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婷 张蕾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以彬州市非遗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文旅融合新趋向、现有资源、市场需求等方面对彬州市非遗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科学整合各方优势、运用多种宣传手段、重视引培专业人才,才能够打响彬州品牌,促进非遗文化保护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近些年来,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文旅融合也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历来以博大精深而著称,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在显示出共性的同时又体现出了差异性,即地域性。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源泉。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载体,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西北地区神秘的敦煌遗址、蜿蜒伟岸的万里长城、文化厚重的古都古城都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江南地区清新秀丽的园林、杏花烟雨的小镇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气质和诗性精神。这既是文化的力量,也是文化旅游越来越得到游客青睐的重要原因。
得益于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然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景象之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民宿存在安全隐患、宣传方式落后粗放等。未来,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文旅融合发展的效益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发展文化旅游,走以文化为内涵的发展之路,实现从浅层旅游到深层旅游的转变,从粗放旅游到集约旅游的转变,文化旅游必然能够焕发出无限生机。
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陕西彬州市是一座融合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丝路文化、工业文化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历史悠远的古豳国文化
商周以前,在关中西北部以彬县为中心的泾河流域,周的先祖公刘在这里建立了豳国,诗经中的《豳风·七月》篇就发源于这片土地。古豳国的传说主要有姜嫄后稷的传说、公刘的传说、古公亶父的传说,几千年来,这些民间传说流传在彬县一带并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2、重要的红色基因载体
金池革命旧址是彬州市重要的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红色血脉、展现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位于彬州市龙高镇金池村,是解放前中共彬县委员会、彬县县政府驻地。建国以前,这里是党组织在彬州活动的中心,刘志丹和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陕甘宁游击队活动,在彬州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也是在这里,彬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军民认真开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项活动,巩固、发展、壮大彬县地区党组织,为党全面接管彬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丝路佛都,山水彬风
彬州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的同时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因此保留了大量的丝路文化遗址与佛教文化遗址。在众多遗址中,最为著名的是大佛寺与豳州驿。大佛寺原名庆寿寺,建于贞观二年,1998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豳州驿以丝路文化为依托,形成了“茶马互市”——陕西特色产品区、“灯火阑珊”——渭北民俗小吃区、“清谷食坊”——西域文化体验区、“果香花海”——野外露营区,有丝绸之路第一驿站之称。
4、绿水青山,生态城市
作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彬州市的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拥有一批富有特色、富于生态文化的自然景区。侍郎湖森林公园形成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关中大地震,是陕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美誉。侍郎湖的存在给这座位于西北地区的小城增添了一些柔情,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在带给人们美好景色的同时也以自身的绿色资源为依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花果山位于彬州市西五公里的水帘村。南北朝时期,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这里留下了佛像石窟群,号称“九曲十八洞”。唐玄藏西天取经时曾途经这里,后人依附“西游”故事,称此地为孙悟空故乡,并在此塑西游人物,传西游故事。每年正月十五,按照彬州当地民俗,花果山石窟要举行点灯仪式,这一古老的仪式已延续了上百年,并且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规则。到了灯会那一天,居住在塬上的彬州人一定要起个大早赶往县城,逛一逛庙会就要匆匆赶往观灯点,占据最佳观赏位置。等到天黑时分,整个花果山石窟一片红光,在黑夜里显得格外艳丽。作为彬州人每年必看的绝佳景致,花果山灯山会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護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相对分散,缺乏系统规划整合
作为《诗经·豳风》发源地的彬州,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仍存在旅游资源独立分散、产业化发展程度低等显性问题。彬州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非遗资源以及非非遗资源,容纳人文、自然景观。就其非遗资源来看,包括灯山会、御面、花馍等,但往往呈现出零乱的效果。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地区文旅融合的经济创收,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御面为例,已有千年历史,起源于周太王时,其夫人姜女所发明。因其制作方法,被称为“淤面”,又因其常为宫中贡品,又叫“御面”。浓浓的渭北风味,俨然已成为代表彬县等地的特色美食。然而名望很高,终未能在产业中脱颖而出,一方面与当地经营方式有关,个体小户经营,生产效率低,规模小,销路狭窄。另一方面也与市场定位有关,当地未能精准把握市场消费心理,局限于“自娱自乐”。另外,政府有关部门缺乏统一规划,景点之间距离远,交错杂乱,若辅之以观光路线,尤其是打造一条精品路线,做到点线面的布局,避免给游客留下“累”的第一印象。
2、文化产品单调,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前面提及彬州的文化底蕴,本该是文化自信满满的文化乡,却在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上萎靡不振,反响平平。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与市场前景,但不会转化非遗文化成果,打得出口号,打不出品牌。究其原因不外乎无鲜明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停滞在最浅层,静态近乎死板的呈现方式带给游客或潜在游客的感觉是视觉疲劳,他们期待焕然一新的文化展现方式。无论是彬州的花馍产品还是刺绣产品等,其包装设计乃至造型设计都是承载文字性文化的物质载体,开发前景较大。
3、品牌定位偏差,宣传方式较为保守
彬州拥有丰厚的历史韵味及文化气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处(彬县灯山会)、省级三处(古豳国传说、彬县大佛寺“三月八”庙会、彬县南街社火——高亭),市县级更不在少数,但由于缺乏品牌定位意识,制约了彬州文旅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彬州不仅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众,自然景观亦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如果将众多的独立旅游资源整合起来,集文物保护、红色圣地、民俗风情、民居集合、生态度假为一体,着力打造“彬州印象”,重文化熏陶感染与环境体验,打出特色与品牌,不失为明智之举。树立自己的品牌,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方式与新兴自媒体平台,提供优质内容与创新体验,建立多方共生机制,发挥宣传优势,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盲目自信。
4、管理营销滞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大多产业都争先恐后地与“互联网+”挂钩。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几乎都依赖于网络获取信息,因而传统的管理与营销方式已渐渐地与时代不相适应,一切都有赖于专业人才与理念来更新创造。另外,大多数年轻人追求短时间、高回报率的工作,对于文化类产品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一是觉得太过高雅,曲高和寡;二是不重视培养,没有给当地的中小学生以充足的文化熏染,导致孩子们只会看热闹,而不会主动了解与学习。建议当地政府与学校等教育部门深度交流合作,实现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
文旅融合的实现路径
拥有着数量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彬州市,因为上述几个问题而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为此,我们提出了三点解决方案。
1、以公刘故事为背景,导演一出舞台剧
近年来,舞台剧这种新型的、突破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在文化资源转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西安临潼区的华清池为例,因为有了《长恨歌》的演出,所以实现了历史文化资源向市场资源的转化,提高了经济效益,将文化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对于彬州市而言,公刘文化与诗经文化都可以通过舞台剧这种形式实现转型。虽然目前以公刘故事为主题的舞台剧正在侍郎湖上演,但是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侍郎湖景区与城区存在一定距离,交通不便,且演出场次十分有限。若是将舞台剧演出场地同时设立在彬州市城区的体育馆,每周安排固定场次的演出,不但可以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馆的利用率。若如此,彬州市就能依托舞台剧打响公刘文化、诗经文化的品牌。
2、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整合
彬州市旅游资源品种繁多,涵盖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各大类,旅游资源开发更是当地发展产业转型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把文化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以特色景点为核心,依托周边景点打造特色景区。例如,以侍郎湖为中心,建立生态风景区,推动旅游、商住、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功能开发区,建设绿色生态、景致优美的侍郎湖生态旅游景区;以金池革命旧址为核心,开发红色文化主题旅游资源,建立红色文化景区,实现科普教育与旅游观光协同发展;以紫薇山为核心,依托花果山石窟、大佛寺等旅游基地建立城区旅游域,实现城区旅游资源最优化发展。
二是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交通问题是彬州旅游资源无法整合的重大原因之一。侍郎湖森林公园作为“高原明珠”本应有着巨大的资源转化潜力,尤其是彬州市政府以侍郎湖森林公园为依托,建设成了吃住一体化的生态乐园,涵盖了服务、休闲、生态、观光、娱乐等功能。然而因其与城区距离较远,又受限于交通不畅,生态乐园始终无法发挥价值。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从城区通往侍郎湖景区的交通方式以汽车为主且班次有限,难以满足乘客的期望。因此,要想整合旅游资源,必须解決交通问题。应对城乡公路进行修缮,加强景区道路连线的建设,同时还应增设旅游专线,对车辆进行优化升级,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应注重挖掘民间工艺品、农产品,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对工艺品和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并注册商标,打造具有彬州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彬州市非遗名录中涉及多项传统技艺,如旋木制作工艺、民间刺绣图式、花馍制作工艺、御面制作工艺等,因传承保护意识淡薄,发掘力度不够,部分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也无法发挥其价值。若是对这些技艺进行发掘,加强保护,不但能够促进其传承,还能使其发挥价值,创造经济效益。以旋木制作工艺为例,应当成立旋木工艺保护协会,将手工艺者集中起来,建立工艺园区,生产与古豳文化相关的工艺品进行售卖,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品品牌。同时也可以与周边中小学加强联系打造研学基地,通过学生群体的研学体验,增强他们对于传统工艺的认知度,扩大该工艺的影响力。
3、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彬州文化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旅宣传应当与时俱进。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宣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所以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广彬州市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美食,通过投放宣传视频扩大彬州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也可以定期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比如依托当地诗经文化的诗歌朗诵活动,以及对“豳”的创意性解读等活动。具有当地特色的活动,更有利于彬州品牌文化的建立。
总之,应结合时代特色,运用多种手段,挖掘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市场潜力,促进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转化与创造,让更多的人了解被埋藏的文化精华,促进文化“走出去”,打造古豳国名片。这既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刘婷,梁千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南方农机,2022(01):69-74.
[2]苏珊.解构乌镇戏剧节——一份文旅融合的成功范例[J].四川戏剧,2021(11):42-45.
[3]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6):69-77.
[4]萧放,周茜茜.文旅融合视阈下节日类非遗传承与非遗资源的开掘利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52-57.
[5]佟燕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反思改进现有保护措施——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12):134.
作者简介
田 婷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
张 蕾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