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革命性、民族性、先进性、开放性的优秀文化,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是创新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强化理想信念、磨砺优良作风、锤炼党性修养。内蒙古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党课内容形式、营造红色校园育人环境、创建校内党建活动品牌、拓展校外党建活动空间、打造虚拟仿真党建平台等五个方面,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现实进路,切实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内蒙古高校;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27-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这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是当前高校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突破点,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水平和效果。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红色文化资源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创造和积累的,并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延伸与拓展的,且能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2]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旧址、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特定的物质载体,红色歌曲、戏剧、小说、影视剧、标语等特定文化形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与精神谱系。一般来说,红色文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革命性
列宁曾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3]。红色文化就是如此,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的无产阶级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从1921年到1949年,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多万人。”[4]红色文化正是由这些忠于党和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无产阶级事业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孕育的革命文化,是它铸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
(二)先进性
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是以伟大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为基本内涵的中国精神赖以形成的文化土壤。红色文化与生俱来的先进性,根源在于它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内核,融入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传统与精神,凝聚了世界无产阶级追求人类文明进步、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历史已证明,先进的红色文化是过去引领我们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一次又一次胜利的精神动力,更是当前引领我们继续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
(三)民族性
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华大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标志。这种民族性与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任务密切相关。其形成离不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这一前所未有的民族劫难而奋起反抗的特定历史,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而艰苦奋斗的特定历程。作为充满中华民族智慧、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本土文化,红色文化必将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代传承,并为世界文化的多样化繁荣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四)开放性
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但它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持续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过去,红色文化随着党和人民前进的步伐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拓展;现在,红色文化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断延伸;将来,红色文化会随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逐步实现而继续前行。红色文化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和魅力,反而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增添更多时代精神,弥足珍贵。这一特性使红色文化始终与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发挥其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经历血与火的战争考验而形成并传承至今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不容忘却的革命传统,”[5]拥有独特的资政育人、政治信仰导向等功能。将其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有助于增强基层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融入政治建设,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坚力量,应该养成过硬的政治素养。红色文化中蕴含着革命先烈面对各种危险、诱惑、考验都毫不动摇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始终保持對党忠诚的政治品质,保持政治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立场等宝贵的政治建设素材与案例。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党建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党员在新时期的复杂斗争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切实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做讲政治、有信念的合格党员。
(二)融入思想建设,加强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尤其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6]。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之钙。共产党员敢于坚定地投身于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就在于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从走向绞刑架的李大钊、面对敌人屠刀的夏明翰、6天内9次拒绝劝降的瞿秋白、战至弹尽粮绝的杨靖宇等革命先烈身上一次次见证,无论是面对敌人的酷刑折磨还是糖衣炮弹,共产党人都能毫不动摇共产主义信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是让学生党员在鲜红的文化中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自我净化思想,坚守人民立场;进一步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如磐石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胜的信心;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用理想信念之光照亮青春之路。
(三)融入作风建设,磨砺学生党员的优良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7]。作风建设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当前,党和国家已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需要借助红色文化中丰富的党风廉政建设资源加强大学生党员的作风教育。高校不仅要有意识地引导广大学生党员从红色文化中传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牢记“两个务必”,更要通过讲好“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金身将军王政柱”等党风廉政的典型案例,引导广大学生党员把红色文化作为与当前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和错误价值观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自觉树立勤俭朴素、廉洁自律的作风,养成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品质,勇于自我革命,永葆党员本色。
(四)融入纪律建设,锤炼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在百年间经受住一个又一个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就是铁的纪律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则无从谈起。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就是要从红色文化中提炼纪律建设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制度范本等素材,如南昌起义时提出的严守保密纪律,“三湾改编”明确的“党指挥枪”原则,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严明纪律。广大学生党员要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哺育,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自觉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遵守党纪国法、校规校纪,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慎独自律,不断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身党性修养。
三、红色文化融入内蒙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实进路
(一)丰富党课教育内容形式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是要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扎实开展党性教育。内蒙古高校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其内涵与价值,找准内蒙古红色文化与党性教育的结合点,不断丰富党课教育内容,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的红色党课,切实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头脑。如讲好多松年、李裕智、乌兰夫等“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投身革命的故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奋斗故事,“草原额吉都贵玛”“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人间大爱故事等,让学生党员在聆听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浸润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提高党性修养。在具体形式上,要科学设计、分类应用,针对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预备党员、党员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参与体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党课形式,增强党课的针对性,提高党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让广大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逐步形成思想认知,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认同,真正入脑入心。
(二)营造校园红色育人环境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是要以“润物细无声”的理念营造校园红色育人环境。一方面,借助红色文化提升校园人文环境的内涵,增强校园红色文化底蕴。如在广场、教室、宿舍、门厅、走廊设计红色文化宣传墙(栏),在校园网、公众号、校报、广播站开设红色文化专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进行红色文化宣传,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知红色文化,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深化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充分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大舞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如在建党、国庆、红军长征胜利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办旨在弘扬红色文化的舞臺情景剧表演、红色电影展播、专题图片展及学术报告等。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过程中让红色文化在校园中迅速“红活”起来,同时也促进学生党建工作转变,开启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党建新路,实现对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预备党员、党员的理论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培育三者有机统一,推动红色文化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聚合发力。
(三)创建校内党建活动品牌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是要以红色文化引领党建活动,不断提高运用红色文化指导实践、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能力。内蒙古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各校的专业特色,构建“党建+专业”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广泛开展“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活动,积极创建校内党建活动品牌。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可以发挥理论优势,为全校提供分众化、个性化的红色文化宣讲,加强党员党性教育;传媒学院学生党支部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制作红色文化宣传视频、微党课视频、H5海报等,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党支部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及特性,在红色文化教育和“四史”教育中担当作为,积极弘扬红色文化传统,引导同学树立正确历史观。总之,以凝练党建品牌为抓手,融入专业特色,强化自身品牌特色和优势,不仅能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焕发生机,而且能有效引导学生党员自觉树立标杆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拓展校外党建活动空间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就是要以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拓展校外党建活动空间。一是增加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内蒙古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党员赴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乌兰夫纪念馆、五一会址、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弘扬革命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家近距离感知和体验留有历史痕迹的实物与图片,聆听革命先辈追求革命理想与英勇战斗的故事,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政治信仰信念、勇担历史使命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增添青春力量。二是广泛开展“我是党员我帮你”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扎实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拓展党建活动的空间。如医学院校可以发挥医学专业优势,在世界抗癌日、世界禁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特殊日子组织学生党员主动深入社区发放疾病预防保健宣传册,解答社区群众健康问题,开展免费心理援助等志愿活动,真正做到党建与业务相结合,切实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五)打造虚拟仿真党建平台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还需要主动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3D(虚拟三维)、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性转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虚拟仿真党建平台。目前,借助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内蒙古已有7所高校建成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平台[8],先后打造了“草原额吉都贵玛”“齐心协力建包钢”“重走长征路”等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这为今后内蒙古高校创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带来全新可能。借助这一平台和技术,内蒙古高校可以继续深挖本地那些内涵丰富但历史久远,样式多样但分布零散的红色文化资源,用“互联网+党建”“VR+党建”等模式进行科学系统的整合,打造可看、可听、可触、可交互的多感官、即时型、沉浸式虚拟仿真红色党建体验平台,从而打破地域、交通、安全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将红色文化资源“鲜活”地“送到”学生党员面前,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对接,推动内蒙古地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党建活动载体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 光明日报,2005-06-21(01).
[2] 罗雄.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党建中的价值实现路径探析[J]. 红色文化学刊,2018(06):62-69.
[3] 列宁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4]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N]. 人民日报,2021-08-27(01).
[5] 张全景. 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思想建设为基础[J]. 理论与评论,2018(02):5-11.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7]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8.
[8] 从“课程化”到“生活化”:內蒙古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探索[EB/OL]. (2022-03-17)[2022-03-27]. http://nm.people.com.cn/n2/20 22/0317/c356225-35179352.html.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内蒙古医科大学2021年思想政治专项课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价值与路径探析——以内蒙古高校为例”(课题编号:YKD2021SXZZ022)。
作者简介:薛宁(1984—),男,硕士,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