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桐生
内容摘要:通过研读《林伯渠同志诗选》,本文试图从诗以言志的角度,从林伯渠的诗歌中去触摸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书写情真意切的诗篇中彰显出来忠贞的革命豪情、唯实的革命真情、崇高的工作热情、诚挚的革命友情、廉洁的生活情操、醇厚的恋旧乡情。诗贵真,《林伯渠同志诗选》凸显一位共产党人真挚高尚的情怀,不失为提升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一本诗性文本。
关键词:林伯渠 《林伯渠同志诗选》 初心 诗情 高尚
林伯渠不仅是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名热情洋溢的诗人,他以诗言志,留有200余首诗歌佳作,是革命文学的一笔宝贵遗产。陈毅读完林伯渠的诗作,提出:“林老诗情高韵美,可以传世。”[1]128而其中的“情高”二字的涵义,结合阅读《林伯渠同志诗选》和了解他革命一生的光辉事迹,笔者具体理解为忠贞的革命豪情、唯实的革命真情、崇高的工作热情、诚挚的革命友情、廉洁的生活情操和醇厚的恋旧恩情。
一.政治上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革命豪情
青少年时期,林伯渠受康梁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政治上追求“君主立宪”。他读完邹容所著的《革命军》后,思想受到触动,与改良主义完全决裂,后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即使革命活动受到挫折,仍然坚定革命豪情,他在《游爱晚亭》豪情写道:“千山洒遍杜鹃血,一缕难招帝子魂。欲把神州回锦绣,频将泪雨洗乾坤。兰成亦有关河感,不信沉沙戟已深。”[1]1
1906年10月26日,黄兴计划在湖南浏阳和江西萍乡、万载分三路起义,因为事情泄露,浏阳、萍乡先起义,失败后,刘道一和其他仁人志士牺牲,“千山洒遍杜鹃血,一缕难招帝子魂”。作者认为要把清朝黑暗统治下的中国变成光明的锦绣山河,革命志士只能多次用血泪来洗刷天地,革命虽然暂时遇到挫折,但是作者“不信沉沙戟已深”,表达出坚定的革命胜利信念。
在1907年春作《过金陵》再以诗言志:“莫为六朝空叹息,行看原上草重生。”[1]2以草的坚韧不拔,抒发革命豪情,昭示着革命力量蓬勃发展,革命力量无法消灭。
1921年,由李大钊、陈独秀作介绍人,林伯渠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和沈玄庐、李汉俊等进行过几次座谈,讨论《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国际两次大会的决议与文件。从此,林伯渠踏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途,以崭新的姿态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而且终生不懈。”[2]此后,林伯渠一生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战斗,始终坚守初心。
红军长征时期,张国寿搞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活动,在右路军工作的林伯渠知道后极大愤慨。1935年9月在巴西、阿坝的行军途中,他吟诗《长征》,痛斥张国煮的分裂行径:“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未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巨猿解缆技殊勺,野虻射人事可嗟。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1]14
诗的后四句痛斥张国涛分裂党和红军的卑劣行为,彰显了一位真正的革命家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张国煮像巨猿解除绳索一样,施展诡计,破坏党的团结。明明自己搞分裂,却反诬党中央毛泽东破坏红军的团结,这种歪曲是非的行为,就像鬼蜮那样,含沙射影。前方路长,路遥知马力,时间会给出谁是真正革命的答案。谁给你的权力,竟敢违抗党中央闹分裂?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这场惊心动魄的党内斗争,反映了林伯渠坚持党性原则的坚定立場。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越过六盘山封锁线,进达保安西北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合,胜利结束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林伯渠作诗《初抵吴起镇》中以表喜悦之情:“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歧。”[1]15
“坚持遵义无穷力”,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正确领导,“阳关坦荡已无歧”,作者相信革命之路走得越来越宽广。
陈毅评价林伯渠:“革命一生无愧怍,路线正确是英雄。”林伯渠他为什么能在每一次选择中都做出正确的抉择,在于他始终坚守住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坚定马克思主义革命信仰。正如他在《用董老别延安韵却赠》一诗所说“谁从症结探国病,全仗贞坚获自由。”[1]23要依靠对革命的坚贞的信仰来取得胜利和自由解放。
二.思想上追求真理,保持唯实的革命真情
林伯渠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始终是敏而好学,并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领。他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唯物辨证地,也就是客观、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皆源于他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服膺真理,把握真理,因而有着他强大的理论自信和真理力量。1942年在全党学习整风文件时,他颇有心得体会,作诗《读文件》写道:“欲将炉火炼纯青,克复工夫仔细寻。待到肖妙真好处,态度辩证艺术心。存在为主思维宾,由来认识重反映。是非界限如何定,稳定立场结万人。”[1]42
林伯渠在他的《六十自寿》一诗中写道:“我惭祖逖着先鞭,视息人间六十年。不惯装腔作样子,相从奋斗赞时贤。握筹愧乏治平策,励志惟存马列篇。战胜层冰与烈日,春风送暖入乌延。”[1]76
诗句“握筹愧乏治平策,励志惟存马列篇。”成为他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一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1945年7月28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中央为林伯渠60寿贡献的祝词,称赞他:“自辛亥以来,在历史进程中,你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1949年他在《答柳亚子诗》首联道出“总是向前不落后,认清树木与森林。”[1]94这源于他对马列主义的坚定立场。他在《静夜南关展望》一诗中写道:“缭绕万花归否定,清音流水听山高。”[1]39林伯渠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能火眼金睛,能旗帜鲜明讲政治,不左右摇摆,走好革命道路的每一步,就是在于他掌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他善于联系群众,搞调查研究。1957年至1959年,他先后前往13个省份实地视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这过程中,觉察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959年参加庐山会议时,林伯渠同志反复强调应该掌握客观规律,他在《庐山即景》一诗中抒发心声:“五老峰头气象新,居高临下一身轻。空中蝴蝶迷庄梦,大计熟筹间耦耕。花木怡然属自我,阴阳终古影乾坤。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做结论。”[1]117-118
徐绍钧先生说,“林伯渠的这首《庐山即景》,除了抒发对即将落在彭德怀头上的厄运的忧郁、愤懑之情外,更着重强调了他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主张。”[3]该诗尾联“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做结论”更是闪耀着一位革命家坚持真理、正直坦荡的党性光辉。
三.工作里一心为民,秉持崇高的工作热情
林伯渠在徐特立70寿辰撰写一诗作《特立同志七十大寿》以表庆贺,其中尾联的“长途漫说老牛笨,却异骅骝任所之。”[1]87“老牛”一词也透露出来了自己的一辈子坚守革命初心的人格形象,林伯渠一辈子任劳任怨,廉政勤政为民甘当“老牛”的代表。
1941年3月他作《春游杂咏》以热情洋溢的诗歌赞美了他延安工作的精神风貌:“明天有事回延安,议会重开审预算。团结三三制有力,信心定可息狼烟。”[1]29
1943年,他在《一九四三年元旦依谢老元旦韵》中写道:“抗战赖坚持,今朝迎好春。纵然磨与涅,长使旧如新。有勇过天堑,不迷依北辰。艰难原玉汝,遮莫压蔡陈。”[1]54
这一首诗中道出了他艰苦环境不改革命者的工作斗志,无论遇到什么考验,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即使是在林伯渠养病的时候,他也作诗以鼓舞工作士气:“腊鼓声中又一年,关河聊落感华颠。报春回雁羡健举,伏枥老骥赖策鞭。兀兀窥园知叟苦,亭亭不染爱荷妍。纵然海上风云急,扶病欣看陇亩鲜。”[1]55
诗人在写董必武勤勉不息工作,也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勤政为民的工作热情。
1949年为筹建新中国成立,林伯渠以63岁高龄,有时竟连续工作达20个小时。为勉励自己,他在日记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并郑重地盖上自己的印章。他在《庆祝建国十周年》一诗中豪情万丈写道“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1]122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工作热情。
四.生活上平易朴实,永葆廉洁的生活情操
林伯渠主政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在生活上平易朴实,以身示范参与培育了延安作风。“在他的带动下,边区的党政干部都发挥了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了李丕义、王怀仁等一批勤劳奉公,公而忘私的模范干部。……形成廉洁奉公、克勤克俭的良好风尚。”[4]
林伯渠以其身体力行的廉洁风范,塑造了令人称道的“只见公仆不见官”形象。1944年,林伯渠奉中共中央之命,离开延安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历时近半年谈判。在重庆,林伯渠耳闻目睹国民党仍然像过去在南京,过着奢华挥霍的生活。他心生愤慨,挥就《重庆即事》一诗,予以鞭挞:“漫说分羹及若翁,谁能赌注自然红。残山剩水知多少,覆雨翻云鲜异同。远道一线失粒米,寸心千古只金融。一由来拍板寻常事,行市从今漫涨风。”[1]72
与之截然不同的是,1948年春,解放战场解放军连连告捷,林伯渠激动不已。但他告诫自己,不能冲昏头脑,不可放任自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和清正廉洁的延安作风。他在行军途中写了一首《无题》,抒发自己的情愫:“经武纬文争上游,胸怀高洁淡素秋。渡河早树军威肃,分地竟传陇亩稠。认取新生却旧习,不惯肥马与轻裘。会看三月桃花浪,管领春风防自流。”[1]91
诗中的“胸怀高洁淡素秋”,“不惯肥马与轻裘”,保持生活作风简朴,正是共产党人清廉的党风政风的鲜明表达。
1944年10月,林伯渠响应生产节约的号召,给自己定下了生产节约计划,写下《个人生产节约计划》一诗:“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淡巴菰一亩公粮缴,糖萝卜二分私费赡。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发动男耕和女织,广辟草莱增良田。边区子弟多精壮,变工扎工唐将班。”[1]73
“领得衣被用三年”林伯渠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有记者发现,林伯渠的住处只有一盘炕、一张破旧的小方桌及几把半旧的椅子,炕上的被子也打满了补丁,而林伯渠正坐在半旧的椅子上,仔细缝补着一条旧裤子。他笑着对记者说:“中国有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这条裤子,才穿了三年半呢!”
林伯渠在生活上十分注重红色革命家风建设,他严格要求子女,能吃苦耐劳,要勤俭节约,要他们养成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的清廉作风。陕甘宁边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林伯渠的孩子同其他孩子一樣吃不饱,有时饿得直哭。其以身作则的廉洁家风,令人叹服!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林伯渠又为自己拟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入城守则》,他清廉的生活情操保持终身。
五.同志关系上,维系诚挚的同志友情
同志间的革命友谊是诚挚动人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林伯渠入党的引路人。在他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与李大钊结下了深深的革命友谊。大革命吋期,李大钊壮烈牺牲后,林伯渠一直无比怀念李大钊。1958年,在病逝的前两年,他特意为纪念李大钊诞辰70周年,情真意切地题写了一首七言律诗:“从此神州不陆沉。微言如闪首传真。未许主张泯浊清。敢抛热血护新生。”[1]104
该诗形象而准确地评价李大钊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为革命牺牲的历史作用和丰功伟绩,表达了对李大钊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他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何叔衡同样保持纯洁的革命友谊。何叔衡为了送别即将远行的战友林伯渠以御征途的风寒,把女儿为他编织的毛线衣从身上脱下赠送给林伯渠。林伯渠即席作《别梅坑》诗一首,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
从梅坑出发(长征)之前夕,何叔衡同志准备清酒、花生约作竟夕谈,临行前以其身著之衣见赠,诗以记之。
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赠我绪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1]117-118
林伯渠作为一位老同盟会会员和老国民党员,辅佐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20年,对孙中山先生始终非常崇敬,1958年11月12日,林伯渠赴碧云寺参加孙中山先生九二诞辰,挥笔写下:“不怕扫墓人白头,中山陵树绿悠悠。当年黄埔分明在,风雨同舟忆旧游。”[1]87
1959年3月12日他再作一诗《纪念孙中山逝世34周年》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泪尽铁狮子,匆匆卅四年。始终都不惑,内外苦腥膻。合作正庆好,忽惊赤胆寒。先行弥仰止,遗教已再翻。”[1]29
六.故乡旧地,始终不忘家乡的恩情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年代,具有铁一般信念,同时通过诗歌,也表达出了他们性情真挚的本色情怀。林伯渠虽为革命南征北战,但对故乡旧地总有他柔和醇厚的诗情。对母校,他饱含深情,抒发出自己对母校人才辈出,服务新中国建设的殷切之情。
今昔情况已不同,正须师友满堂红。干劲鼓足勤教学,滚滚桃源始润东。[1]33
每次到故乡岳麓山,他诗情高涨。在1906年作有《游爱晚亭》。1959年12月21日,诗人重游故地,再作诗《重游爱晚亭》:“重来不是旧乡村,耳目一新爱晚亭。公社标名用岳麓,遍山种树尽冬青。韶光正是多佳日,化雨群欣出岫云。看到萌芽即发展,能宁大地可胜春。”[1]54
1940年9月12月诗人留住西安,因观评戏怀恋根据地,作诗《阅平调有感》:“一曲歌成转黯然,离情永绽碧云天。春郊试马浑如梦,风韵依稀在眼前。”[1]119
1941年他在陕西甘泉县西南住宿处作诗《梦返故乡》以抒发对故乡的思恋:“儿时心事浑难忘,梦里仓皇返故乡。腊鼓停弦过闹市,牌楼驻马望阡冈。山容淡远青还在,璧合无间色亦香。最是后园风景好,百花如锦拂檐墙。”[1]35
林伯渠58岁生日时,他油然而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深情表达对母亲的思恋之情。一句“枕上梦回慈母泪,胸中牢落杞人心”[1]37,语言朴质,却蕴含真挚动人的母子情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5]林伯渠的诗情高韵美,典雅古朴真挚,诗如其人。研读他的诗能体会到诗情洋溢之中蕴含着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风骨。这种风骨集中体现了他始终不渝的革命信仰、廉洁公道的作风、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和执政为民宵衣旰食的精神。他的诗是“旧瓶装新酒”,其诗境如险峰俊松,又如山间清泉。而这诗情高昂挥就也是他的初心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自然展現。在当下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通过研读《林伯渠同志诗选》革命文化优秀文本,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践行初心历程,从而净化和提升心灵空间,增强自身政治免疫力,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伯渠同志诗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2]夕岩:林伯渠对信仰艰辛的探索[J].新湘评论,2020(03):56.
[3]徐绍钧.应当拂去的历史尘埃——林伯渠同志诗《庐山即景》手稿及其他[J].武陵学刊1996(02).
[4]杨琦明.论林伯渠对陕甘宁边区政府廉政建设的贡献,湖南行政学院学报[J].2018(02):98.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6.
(作者单位:中共新田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