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摘 要:现代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紧随课程改革,主动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而在小学数学中使用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高效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学习内容抽离出来,激发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对这些抽象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育的整体教育成效。小学数学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构建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升数学教育成效。文章主要分析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的作用,并重点依据生活化的应用原则来探究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期促进班级小学生个人数学学习习惯与学习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个人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运用途径
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是指在日常课堂中,把数学问题与真实的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重点培养小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小学数学知识来灵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这一能力,帮助小学生逐渐认识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中的数学结合起来。这样的生活化数学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体会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通过数学思维进行分析解决,进一步培养孩子探索社会、探索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理论性知识时关注度不是很高,再加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理论性较强,在表现形式上较为抽象,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基础数学学习时还有一些学习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学习需求的不断提升,反而会出现数学方面的厌学情绪、畏难情绪,整体的小学数学教学难度較大。如果教师能够将数学学习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将生活化的内容与数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既缓解了在日常数学教育中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较为枯燥的问题,又能够激发孩子在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关注数学学习,在遇到学习中的问题时及时迁移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数学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缓解小学生因理论学习产生的枯燥感,进一步缩短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数学素养、学习自信心与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生活化数学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生活中,教师还要将生活与教育全面结合起来,将生活带入教育,将教育融入生活。比如在圆角分的互换中,教师可以以“小小卖货郎”为主题展开游戏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活中是如何实践的、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在哪种情况下需要单位之间的相互换算、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单位之间的换算等。多媒体教育方式、游戏化教育方式、实践化课后作业等,都是将数学学习更好地融入日常教育的主要方式。小学教师在教育时要充分吸收生活中的元素,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让小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生活化的逻辑性思维,提升小学生探索并处理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以此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个人的小学数学学习主动性。
二、生活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借助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常见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个人的内心学习兴趣,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在教学“平移”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生活中车辆的活动轨迹让学生明白车厢的平移运动与车轮的旋转运动,让学生认识在车辆的运动中,平移所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平移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移的案例,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看这些案例是否符合平移的定义,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具体、更加生活化地掌握平移的表现形式与基础内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意义,有效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工作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设计与引导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二)联系生活实例
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不但应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还应从思维方式养成的角度出发,提升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与逻辑思维水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时,首先需要依据生活来创新教学内容,创设具备较强思考空间的情境,从而为小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奠定更加科学的、生活化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比如在进行加法教育时,教师在讲解“9+19”等相对较大数的加法运算时,如果简单按照普通的算法来算的话,虽然能够得出答案,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因此,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师还要从思维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方式。比如“凑十法”,通过购物中常见的“找零钱”的方式凑十计算,用“19+10-1”来化解“19+9”的“大数”问题,从而将抽象的计算转变为生活化的内容,如此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学生的逻辑水平与数学思维。
(三)设置探究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结合生活化教学来设置小学课堂的实际数学问题也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个人学习素养,促进班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增强。比如教师在讲解“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丈量一个碗口或者一个盆口的周长,通过预习的方式了解基础的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妈妈的方式”用软尺或毛线绕容器口一周进行测量。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有不同的认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通过这样的小实验或者是提前预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抓住重点,提升整体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生活实践与理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并创造出有趣的探究性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长度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自由测量同学的身高、黑板长度、桌椅长度等,以此来给教学创造一个更加愉快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效果,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进步。
(四)教师要采用生活化模式
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数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是可以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模式,也就是在课堂过程中引用生活中的物品或者是常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互动能力。比如说教师在教授认识三角形与四边形这个知识点时,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
三、结语
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过程中数学教学成效提升的关键所在。生活化数学教育将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使更多的小学生在学习时将关注点放到更加灵活多变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整体数学思维的培养上。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科学教育的关键内容。教师将生活与教育结合起来,是教学的创新。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准确使用,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行为习惯,切实将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成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将学生放在首位,将实践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个人学科素养和整体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明. 浅析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四川职业技术学报,2013(03):110-112.
[2]蔡晓晴. 论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与评价,2014(03):27.
[3]郎东英. 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科技展望,2014(21):89.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