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的公安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公安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教育是公安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政治建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公安院校劳动教育存在学生劳动观存在偏差、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可以通过武装学生头脑,加强劳动观教育、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与警务化管理的联动作用、构建公安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等途径有效推进公安院校劳动教育。
关键词:公安院校;劳动教育;立德树人;警务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5-0015-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伴生的新型犯罪和安全风险不断上升,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对公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高素质警务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以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公安工作形势。因此,对公安院校而言,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安院校特殊的管理模式既有高校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厘清公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分析公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并寻找推进劳动教育策略意义重大。
一、公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
(一)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国家的忠诚卫士。公安院校劳动教育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从认知层面来看,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进行劳动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上发挥的重大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作为一名预备警官如何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从情感层面来看,劳动教育有利于发挥劳动的价值观塑造作用。与普通高校相比,公安院校学生日常要参与的体力劳动比较多,因此存在只重视实际劳动参与,而忽视劳动过程中的价值观塑造作用的问题。公安院校劳动教育可以在学生实际参与劳动过程中,引导养成学生热爱劳动,形成以劳动为荣的劳动观,养成服从组织安排、坚决完成组织任务的服从意识,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的纪律意识。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公安院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警务人才,这是由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决定的。立德,即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树人,即要育才,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劳动教育,公安院校引导學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真正理解劳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美好生活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养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情感,帮助学生为成长为一名守护民众合法权益的人民警察打好基础;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不懈奋斗的劳动精神,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为今后从警工作中自觉抵制各类诱惑,扎扎实实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进步打下基础。劳动教育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就业情况,及时掌握新时代下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所需的劳动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警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
新时代下公安院校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公安院校应培养忠诚可靠的高水平的警务实战能力和因时而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警务人才,劳动教育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当学生体会到劳动知识学习带来的快乐同时,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劳动教育可以教育学生习得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所需的各项技能,并在技能的获得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可以养成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之坚信“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赞赏的道德理想”,敢于挑战有价值、有难度的劳动任务。劳动能够实现体力和脑力的统一,公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实现学生实战能力和思维能力同向提升。
二、公安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研究结合现有的高校劳动教育调查研究,编制访谈提纲,访谈了两所公安院校的行政干部、学生管理、专任教师等教师15人,公安院校学生20人,最终编制了“公安院校劳动教育状况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设计,并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中国刑警学院三所公安院校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77份,有效率97.4%。本研究将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分析目前公安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劳动价值、劳动分工认识不到位,劳动观存在功利化、狭隘化倾向
调查发现,67.3%的学生赞同“劳动是为了赚钱”的观点;21.7%的学生赞同“有了钱就不用劳动了”,另有20.1%的学生对此观点持既不赞同也不否定的中立态度;25%左右的学生赞同“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行为是值得效仿的;21.2%的学生赞同“啃老族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可以看出,受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劳动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数据显示,仅有80%的学生赞同“劳动是光荣的”,71.2%的学生赞同“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在具体事件上,只有65.8%的学生赞同“劳动模范日复一日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值得提倡”。受“劳心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思想的影响,当今社会仍存在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现象。调查发现,部分公安院校学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仅一半的学生不赞同“体力劳动就是吃苦受罪”;40%的学生对“将来做不了社会精英,我也甘愿当普通劳动者”的观点持不赞同或中立态度。从公安院校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会进入一线公安机关就业,这些工作往往不会像学生想象中的那么“体面”。因此,如果公安院校学生对劳动分工未能形成正确认识,将影响其就业后的发展。
(二)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内涵认识模糊,未能结合本职工作有效开展劳动教育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发挥的作用。调查显示,31%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政课和专业课未能进行劳动相关的教育。访谈中,部分教师认为,目前公安院校开展了丰富的实践类课程、公安见习等,无须再额外关注劳动教育,还有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因此应该由学校就业部门来开展,体现了教师对公安院校劳动教育内涵把握不准,将劳动教育内容等同于实践教育或者就业教育,对劳动教育内涵和目标把握不清,未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劳动教育。
(三)学校对劳动教育缺乏重视,未能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
调查发现,公安院校未能针对院校特色制定劳动教育的管理机制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劳动教育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数据显示,38%的学生不认为“学校非常重视劳动方面的教育”,30%的学生认为学校未能形成一种热爱劳动的校园氛围。这对学生需要参加较多劳动的公安院校来说,是比较高的比例。劳动教育涉及教学、行政等很多部门,公安院校普遍没有成立劳动教育的领导机构,因此学校各部门不是对劳动教育弃置不顾,就是应付了事。访谈发现,部分行政干部虽然了解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仍存在对现有活动“扣帽子”或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分散化、随意性、形式化的特点,收效甚微。
三、公安院校劳动教育推进策略
(一)武装头脑: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大学生劳动观是大学生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它直接决定大学生的择业选择、人生格局和价值判断[1]。学生能否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教育的成败。
1. 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公安院校要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引下开展劳动观教育,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加强重视,引导教师认识到思政课在学生劳动观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统筹规划每一门思政课在劳动观教育中的内容呈现和劳动观培养点。思政课任课老师要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强化课堂教学对学生劳动观塑造的显性融入[2]。思政课教学要创新授课方式,要将劳模故事、大国工匠故事等融入知识点的讲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劳动观的养成。其次,要深入挖掘第二课堂在学生劳动观培养中的有利条件。第二课堂以学生兴趣为起点,更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劳动观的培养能发挥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3]。学校要在各类文体活动、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发挥优秀师生的带头引导作用,将劳动观教育融入学生课余生活的方方面面。
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4]。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公安院校应在宿舍、教学楼、食堂等地点开辟橱窗用来宣传劳模、大国工匠及学校勤奋刻苦的优秀学生;开展“劳动最光榮,奋斗最美丽”专题讲座,邀请劳模、行业内有突出贡献的人士到校讲述其奋斗故事;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学校文艺作品当中,创作具有警校特色的舞台剧、歌曲等;充分发挥学校以志愿服务为兴趣结合点的社团的引领作用[5]。其次,发挥好互联网在营造校园文化中的推动作用。当下,微信公众号和各类短视频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可制作专题报道、短视频等,结合日常学习生活,在校园内营造崇尚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文化氛围。
(二)教师主导: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与警务化管理的联动作用
课堂教学与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劳动教育的两个主要载体,课堂教学侧重于劳动理论的学习和专业劳动技能的养成,警务化管理侧重于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与习惯。
1. 发挥课堂劳动育人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 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6]。发挥课堂在劳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首先要转变课堂育人目标,课堂教学不仅仅要完成知识传授,更要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7]。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止步于劳动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探索劳动的价值所在,让学生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发自内心的认同,唤醒学生心中对劳动的热爱与崇尚,让“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劳动价值观成为个人的文化底蕴;其次,科学设计劳动教育类通识课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劳动相关理论,打牢理论基础;再次,实施“课程劳育”,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警务化管理
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特有的管理模式,学管教师通过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养成规范秩序,培养学生对党忠诚、纪律严明的警察作风[8]。警务化管理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9]。将劳动教育融入警务化管理,首先要求学生管理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为养成学生警察意识,学管教师需严格落实集队制度、一日生活制度、请销假制度等警务化管理要求,这些制度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普通高校辅导员相比,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日常的言行非常容易影响到学生。因此学管教师需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正面形象。其次,建立学生个人劳动档案[10],记录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成绩、班级及学生会等学生团体工作表现、内务包干区等劳动情况,作为学生入党、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最后,在学生整理内务、打扫包干区等实际劳动过程中进行劳动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长效机制:构建公安院校劳动教育体系
1. 实现公安院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公安院校需树立学校劳育的观念。学校劳育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由学校党委牵头,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整体目标、参与要素、任务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需要设计者要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调研,明确公安院校为何要开展劳动教育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阻力有哪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其次,“有劳动而无劳动教育”是目前公安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公安院校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有效实施,因此,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任务要合理分配到教学、行政、学生管理等部门,各部门在整体目标指导下,制订本部门劳动教育近期和中期规划,根据劳动教育实施的不同阶段和内容形成一定的领域标准,增强劳动教育的可操作性[11]。再次,完善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人员、经费、设施、场地等需要的制度保障。
2. 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个方面。过程评价的主体是劳动教育实施者,以评价落实劳动观教育规划为核心。根据各部门的劳动教育目标,设计评价指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跟踪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办法[12]。结果评价的主体为学生,以评价学生获得感为核心。公安院校应从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综合评价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同时应建立学生获得感评价的跟踪机制,掌握学生大学四年就读期间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等的成长轨迹。
四、结语
劳动教育对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数据调查与访谈发现,公安院校的劳动教育存在认识不到位、组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本研究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了改进策略。未来公安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需结合公安院校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与优化、教师培训、校局协作等角度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玲. 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确立正确劳动观刍议[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9):83-87.
[2] 侯德丽. 劳动教育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6):38-40.
[3] 尹者金.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现[J]. 江苏高教,2019(11):85-89.
[4] 樂晓蓉.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5):96-101.
[5] 贾丽辉.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实施原则及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2021(06):38-43.
[6] 刘在洲. 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J]. 湖北社会科学,2017(10):167-170.
[7] 马赛. 从知识教学到以文化人:课堂教学育人目标的实现[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8):54-57.
[8] 李杰. 警察类职业院校学员警察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5):64-66.
[9] 阎继忠. 关于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8-12.
[10] 刘峰. 高师院校劳动教育理论基础、独特内涵与实现策略[J]. 中国冶金教育,2021(02):3-6.
[11] 彭泽平.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方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5.
[12] 刘向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荐稿人:陈积敏,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学院副院长,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公安院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214);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公安学一流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JSJG196)。
作者简介:刘珊珊(1989—),女,硕士,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读经历及其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