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一禾是20世纪初期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心系民族命运,关怀普通民众,在中国油画史的发展进程中,获得了众多艺术家的肯定。他虽英年早逝,但他留给了世人众多反映时代精神与民族现实的优秀作品。在抗战时期,他以画笔为武器,将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人民的关切呈现于作品中,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展现了民族力量。唐一禾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以西方写实性的绘画语言,结合时代和民族精神,汇聚成了特殊时期中的民族主义艺术。
关键词:唐一禾;艺术风格;民族主义
从清末开始,随着西学的传入,封建统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改变落后的制度和思想,国家急需能够顺应社会变革和人民需求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中国的画坛也随之呈现着活跃纷繁的新局面。不管是康有为提出的“合中西”变法,还是陈独秀更为激进的“打倒王画,输入写实主义”的主张,都为改变当时的固有艺术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人画的独尊地位也随之动摇。这一时期,追求纯粹艺术的现代主义美术流派在西方极受追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中国的画坛,但这种以寻求美感和装饰性为目的的艺术显然与长期处于动荡中的中国是格格不入的,尤其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更是遭到了充满革命和救国热情的美术家们的猛烈抨击,当时中国的艺术需要的是能够顺应变革的新观念和新形式。而唐一禾正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用画笔吹响救国图存的号角,将自己的艺术理想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一、唐一禾艺术风格的形成
唐一禾(1905-1944),原名义和,出生于湖北武昌。1923年就读于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后进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8年回到武昌艺专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1931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考入巴黎美术学院,曾获得学院“罗马奖”。回国后任武昌艺专教务主任兼西洋画主任。1944年3月24日,唐一禾与时任武昌艺专校长的兄长唐义精乘船赴重庆参加“中华全国美术会”会议时遭遇乘船事故遇难,时年39岁。唐一禾的艺术风格在当时的年代十分鲜明和独特,这与他的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基于唐一禾所选擇的油画写实技法以及现实主义内容的创作方向,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可以分别从内容和技法两个方面来探讨。纯粹的写实性的油画语言得益于他对西方传统油画的深入研习,而其作品的主题内容则多来源于他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切。
(一)救国之心下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唐一禾是在兄长唐义精的指导下接触绘画的,唐义精创立的武昌美术专门学校,唐一禾便是最初的八名学生之一。唐义精非常热衷于中国古代美术,而他作为从小教导唐一禾的兄长以及武昌美术学校的主要教员,他的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一禾,也为唐一禾日后“阐扬国故”艺术观的形成埋下了种子。此外,在那个年代,战乱和革命对唐一禾所带来的影响显然要更为激烈一些。在学画之外,唐一禾还因跟随兄长参加五四运动,早早便接触了民主、科学等思想,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1924年他转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时任教务长的是闻一多先生,闻一多的爱国思想和他所推行的爱国运动深深感染了唐一禾。在闻一多的影响下,唐一禾愈加燃起了关注社会现实的热情,并将之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在这期间他创作的油画《铁狮子胡同惨案》,痛批了段祺瑞政府的暴行。这幅表现社会现实问题的作品可以说是奠定了他艺术表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贯穿了他其后的艺术创作。唐一禾在北京求学期间多次参加反帝国主义侵略等游行活动,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他还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成为北伐军中的政治宣传员。
唐一禾的艺术启蒙来源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并在之后系统的学习中接受了西方的绘画技术及理念。他艺术创作的内容和目的,则因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学习的思想理念等,而走向了关注现实和民众、揭露及批判社会问题的方向。他早期的艺术不仅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还蕴含着民族在苦难中所存蓄的力量。
(二)融合“西法”的写实性绘画语言
20世纪初,国内掀起了持续许久的留学热潮,当时巴黎作为西方美术的中心,成为对中国美术留学生最具吸引力的城市。20世纪20年代,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樑等人就曾经赴巴黎留学,归国后一举成为了画坛的翘楚。1931年唐一禾在兄长的资助下来到巴黎,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巴黎美术学院,进入劳伦斯画室学习。此时的法国画坛现代主义美术占据了主流的地位,而劳伦斯是一个非常崇尚当时已过时的新古典主义、追求艺术理性和写实的画家,并且据唐一禾的夫人所述,唐一禾并不排斥现代流派,甚至还十分崇拜塞尚和毕加索,故唐一禾对写实的油画技法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毅然选择还是基于他对人民和现实的热爱以及国内的形势需求。
此时中国画坛“西风”正劲,大部分的艺术家皆提倡“中西融合”的构想,部分甚至主张摒弃传统,全盘西化,巴黎的中国留学生也大多是为学习西法而来。但唐一禾的老师劳伦斯在教学中不仅不囿于传统的西方绘画,还鼓励学生不必刻意追求“西法”:“我很希望你们青年画家不要遗忘你们祖先对于你们艺术之源的启发,不要醉心于西洋画的无上全能!只要追求着前人的目标,没有走不通的广道!”[1]在他的艺术观中,民族和时代精神是凌驾于绘画技法和形式之上的,唐一禾就是在导师这样的观念中,在践行新古典主义绘画语言的同时更加深化了其“阐扬国故”及揭露现实的创作理念。而在绘画的技法方面,唐一禾虽勤工俭学,但仍以顽强的毅力进行着写实基本功的训练,他在留法期间所画的人体素描多达三千多幅。从现存的几十幅素描遗作来看,他真正将欧洲古典主义的传统技法融会贯通,并且将基础的素描融入到创作之中,在练就严谨的写实和造型能力的同时,也不失自己独到的风格:在对人体的塑造方面,他没有使用古典素描中常用的以线造型的手法,而是用皴擦的方式代替清晰、明确的轮廓线。这种极具个人特色的造型风格也应用到了他日后的艺术创作中。唐一禾的学生、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刘国枢曾称赞老师的素描,他认为唐一禾的素描是从形体出发,而不是从光线和趣味出发,真正抓住了素描最本质的东西[2]。纯粹从技法方面来看,在当时唐一禾的素描和油画很少有人能够出其右,精湛的画功和鲜明的风格也使他成为当时人物画创作方面首屈一指的画家。
二、唐一禾民族主义下的艺术实践
唐一禾归国后,一直在武昌艺专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任教务主任兼西洋画系主任。抗日战争初期,唐一禾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以画笔投身到抗战斗争中,他当时绘制的抗战宣传画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武汉警备者》《还我河山》《我们要向万恶的倭寇索取血债》等作品。其中油画《武汉警备者》参加了全国美展,获得了强烈的反响,画中的主体人物是一个全副武装的士兵,而背景则是春意盎然的公园和愉快游玩的人群,以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人心生震撼,仿佛是在宣告以刀枪来守护祖国大好河山的决心。此画所具有的鼓舞人心的革命意义使日本驻武汉领事馆一度想高价收买此画,但被唐一禾、唐义精兄弟严词拒绝。而《我们要向万恶的倭寇索取血债》这一作品曾刊登于中国香港出版的《大地画报》上,并配文称:“中国的美术家之辈,在日阀的侵略下觉醒了。他们离开了象牙之塔,跑到前线,跑到后方,在军队的集中地,在民众的底层里负起了神圣伟大的使命。平时的性灵主义、至上主义,无不为现实的残酷教训所扫除。各展览会所见到的,再不是蔬果香蕉,更不是裸体美人,而是已是深刻,奋发民情的抗战写实画。彩色的画笔不再替富家的大客厅制造装饰品,却在各乡镇及通街大道上给一般士兵和民众以认识和刺激了。这里就是他们工作成绩的一部分。”[3]这幅画曾悬挂于汉口武汉关,它所呈现出的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获得了非常成功的积极影响。唐一禾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以“象征主义”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使画面构图极具张力、内容丰富饱满,为抗战宣传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
1938年,在日军的轰炸中,武昌艺专的师生被迫西迁到四川江津继续办学,在这里,唐一禾感受到大后方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战热情,也更深入了解了下层民众困苦的生活,他更加以救国为己任,以画笔为刀枪,接连创作了《七七的号角》(如图1)《胜利与和平》《女游击队员》(如图2)等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以及《穷人》《村妇》(如图3)等表现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仍能体现他别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但画面中更加显著的是他作为抗争者的革命热情和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思想感情。其中最能够突出体现他鲜明个人特色的无疑是他于1942年创作的巨幅油画《胜利与和平》。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最紧要的关头,在愈发艰巨的形势下,人民需要更加坚定的抗争信念,唐一禾将这一信念付诸于作品,创作了这幅油画。画面中一个戴着披风的中国勇士在擦拭剑上的鲜血,身旁是背后长着洁白翅膀的半裸女神正为勇士戴上象征胜利的花环,勇士身后是被解救的妇女,她正怀抱着吃奶的婴儿;而画幅的左下角处,是受伤的敌人不甘地蜷缩在地上,背景是丢弃的武器和鲜艳的瓜果。整个构图呈金字塔形结构,半裸的人像、天使状的女神、异国的服装,这些画中的图像和符号带有明显的西方古典美术特色,也因此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它一方面体现了唐一禾“中西结合”下不断探索和融合的多样的艺术风格,不囿于一家一派,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也不乏新古典主义,甚至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因为迫于战时严峻的政治氛围,他依然延续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来阐扬对胜利的希冀,鼓舞民众抗日的热情。
而唐一禾在创作《七七的号角》时已不满足于借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民族和社会的现实问题,此时已形成了他现实主义与民族精神相融合的民族主义创作,这也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一幅作品。他将一列由普通民众组成的游行队伍安排在横卷中,人们举着旗帜、拿着喇叭走上街头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画中的人物多是以学校中的学生为依据,在写实的基础上,放大了时代下青年人们蓬勃的热血和力量。
唐一禾的作品无不展现出他深厚的写实功力和现实主义的创作追求,他虽深谙西方古典绘画的技法与风格,但他的创作并不单纯地追求艺术语言和技法形式,他所求索的是民族现实题材,渴望表现的是能被百姓认同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他深入大众、走向民间,通过刻画当下时代的图像来表现时代和民族精神,以画笔深切展现了民族主义的艺术。
三、唐一禾民族主义艺术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1944年3月24日,唐一禾与兄长唐义精乘船赴重庆参加“中華全国美术会”会议,轮船倾覆遇难,年仅39岁。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作为时代的先锋,留给了世人众多反映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他对西方传统绘画的研习和对民族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使他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民族主义在他的理念和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诠释。而唐一禾除了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之外,他还是美术教育家,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环境下,武昌艺专却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如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刘国枢教授、西南师大美术系主任刘一层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金维诺教授、台湾艺术大学郭道正教授等对美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精神一直鼓舞和影响着他的学生们,使中国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得到传承。
唐一禾将那个时代的斗争和磨难背负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之中,把自己的艺术理想系于民族的命运之上,他的作品仿佛是一声声唤起民族觉醒、鼓舞人民力量的呐喊,在特殊的时代留下了深刻而永恒的烙印。这位英年早逝的艺术家留下的不仅仅是艺术的宝藏,他为革命和艺术教育不懈奋斗的精神更给予我们不尽的启示和激励。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所言,我们要使唐一禾的艺术创造不断被认识再认识,从而推进我们今天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常书鸿.巴黎中国画展与中国画前途[J].艺风,1933(8):10.
[2]齐喆.吹响英雄时代的号角——唐一禾艺术谈[J].美术观察,2018(9):39-45.
[3]岳阳,赵帅.唐一禾的艺术风格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0(1):42-47.
作者简介:王宇娇,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