笑没回答,默默看着周总理优雅的舞姿。
多年后,父亲回忆往事,才对我讲了60多年前周总理对他说“生了个孩子也是成绩嘛!”的故事。
成元功(周恩来的卫士长)叔叔的女儿成宇听了这个故事,开玩笑地对我说:“这么说来,你也应该姓‘成啦,总理都说你是‘成绩了!”
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20世纪七十八年代,母亲随父亲出使科威特。使馆经常以大使夫人的名义举办使团夫人聚会,邀请各国大使夫人到中国大使馆来做客,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使夫人们了解新中国的发展与成就,用中国文化的魅力征服她们。各国大使夫人由衷地说:“我爱中国!”
在一次聚会上,母亲与科威特大使夫人聊着聊着,突然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一情景引起了各国大使夫人们的好奇,她们纷纷围拢过来。过了好一会儿,母亲才抬起头来,一边揩去眼角的泪,一边笑着解释说:“原来我们是堂姐妹,都是雾峰林家的女儿呐……”话没说完,就被大使夫人们祝贺的掌声、笑声打断了。
从18岁毅然离家,投身革命,参加抗日,直到晚年定居北京,母亲一直没有回过台湾家乡。每当有人从台湾来,母亲都要仔细询问雾峰的情况。她曾经几次想回雾峰看看,都被台湾当局拒绝了。1995年,林家姐妹四人准备一同回雾峰探亲,只有母亲一人被台湾当局拒绝了。
倔强的母亲从此不再向台湾当局“申请”。她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可以让她自由地往来于北京和雾峰之间。母亲执着地相信:“我希望在统一的那一天,回到家乡雾峰。”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作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母亲接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英雄纪念章。病榻上,她佩戴着金光闪烁的纪念章,自豪地挺起了胸膛。
2008年,两岸实现了三通,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首发团启程在即,90岁的母亲已卧病在床,不能亲回故乡,只得由我代替她回家。有感于此,弟弟赋词一首:“志成豆蔻年华,身出宫保人家,投笔金戈铁马。家国天下,乡梦病榻海峡。”
(责编/李希萌 责校/张超、陈小婷 来源/《雾峰林家——台湾第一家族绝世传奇》,王颖著,九州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台湾望族后裔林冈:亲历南京大屠杀 投身革命》,林力/文,《人民政协报》2014年2月8日;《周总理与我们家两代人的情缘》,林力/文,《台声》2012年第2期;《走出台湾雾峰,林氏闺秀的红色人生》,林力/文,人民网2010年3月4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