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深情为你守候》是为纪念钱理群先生的夫人崔可忻女士而编纂的一部纪念集,本书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早已远远超越了缅怀逝者的编纂初衷。该书完整呈现了崔可忻女士作为知识女性独立不倚的精神风范,其生命境界与人格魅力足堪垂范当世。同时,这部纪念集亦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生命教育读本,可以看作是崔可忻、钱理群两位老师以现身说法给我们上的“生命的最后一课”。
关键词:崔可忻钱理群纪念集向死而生
《我的深情为你守候》是为纪念钱理群先生的夫人崔可忻女士而编纂的一部纪念集,它是对崔可忻女士八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总结,凝结着亲人友人对她的一份深情怀念。崔可忻女士不仅是钱理群先生心目中“了不起”的女性,有缘结识她的众多友人和学生也都不吝以“不凡”“神奇”“强大”之类的词语来表达由衷的赞叹,诚如北京大学陈晓兰教授所言:“如果说当今世界有完美的女性,那么师母就是我们有幸遇到的一位,这样的足以成为我们人生楷模的女性一定不会很多,但只要有一位存于世间,就足够了。”a 歌德《浮士德》中说:“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崔可忻女士庶几可以当之而无愧吧!职是之故,本书的意义也就不止于对一个人的永恒纪念,它更是对一个高贵灵魂的深情礼赞。同时,这部纪念集也不失为一个极为难得的生命教育读本,可以看作是崔可忻、钱理群两位老师以现身说法给我们上的“生命的最后一课”,引发人们直面老、病、死这一无可回避的人生课题,并交出属于自己的答卷。
一
崔可忻被人们叫作“钱夫人”,因为她是备受人们尊敬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的夫人,是众多钱门弟子心目中高雅知性而又慈爱可亲的“师母”,但“夫人”“师母”绝不能涵盖她的全部,因为她绝不是隐身于钱先生背后、以支持钱先生的事业作为全部自我价值的女性,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事业追求、活出了完整自我的独立不倚的女性。在这本纪念集中,人们对她的称谓要么是“崔大夫”,要么是“崔老师”——因为她是一名医术高明的临床医生,也是一位儿科教师和医学研究者。还是钱先生最懂她:“她最恨别人喊她钱夫人!我怎么是钱夫人呢?我是崔可忻!我是崔大夫!”那么,我们就称她为崔大夫罢。
整部纪念集完全是以崔大夫为主人公精心编纂的:辑一为崔大夫自己撰写的回忆总结自己生平的三篇文章,辑二为“崔可忻图传”与“崔可忻年表”,辑三为崔大夫的医学著作与论文汇编,辑四为朋友、同事、学生、亲友等人撰写的印象记,辑五为崔大夫的演唱集以及“我的深情为你守候”视频版,辑六为钱先生撰写的《我对“养老人生”的几点感悟》。——这样,崔大夫的一生便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纪念集中居于主体部分的医学著作和论文汇编,以及图传中医学著作及获奖证书的图片,无不昭示着崔大夫在医学事业上取得的骄人成就。在图传的百余帧照片中,置于最前面的两帧尤为引人注目:一帧是她55岁时在国际医学会议上做主题讲演的留影,另一帧则是49岁时身着傣族服装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时的照片——无疑,工作中的崔大夫才是最美的,这两张“工作照”被特意编排于最醒目的位置,自然是意在凸显主人公的社会身份与职业风采。
这样一种图文并茂、声情谐美的编纂体例,我们似乎在此前的纪念集中还不曾见过,而更令人感慨的是,它的编纂创意就出自崔大夫本人!众所周知,通常纪念集的编纂都是在逝者去世之后由他人完成,而这部集子却是崔大夫被确诊癌症、得知自己只有几个月的生命之后,主动提出编纂构想的。自己在生前提出编纂意愿并亲自策划自己的纪念集,以这种方式与亲朋挚友珍重告别,亲手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一想法甫一提出,就令钱先生叹为观止:“我一听就明白了——她要留下一个独立自主的崔可忻的存在!而不是钱夫人之类的!了不起吧?!”
崔大夫是钱先生生活中的私人医生、家庭总管和超级文秘,是他在尘世的定海神针。倘若没有崔大夫的支持,就不会有钱先生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几乎是所有钱先生的学生和友人的一致共识。但另一方面,她又绝不只是“钱夫人”和“钱师母”,她更是完整而独立的“崔可忻”,是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事业追求的医学工作者。她那古道热肠的真诚、为人处世的周到以及富有魅力的人格,使她几乎赢得了所有认识她的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她的人格魅力从来不曾为钱先生耀眼的光芒所淹没。翻阅这本纪念集,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谈及崔大夫对钱先生的感情,从来没有用过“崇拜”之类的词,而钱先生对崔大夫,则是“无限崇拜”,正如钱先生的学生朱伟华所说:“尽管老师在外人眼中满身光环,但其实老师是崇拜师母的,他觉得师母无所不能;但师母对老师并不是崇拜,她只是深深的理解。”b
钱锺书先生曾用“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來表达对杨绛先生的赞美,钱理群先生对崔大夫的赞美乃至崇拜同样也是溢于言表:“我的尖锐全部在文字上,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个非常之软弱的人,而她有极强的内心力量。”但凡世间最美好的爱情里,总少不了一份发自内心的钦敬吧。这样一种彼此懂得而又互相钦敬的爱情,让我们想起舒婷的名作《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说钱先生是那颗巍然挺拔的橡树,崔大夫就是他身旁的那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风姿绰约,独立不倚而又傲骨凛然。
二
在这部纪念集中,多位友人、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用“贵族气质”“最后的贵族”来形容他们眼中的崔大夫。所谓“贵族气质”,固然包含了优越的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所赋予她的精致的生活品味与优雅的风度气质,但其真正内涵在于其灵魂的高贵。如果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选择一个词语加以诠释,那就是“仁爱”,简单地说,那就是“善良”。骆玉明先生在给复旦学子的毕业致辞中说:“善良是什么呢?善良是一个祝福。当我们对他人以一种善良的态度相待的时候,我们就给世界带来了一份祝福。”而崔大夫就是这样一个以她的善良无数次温暖了他人、祝福了世界的人。
纪念集中每一篇怀念文章的作者,都曾亲身感受过崔大夫的善良带给他们的融融暖意。晚年退休后,崔大夫成了钱先生周围所有朋友及学生的总医学顾问,多位友人和学生都在文章里谈及崔大夫的热情帮助。尤其让人感佩不已的是,她总是将设身处地、以己度人的絜矩之道拿捏得自然而然、恰到好处。有位博士在读的学生与钱先生身材相似,崔大夫常送给他钱先生的新衬衣,理由是“买多了”——言下之意,不是自己施惠于人,而是请人家帮自己的忙。诚如学生李浴洋所说:“她有一双'火眼金睛',不但总能及
时给人以关切,而且她的关心还总是那么恰到好处,直击你渴望理解的要害,同时又点到为止,丝毫不会伤害你的尊严。”c 正是这无数琐细之处的温暖,成为让学生终身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师母,才成就了这个时代最美好温馨、最令人神往的师生关系。
这种仁爱之心,推之于她所从事的医学事业,便自然衍生出她的“医学是人学”的基本伦理,主张为病人“治病”更要“治心”,在生理疗治的同时,也给予患者心理的慰藉和温暖。崔大夫出身于上海一个医学世家,在上海第一医学院接受了第一流的医学教育,1960年被分配到贵州安顺卫生学校任教,直到1984年才跟随钱先生来到北京,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工作了十二年直至退休。一个出身于富贵大家族的上海小姐,她无怨无悔、安之若素地在贫穷落后的贵州山区工作生活了二十五年之久。在钱理群夫妇看来,贵州岁月却是一生中值得珍视的重要时期:对钱先生,贵州是除北京大学之外的另一个精神家园;对崔大夫,贵州则是一生中最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地方。她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这样写道:“即使在今天,我仍认为在贵州那25年,是我一生最有意义的日子。我培养了2000多名医学学生,疗治的病儿更是不计其数: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就是在那些日日夜夜的磨练中造就了今天的我,比起以后在北京的'高大上'的工作有意思得多。”d 可见,崔大夫最看重的是对他人、对社会实际贡献的多少,而不是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与生活境遇的好坏——这样一种淳朴而崇高的价值观,不也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体现吗?
如果说钱理群先生所批评的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机关算尽,那么崔大夫的“贵族气”则与之恰恰相反,那是一种“不以回报的多寡或有无來决定自己的付出的慷慨风度”。钱先生说:“鲁迅是以'诚与爱'之心,去从事文学,看待医学的。这应该是医学与文学艺术更为内在的一致:这是最基本的伦理底线,也是医生和文学艺术家的基本素养与性格。”e 倘若说文学终究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那么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学就更是如此。“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特鲁多医生的这句著名的医学格言,用之于文学,竟也是同样的恰切。钱先生从事的文学与崔大夫从事的医学,在本质上都是以爱与真诚为灵魂的人学,正是两人内在价值观上的高度契合与融通,使他们成为跨越专业壁垒而能深自理解和高度认同的人生知己。
三
《我的深情为你守候》不仅是一部充满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感性之书,同时也是一部引发人们对生老病死等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的理性之书:在人生的终点,怎样与生命做一个理性、从容、优雅的断舍离?在“向死而生”的人生旅程中,又当如何思考人生的意义、践行自我的价值?
在被确诊胰腺癌之后,崔大夫理性而果断地做出了这样的抉择:不再治疗,不求延长活命的时间,只求减少疼痛,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不仅如此,她还做出了令所有人出乎意料而又叹服不已的抉择,那就是在“消极治疗”的同时“积极做事”:第一,在社区春节联欢会舞台上做“告别演唱”,用她视为生命的音乐来总结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深情、大爱、有坚守、有尊严的“最后形象”;第二,趁着自己还有点力气、头脑也还清醒,把家里自己的东西全部清理一遍,来一个彻底的断舍离;第三,亲自安排自己的后事;第四,编一本纪念集。2019年1月28日那天,在打过止痛针之后,崔大夫身着洁白的礼服,在舞台上高歌一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她的“天鹅绝唱”将生命最后的风采演绎得酣畅淋漓,美轮美奂,撼人心魄,令人绝倒!如果说陶渊明辞世之前所作的《自祭文》体现了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与从容,崔大夫的人生告别式则堪称当今这个时代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绝笔!这一人生绝笔之所以令包括钱先生在内的所有人都叹服不已,在于它将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彰显到极致,从而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人的生命尊严和主体意志!哪怕命运已经扼住了自己的咽喉,也要将最后的主动权掌控在自己的理性之下。如果说死亡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那么生命全部的高贵与尊严就在于我们把握自我的每一分努力。像崔大夫这样连生死大事都指挥若定的人,一个以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活过的人,谁又能说她被死亡打败了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死亡既是任何人无法逃避的终点,它也理所应当成为人们理性审视生命意义的起点。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理应由儒家传统的“未知生,焉知死”转变为更为理性而达观的“未知死,焉知生”。对于广大读者来说,阅读这部纪念集,如同接受了一次钱先生和崔大夫为我们进行的一次撼人心魄的“终活教育”,他们以现身说法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作“向死而生”。所谓“向死而生”,就是“好好活”,像崔大夫那样,遵循一种有益于他人的生存伦理,努力做一个好人;“向死而生”的另一重要内涵,就是钱先生常说的“赶紧做”。他说:“我在和生命抢时间,把我想做的都做了。做完了,随时都可以死。”正是这种“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的紧迫感,促使钱先生在养老院的四年多时间里完成了三部重要著作,总字数达二百五十万字!用陈平原教授的话说:“这哪里是养老院,分明是写作营!”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笔下“与其冻灭,不如烧尽”的“野草”精神吗?不正是明知前面是坟也要不计后果、不抱希望、永远不停地“向前走”的“过客”精神吗?“鲁迅的自我生命的价值是通过死亡来得以理解的,由死知生,向死而生,由死亡反过来体会、证实生命的价值。”f 钱先生无愧于鲁迅精神最好的阐释者与传承者,他是用自己的行动履践着鲁迅先生的生命哲学。崔大夫亦复如此。住进养老院后,已逾八十高龄的她不能接受在安逸享乐中无所事事的生活,仍在孜孜追问:“人老了到哪里去寻找与实现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期望通过开展老年医学教育来发挥余热……直到被确诊癌症并只有短短四个月的时间时,她首先思考的仍然是:我应该做些什么?她以惊人的理智和果断做出计划,并且马上付诸行动,终于赶在死神到来之前逐一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心愿……
人们常说:“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彻底忘记。”有了这部纪念集,与崔大夫有关的一切也就在世间烙下了美丽而恒久的印记。如果说钱理群先生代表了北京大学一代知识分子的传奇,那么这本书也将让人们从此记住:有一位名叫崔可忻的女性,她曾那么认真、那么讲究、那么精彩、那么高贵地活过——她是《我的深情为你守候》一书的主角,她是作为树的形象与钱先生并肩而立的——永远的崔大夫。
作者:袁韵,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编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