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第一课,直接影响到新生对未来大学生活适应性和价值观的养成,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从心理、生理两个方面为基础,以学工系统的相关部门和职能为发散,力求找出影响大学新生成长的因素,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对大学新生教育的培养理念,研究讨论大学新生教育的创新路径,不断推进大学新生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使大学新生阶段顺利过渡。
关键词:大学生;新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新形势下开展新生教育作为整个大学阶段教育的第一步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环节。其开展情况会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业发展、校园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会对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大学新生教育是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的开始,更是学风校风培育的起点。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大学新生不断加深对未来校园生活中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认识,最终促使大学生不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
一、大学新生成长的主要特点
随着“00”后进入大学,作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大学新生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的依赖性、新兴事物的好奇性和自我认知的困难性。
(一)解决问题的依赖性
新时代大学新生存在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和独立性差等问题。在高中阶段,每一位大学新生从小接受全家人的关心关爱,缺乏社会经验,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遇到问题不去想自己怎么解决而是求助于父母的依赖性。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学生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逐渐凸显,从自身出发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但因为之前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经验匮乏,校园学习生活等方面都需要自己亲自处理,因准备不足而导致在面对某些问题时束手无策,因此感到苦恼和焦虑,这便导致部分大学新生的依赖性强和独立性差的矛盾显现出来。
(二)新兴事物的好奇性
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对于新兴事物的好奇性。他们出生于网络时代,受家庭长辈关注程度高,渴望依托网络渠道寻求认同,对新兴事物极具好奇心。这些塑造了他们崇尚个性、追求品质、关注新鲜和刺激性事物等特征。但在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网络信息里夹杂的不良信息也容易对他们产生误导。因此要利用好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性的特点,加以合理的引导,使他们自身对新兴事物的好奇性能转变为未来在学业发展、人格完善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平稳前进的助推剂。
(三)自我认知的困难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水平关乎到其学业水平、人际关系等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大学新生在中学时各方面表现出类拔萃,但在进入大学后发现校园人才辈出,自身因为所处的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落差会导致失落感和自卑感的产生,从而产生焦虑心理和否定自我的非理性认知。此外因处于信息时代,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是海量的,也因为认知上的多元化而进一步导致价值观上的多元化,又因为自身思维能力和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导致形成自我认知困难的局面[ 2 ]。
二、影响大学新生成长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层面
1.生长环境影响情绪状态。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开始独立生活,原有的家庭条件、家庭氛围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新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富裕的新生一般在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性格也较为开朗,但有时会出现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而家庭贫困的新生则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因自身家庭背景的原因容易造成学生性格的敏感,在新生人际关系处理中显得被动,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也会因自身经济条件限制而降低积极性,人际关系相对较弱。
2.思想认识决定新生行为。一方面,大学新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对自身期望值较高,人生态度也充满理想化。当进入大学后需要面对生活的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当他们开始接触现实社会时,才发现现实社会与想象中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做好从高中到大学转型的思想准备,没有意识到大学和高中的巨大差别,对于自己的独立生活、学习方式改变都没有思想上的重视,因此造成在新生阶段的迷茫和困惑[ 3 ]。
3.学习方式考验学生自律。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式有极大的不同: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课堂讨论多,课外答题少;学习资料多,课外习题少;自由时间多,上课时间少。基于上述原因,学生需要在适应大学生活以后尽快熟悉学习规律,养成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的自學模式。
(二)学校层面
1.心理健康教育利于认识自我。由于要同时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大部分新生在刚刚入校时出现一定的心理不适应情况,容易出现自卑、失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对大学新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心理健康适应教育,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感悟生活,学习心理调适方法,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防患于未然。
2.职业生涯规划利于点亮方向。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尽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帮助新生树立学习目标,提高专业认知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让他们更加关注自身职业的发展,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生涯规划使新生应对自己有一个明确而精准的定位,才能进一步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有目标地发展自己,锻炼自己。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新生在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目标,为将来求职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校园活动开展利于融入群体。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新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大一新生无法立刻学习专业知识,但通过挑战杯等学术型活动可以激发他们对于学术的热情,埋下兴趣的种子。同时文艺、体育活动有利于新生快速融入校园大氛围之中,有利于新生情操、身体的成长。最后作为组织校园活动的中坚力量——学生组织,新生加入学生组织可以速度增强对于校园的理解,加强自身的沟通交流、应变、执行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大学新生成长问题应对措施
(一)形成“同心圆”,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基本性格,都是在生活环境中逐渐养成,而大多数养成环境为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个人品质形成影响深远。在学生角度,学校应当教育引导新生多向家人报告自身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态,让家人了解学生,了解学校;在家长角度,学校也应当及时传达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家长学习了解相关教育理念,针对子女的大学生活进行辅导,形成家校联动机制,共同促进新生成长。
(二)养成“好风气”,构建新生成长氛围
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补内因。学校的校风对于大学新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着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狠抓顶层设计,规范组织形式,建立完备的奖惩体系和规章制度,从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工要以身作则,对新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要重视朋辈力量,重视高年级学长学姐、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等学生骨干的作用,共同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三)建立“新体系”,打造“三全育人”格局
学生的成长体现在各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一阶段,适应生存环境是第一位,高校应当完善顶层设计,除去学工系统各部门外,积极协调教务、保卫、后勤等其他职能部门参与到新生教育“體系”中来,打造一个功能完整、密切协调的新育人体系。此外,高校应当完善新生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工队伍的主体作用,以系部教师、党政干部、后勤人员、学生骨干为主要力量,积极与学生家长构建家校联动体系,形成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合力,使大学新生阶段顺利过渡,并为将来阶段打好基础,打造好校园“三全育人”格局。
(四)重视“心”力量,推动心理育人建设
高校应重视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新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和干预机制。要定期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完善心理危机研判制度,使心理危机干预与危机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外应当及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学生骨干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关注心理健康,新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新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相关记录,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密切关注学生情绪和身心变化。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辅导员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引导学生学会排解压力,寻求适合自身的发泄渠道,保持心理健康,推动心理育人建设。
参考文献:
[1] 蒋玮,倪潇潇,刘芳.大学新生教育的科学实施探索[J].高教论坛,2011(2):12-15.
[2] 赵灯峰,檀竹茂,耿秀芳.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建构与实施路径浅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40-43.
[3] 王艳.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3):32-35.
[4]施燕国.大学新生教育改革与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 29-30.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四真四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SGH20Q233)。
(作者简介:曹珂扬,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