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雯婧 张锦贤
关键词:嘉兴作家 文学书写 城市形象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城市记忆是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关于城市和城市生活内化的意象。”a本文立足于当代嘉兴作家的城市记忆书写,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下,梳理文学作品中的城市记忆书写与城市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嘉兴市的城市形象演变概括为以城市记忆为框架的四重形象,即南湖记忆与红色嘉兴、街景记忆与怀旧嘉兴、水景记忆与诗意嘉兴、味景记忆与人情嘉兴,以此挖掘并呈现文学书写与城市形象间的复杂关联。
一、南湖记忆与红色嘉兴
作为嘉兴市的地标景观之一,南湖风景一直是当代嘉兴作家城市记忆书写的主要载体。对嘉兴作家而言,南湖风景中最值得记录的便是湖上那艘记录中共“一大”光辉历史、被人亲切地称为红船的画舫。在嘉兴作家丁震麟《阅读南湖》、于能《南湖名胜》等作品中,南湖记忆始终展现着红色风景在传承初心、培育家国情怀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南湖风景自古享有盛名,正如于能在《南湖名胜》中所言:“如今我们提到南湖,总要提到唐代大诗人刘长卿在嘉兴时留下的诗作《南湖送徐二十七西上》和《送卢判官南湖》……门临秋水,浩渺的湖面上帆船行驶如飞,而萋萋的芳草把湖水都映绿了,水鸟不断翻飞,船只在小洲边往来。”b此外,有关南湖的描绘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而是两者相互增辉。陆明在《嘉兴记忆》中记录着一次南湖之约,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南湖的脉脉温情:“康立的这个邀约,对于我来说,真可以用‘欣喜若狂四个字来形容。虽然年岁之许于我早已对什么都看得很平淡,什么都再难撩拨得动这颗中年老去的心了,但这一回我搁下电话后,却不禁遐想连绵,在未去之前,先对康立的这番盛情激动得不能自已……在朦胧之中,仿佛看得环湖的某处其实就是高氏园,某处其实就是会景亭、水月楼,而在那根高耸黑烟囱的背后,便是宋朝那位复姓闻人的稚川先生卜居的南湖草堂了。这样的胡思乱想一阵之后,酒也喝下去不少,真切地感受了古人所谓‘冥想佐酒的妙趣。”c当代作家笔下的南湖风景也因其与市民间天然的密切关系而建构了别具一格的生活化红色景观。在丁震麟的《阅读南湖》中,南湖“以楼台、亭阁、画舫、波水等景物组成的风景线,算得精致玲珑,自有魅力”d。南湖系着嘉兴人特殊的感情,融入了一代又一代嘉兴人的精神生活。
概言之,作家们笔下波光粼粼的湖面、平坦宽阔的湖堤、南湖菱角与荷花、草木树杈等自然山水与南湖之上的亭台楼阁、独一无二的烟雨画舫、勤善和美的船娘等人文历史景观丰富了南湖的景致意蕴,同时也凸显着南湖在建构生活化的红色嘉兴形象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街景记忆与怀旧嘉兴
在当代嘉兴作家的创作中,街景的描写记录了嘉兴街道的历史风貌,建构了文学中的街景记忆。嘉兴的街景是历史的缩影,街砖铭文翔实地记载了街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填补了地方史料的空缺。《中山路老街琐话》中所描述的集街就展现了嘉兴的地方历史,“古代嘉兴城市的布局以城垣(嘉兴城垣称罗城)为外限,以官署(子城)为中心,形成封闭的格局。府衙后一带按规制是布设商市的地方,反映封建制度按照‘前朝后市的形制布局”e。
嘉兴作家还在作品中记载了政府对历史性景观的保护。政府通过诸多“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建筑再利用方法”f整顿历史街区,如对梅湾街区的保护性改造:“梅湾里东起南当弄,西到神龙桥,是一个曲柄形状的老街……梅湾街是以前嘉兴人从城南方向进嘉兴城的必经之路……如今的梅湾街街区以禾兴南路为界分东、西两大片区。东片以商业、办公为特色,西片以餐饮、文化休闲、商办为主。整个街区以清末民初的典雅建筑为整体风格,再现了历史风貌。”这种对景观形成地区进行“面”的保存方式,借由建筑物的再生,推动经济发展,形成特色街巷文化,带给都市新的生命。
在怀念建筑的同时,嘉兴作家也忠实地记录了街道孕育的人文活动。如陆明在《嘉兴记忆》中所描绘的节庆场景:“勤俭路和建国路的交叉口……形成闹市中心。每年元宵和国庆节,这里都要筑起大彩牌楼,游行队伍经过牌楼时,尽心表演节目,扭秧歌、荡湖船、踩高跷……博得阵阵喝彩声。”此外,作家还刻画了诞生于特定时代的一些市民阶层的形象,如嘉兴的“老克勒”:“他们一般衣着体面,头发油亮,脚上一双尖头硬壳皮鞋,眉目之间有一点狡黠,谈吐似乎深谙世故。”嘉兴作家笔下的怀旧嘉兴,是他们的心灵故乡。
由于街区设施的近代化,嘉兴作家在作品中记录下对街道的思旧之情,对历经巨变的故乡风貌的关心。许岩在小弄即将拆除、改建之际回味童年时的小弄生活:“小弄地面一溜长条青石板,赤条条排得整整齐齐,表面像涂了油,闪着青光向弄外射去,生怕人家不知道。的确是好石板,人上去了,即有噼啪掌声回报,没精神的也会出精神,像上了发条,腰部摆动明显加快,好似在和谁比赛。掌声要送人送得好远,人不见了,声音才慢慢听不见。……暖暖的晨光泻下来,小弄开始蘇醒。各式摊贩把弄口围了个满,只留一窄口,一人可横着过……馄饨担的竹梆声、卖梨膏糖滚珠般的陈词滥调、各种吃喝声、讨价还价声、东西摩擦声,混合着多种气味扭成一团向弄内漫去。站在弄的另一头,不能听出声音也能分辨出各种气味……很晚了,风才大起来。小弄里还是满满的,没有人肯离去……三十年后的一天,两台庞大的推土机饿虎般蹲在弄口。过几天这里将变成废墟,据说要建一条比小弄宽数十倍的现代化大道。次日,我听说不少人还是把脚步慢慢地挪向了小弄。一位老人吆喝着后生去搬一块石板。‘太可惜,嘉庆年间的。有几个学着样,费着劲也搬着几块放回家。”当时,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大街小巷狭窄的空间布局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影响了嘉兴人的空间观念:“狭小的街路之于个人影响至深,还有比如这人家住某街,一辈子没有挪过窝,而日常又爱闲谈的,那末他最先选择的总是与自己所居街路上有关的话题。一旦这人老死之后,人们在忆及他的往事时,也总忘不了加上一句‘某街路上的某某人。”走在小巷深处,人们常会收获惊喜与意趣。街景记忆联结了居民的生活痕迹与地方记忆:“嘉兴有四百多条街路里巷……如秀水兜,走着走着原以为走到尽头了,谁知一拐弯又是一条小巷!那矮短的墙垣上探出几支红艳艳的石榴花,使你不知不觉地驻足观赏起来……在小巷的深处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水景记忆与诗意嘉兴
嘉兴地处杭嘉湖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水深深影响着嘉兴的地理环境,福泽出嘉兴独特的人文情韵,滋养着嘉兴人的性灵,构建起充满诗意的嘉兴。
嘉兴是一座极具江南风韵的城,古老的运河绕城而过,把古城合围成一叶扁舟的模样,形成了“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格局。嘉兴的河道途经多地与周边各街巷构成一河一街或一河二街的情况,尽现“人家尽枕河”的风貌:水阁临河,推窗见河,埠头系船,出门过桥,小桥流水,一派水乡风情。这些交错纵横的河道,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被誉为“枕水江南”的嘉兴有着独特的商业模式与水乡文化。当代嘉兴作家们记录了嘉兴居民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与繁荣的水上商品贸易之景,在徐元观笔下,旧时嘉兴的生活就充满了怀旧的水乡风韵:“芦荡湾里鲈鱼很多……当地家喻户晓、老小都知道最便当的办法,只要在一只破旧的草鞋上扎上两张合拢的瓦片,用绳子吊着抛在水中,绳子的另一端拴在树枝或藤蔓上,待第二天早上拉起来就有好多条鲈鱼在草鞋上的瓦片内。当地渔民除用渔具捕捉鲈鱼外,一般农户就用这个有趣而方便的破草鞋捉鲈鱼。”g同时,贸易的繁荣也与水乡自然风貌带来的交通优势密切相关,“虽然已经有了轮船,但是比较小的市镇上还没有通行。在这二三十年的空间里,有一种叫‘乌篷船来填补载客运货的交通工具……开船的时候,是敲小的铜锣,要敲到摇出市外,沿途过小市镇,也要镗镗的敲起来,表示船已经来了,客人可以下船……凭他们传递信息,联络亲友,也是必要……后来索性装上了‘引擎,和轮船分庭抗礼了起来,不久逐渐地被轮船同化了”h,“各种小船在河面穿梭而过,农船进城时往往在不同季节载着不同的当令瓜果蔬菜、菱藕柴草、土产杂粮等农副产品进城沿河叫卖……遇到有叫卖鱼虾或瓜果蔬菜的船经过,沿河人家只要在靠河的窗口和船家讨价还价,讲好价格后船家就按买主的要求用秤称货,然后买主用绳子吊下篮子付钱,取货”。
“八水汇聚”的嘉兴成为运河水网的中心,主要河段纵横交错。横塘纵浦、大港小泾的潺潺流水浸润着古城的生活,滋养着枕河而居的人们,也孕育着嘉兴的传统文化,如“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最早是元末明初杭州人翟佑所记录的,他撰写的传奇小说集《剪灯新话》中有一篇《爱卿传》,刻画了嘉兴名妓罗爱爱和丈夫赵氏的生死恋……《爱卿传》开篇就发生在嘉兴鸳鸯湖畔。一个月夜,嘉兴的名士们相聚于鸳湖凌虚阁避暑,罗爱爱当先赋了四首诗,这也是明代南湖的夜景……后来因为元末的战乱,特别是元将杨完者和张士诚在嘉兴的激战,致使远在京城的丈夫和罗爱爱夫妻不能相聚。当丈夫在战乱后回到嘉兴,罗爱爱已经因为杨完者的手下逼婚而愤然自缢而死”,“更为人传为美谈的是,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与嘉兴名妓柳如是也是在鸳鸯湖定情。当时,钱谦益和柳如是在嘉兴盘桓数日,钱因要去安徽,于是两人在鸳鸯湖缠绵分别,柳如是写了《鸳湖舟中送牧翁之新安》,钱谦益写了《有美一百韵,晦日鸳鸯湖舟中作》送给柳如是……鸳鸯湖成就了他们这一段传世的爱情佳话”,“西施来到范蠡湖边居住后……把混入胭脂粉的洗脸水倒在范蠡湖中,谁知,湖里的螺蛳吃了以后就变成五颜六色的彩螺了……因为她吃李子的时候,用手指掐过果皮,所以至今槜李的果皮上都有她的指甲痕”。这些传统故事融入了世代嘉兴人的精神生活,文人传统与民间传说相互融合,从而构成了无数嘉兴人共有的水景记忆。
四、味景记忆与人情嘉兴
嘉兴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水文地理要素丰富,江海河湖港汊汇聚交错,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种植业的蓬勃发展,为人民提供了充足便利的食物来源。这里历史底蕴深厚悠久,京杭运河沟通南北,吴风越韵兼收并蓄,从而形成嘉兴传统美食千滋百味、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
嘉兴的饮食与嘉兴人的性格特点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聯系,味觉上带来的直观感受构筑起充满“烟火气”的人情嘉兴。陆明在《嘉兴记忆》一书中谈到了嘉兴本土饮食的特点:“能够兼容并包,咸甜都来一点,‘允执厥中,也就是‘中庸之道……咸甜都来一点的饮食,适足以调和出鲜美的至味……嘉兴家常菜确是值得一写的……我热爱嘉兴老灶头上做出来的家常菜!”不仅如此,嘉兴人还很有“人情味”。陆明写道:“嘉兴人把一日三餐称作早饭、中饭、夜饭,与人相逢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声‘饭吃过了?‘饭字当头,可见对米饭的情所独钟。”嘉兴素来享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如“饭吃过了”这样独特的问候方式既表现了嘉兴人与人为善的性格特点,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又从侧面反映出嘉兴“以饭为尊”的饮食文化。嘉兴美食融合江南水乡的特色,浸透吴越之灵气,尽显南方美食细腻冲淡之特色,又凸显千年古文化底蕴之独特,是联结嘉兴市独特的地方记忆与饮食文化的桥梁。
总体而言,当代以来嘉兴作家笔下的嘉兴记忆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在纷繁交错的书写中,嘉兴城市形象的多面性也得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