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2022年8月1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表示,专家研判今年秋冬季出现较高水平流感流行的风险偏高。目前全球仍然处于新冠肺炎大流行,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有可能出现流感和新冠肺炎叠加流行的风险。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不管是在症状上还是传染性上都比普通感冒严重得多。那么,如何做才能有效预防流感呢?
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感染流感病毒后,一般在2~4天后出现症状,初期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能够达到39~40℃,伴有畏寒、头晕目眩、浑身肌肉酸痛、咽喉胀痛、咳嗽以及流鼻涕等症状。假如没有出现并发症,一般在发病3~4天以后患者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全身症状也会逐渐好转,但是咳嗽以及体力恢复如常则需要1~2周的时间。
而重症患者可能引起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由于身体素质差、免疫力低,患上流感后,会加重相应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我国流感疾病负担估算数据显示,2010—2015年期間,平均每年就有88100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在所有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占比为8.2%。而在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中,每年约有71000例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超额死亡。
鉴于流感病毒的传播特点,预防流感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卫生习惯,洗漱用具需要做到专人专用;勤通风,对室内空气进行定期消毒;在早晚温差较大的季节,要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流感高发时期不要到人多的场所;平时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加强身体锻炼,规律生活,睡眠充足,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要说最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注射流感疫苗。《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20年工作计划》中明确指出,建议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主动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但要注意的是,流感病毒很容易变异,每年注射的疫苗只能针对当时流行的一种病毒,所以最好在每年秋季都重新注射。
目前,尚无特效抗流感病毒药物,如果不幸中招流感,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诊断病例和确定诊断病例应当尽早隔离治疗;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必要时应用解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可有效缓解鼻部卡他症状;也可根据缺氧程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
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我国目前上市的抗病毒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和M2离子通道阻滞剂3种。抗流感病毒疗程一般为5~7天,疗程结束后如病情仍很严重、有病毒复制依据或有免疫抑制状态时,可考虑延长抗病毒疗程。如忘记使用抗病毒药物时,应尽快补用单次剂量,但如果离下次使用时间不足2小时,可不补用,遵医嘱使用下个剂量即可。
总而言之,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流感,不可将其与普通感冒等同而小视。身体各项机能较差者,一定要在秋季接种流感疫苗,积极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