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工作数字化应用研究

2022-05-30 10:48:04郭立群朱星宇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2年9期
关键词:就业工作高校数字化

郭立群 朱星宇

摘   要:当今时代,数字化已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实践的重要方式。就业工作是检验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关键一环,其数字化程度直接决定着“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成败。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發展,加剧了高校就业工作的严峻性与复杂性。为不断提升教育系统就业工作服务水平和数字化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文章以中国农业大学推广应用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例,探究大学生就业工作数字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在具体实践方面,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应用为王,注重挖掘和利用就业服务平台资源,通过“高站位、强拓展、重帮扶、精指导、优保障”,在“就业服务、指导、管理和调查”等应用场景中实现对就业工作流程“主要环节”的数字化全覆盖,推动线上、线下两个空间就业服务工作融合发展。以实践为基础,文章提出开展就业工作数字化的几点建议:一是要不断提高对就业工作数字化的认识;二是要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数字化队伍的能力;三是要紧抓就业工作数字化的抓手;四是要做好就业工作数字化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高校;就业工作;数字化;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09-0013-05

一、大学生就业工作数字化意义重大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带来重大变革,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系统的发展[1]。

就业工作数字化是指把物理就业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仿真虚拟出来,在计算机系统里,体现物理世界利用数字技术驱动组织就业工作模式创新,驱动就业工作生态系统重构,驱动管理机构、人才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协同服务的就业新模式。《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要求“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2]。就业工作是检验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关键一环,其数字化程度直接决定着“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成败。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一千万,再创历史新高。经济下行压力、新冠肺炎疫情散点多发等因素,更是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与复杂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出国及升学困难、就业面试时常受阻,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变大[3]。上述问题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带来具体、现实的困难。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数字化在应用中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方面。一是顶层认识还可以再提升,全局推动还可以再加强;二是供给满足毕业生意愿的用人岗位数量和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增长;三是重点群体帮扶的方法还可以再创新;四是“群体—类别—个体化”就业指导服务还可以更精准;五是工作队伍能力和工作研究还可以再升级。

为更好地破解以上问题,不断提升教育系统就业工作服务水平和数字化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部在“新职业网”和“24365智慧就业平台”基础上,全面升级推出“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就业平台)。该平台是教育系统及有关部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的综合性平台。面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主要提供求职信息、就业指导、重点引导等服务;面向用人单位,通过在就业平台注册账号,用人单位可便捷地参加招聘活动,发布岗位信息,筛选简历,达成意向后可直接网上签约;面向就业战线,教育工作人员可通过就业平台动态监测就业进展、调查和分析就业形势;面向公众及所有用户,就业平台提供大量政策资讯、工作动态、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等信息。通过打造24小时、365天运行的“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4]。由此可见,高校推广应用就业平台,对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数字化意义重大。

二、就业平台应用的实践探索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自2020年2月就业平台开通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应用为王,注重挖掘和利用平台资源,通过“高站位、强拓展、重帮扶、精指导、优保障”,在“就业服务、指导、管理和调查”等应用场景中实现对就业工作流程“主要环节”的数字化全覆盖,注重激发人才培养单位管理者、学生和用人单位应用平台资源的积极性,推动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工作融合发展。

(一)高站位,做好校、院组织机制建设,持续扩大平台推广使用的覆盖面

就业数字化建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一把手”的亲自领导和决策至关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切实履行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强化“校—院—班(团队)”工作体制,建立就业信息化研讨机制,充分发挥班级、研究生团队等基层组织作用,通过校院就业工作会、印发就业工作简报、发布平台使用指导手册等形式,统筹推进就业平台落地应用,让广大师生认识平台、熟悉平台、使用平台。目前,学校辅导员队伍和就业工作团队已实现就业平台全员注册、全体覆盖;2022届本、硕、博应届毕业生总数的73%已经注册并使用平台。

(二)强拓展,依托平台就业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平台就业信息的体量和影响力

就业市场数字化不能脱离就业信息化,就业市场数字化就是解决就业信息化建设中各高校、各平台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实现多端数据的互联互通。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全国农林行业就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汇聚更多岗位信息。依托平台,面向2022届毕业生,举办线上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行业专场招聘会,联动全国42所农林高校云端参与,累计邀请520余家用人单位线上参会,提供就业岗位32,970个,参会毕业生10,708人。据统计,约有30%的2022届毕业生通过“平台”落实就业去向。近两年,中国农业大学72%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与农业及相关产业密切相关的工作;每年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均在400人以上。从用户反馈的数据可以看出,使用平台后,用人单位资质识别效率提升了3~5倍,用人单位的简历识别效率提升了6~8倍,工作人员审核企业招聘信息的效率提升了35%~40%。

(三)重帮扶,依托平台就业岗位资源,助力重点群体毕业生满意就业

数字技术的深入运用,能够对传统就业帮扶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和帮扶的全面提升。中国农业大学深入实施重点群体毕业生“双百计划”,即帮扶百分百、力争就业百分百,全面掌握学校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等重点群体毕业生的详细情况,建立“红、黄、绿”三色预警动态台账,实行“心理上疏导、学业上关注、职业上指导”三位一体措施,详细了解毕业生就业需求,依托平台丰富的岗位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做到“一生一账、挂账销号、一帮到底”。学校通过对这些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以及对就业帮扶案例数据予以数字建模,不断调整和改进后续工作方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得益于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的实施,学校连续两年实现重点毕业生群体“百分百就业”目标,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左右。

(四)精指导,依托平台就业指导功能,开展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就业思想的教育,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载体。中国农业大学依托“互联网+就业指导”数字化课程,开展简历、笔试、面试等就业专项培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服务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特别是在疫情攻坚战期间,就业平台的资源很有针对性地丰富了毕业生不同群体、不同类别、不同个体的就业指导内容,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能力。学校还积极发挥“种·未来”工作室作为北京市就业指导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组织辅导员围绕“互联网+就业指导”直播课开展集体研讨探究,提升师资队伍开展就业咨询的能力。据统计,有93%的毕业生对“互联网+就业指导”直播课非常满意。

(五)优保障,提升信息化融合力度,提高“云平台”建设的参与程度

借助就业平台的就业状况反馈功能,中国农业大学推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评估和分类建设,对平台上反馈优秀的专业,予以优先发展。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较为集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优化。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2%和93.9%。学校积极健全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人员培训机制,校级就业工作机构“就业创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构成中,有70%具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背景。學校还将就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指标纳入辅导员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师德师风教育、高等教育和思政教育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等工作中,让每一位就业管理人员和辅导员都成为就业信息化的“剧中人”。学校积极将平台与校级网上综合服务平台、数据资源服务平台对接,实现学生学籍信息、就业派遣业务办理中的有关基础数据自动抓取,实现数据共享,保证师生使用的方便快捷、就业指导服务资源的灵活扩容和就业信息数据管理的安全可控,真正实现就业服务流程更高效、办理时效更快捷、工作实效更强劲。

三、就业平台应用的建议

在数字化时代下,如何把握时代机遇、结合时代特色做好高校就业工作,是各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作为多年坚持奋战在高校就业一线的工作者,在平台的应用推广中,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就业工作数字化的认识,这是事关就业工作升级提质的必要前提。认识决定着方向、影响着行为。数字和文字一样,也是可以在人脑之外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载体类型。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数字化就业的快速崛起,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应主动拥抱数字化,让数字化成为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是要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数字化队伍的能力,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环节。一线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业发展和工作目标的实现成效,决定着他们所管理的组织及各项工作能否健康和谐地发展。高校就业工作数字化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精准赋能现有干部队伍的数字化执行能力,同时加强人才选拔,建设一支懂数字化、能够应用数字化、能用好数字化的干部队伍,持续不断地为数字化就业工作提供内生力量。

三是要紧抓就业工作数字化的抓手,这关系到这项工作的实质成效。就业数字化不是凭空而生的,是现有工作抓手的拓维和升级,其工作抓手仍然是就业服务、指导、管理和调查等内容。一线工作者必须不忘初心、升级前行,让就业服务在继承中创新并发展。只有抓牢抓手,才能实现就业工作科学化水平更高、针对性更强的工作目标。

四是要做好就业工作数字化的技术保障,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对于政策实施的效果影响显著。就业工作数字化需要做好就业数据记录、就业数据分类,并需要在此基础上梳理清晰数据关系,使就业数据结构化,随调随用,方便快捷。这些都需要一线工作者落实好技术创新,并应用技术创新直接推动就业工作的发展。

工作的体会和经验在一点一滴的应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凝练。下一步,学校将进行系统谋划、深化方法和组织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数字化建设。学校将重点围绕联结用人单位、扩大就业岗位、鼓励更多学生注册并使用就业评价、服务新农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深度参与就业平台的建设完善与推广应用,把高品质的就业指导送到学生心坎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四、结语

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需持续发力,稳中求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我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十四五” 就业促进规划》和教育部“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发挥就业平台功能,助力就业数字化。同时,坚持就业育人导向,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深化部门联动、校企联合,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25.

[2]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2-05-13].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3]方兴,刘佳.疫情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就业,2022(2):46-47.

[4]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情况介绍[EB/OL].(2022-03-28)[2022-05-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600143543225375&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

郭立群,主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青年就业创业、思想政治教育,邮箱:guoliqun@cau.edu.cn;

朱星宇,辅导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邮箱:zhuxingyu@cau.edu.cn。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Appl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ervice Platform”

Liqun GUO Xingyu ZHU

(1.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fic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2.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Nowadays, digitiz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dominant way of performing human existence and practice. Employment is a key metric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education, whose digitiza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whether the job of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qualifies or no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COVID-19 has aggravated the severity and complexity of college employment.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employment service and digital capabilitie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o promote more adequate and higher-quality employment for college graduates, this paper takes the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Service Platform”, promoted b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git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ractice aspec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ith application as the center, focuses on mining and utilizing the resources of employment service platform. With “high stance, wide expansion, strong assistance, precise guidance and comprehensive ensurance” available, the university realizes full digital coverage of the “main links” of employment workflow in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employment service, guidance, management and investigation”, and then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employment service work. Based on the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digitalization of employment: firstly, it shoul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ization of employment; secondly, it shoul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workforce to work digitally; thirdly, it should promptly grasp oppoyunities of the employment digitization; fourthly, it should complete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igitization of employment.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gitization; Employment;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Service Platform

編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猜你喜欢
就业工作高校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党建与就业工作互动共赢模式实践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56:36
试析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