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丽媛 胡海兰
摘 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物化形态和精神留存,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背景下,对地方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研究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以广西桂林梅溪镇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访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对梅溪镇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推动梅溪镇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梅溪镇红色资源;党史学习教育;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09-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建设和发展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在广西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挖掘好当地红色文化、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的指南[1]。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标
结合建党百年背景,把开展党史理论学习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在理论学习中增长才干[2]。同时,根据《关于开展2021年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知》要求,走进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当地的红色历史,调查当地人民对红色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当地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使用情况、当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基本情况,结合实际情况与地方特色,开展具有群众性的党史理论学习活动。结合调查数据与活动反馈,研讨分析梅溪镇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理论学习的可行方法,鼓励当地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方法是通用的调查方法,也是应用最广的调查方法。为了解梅溪镇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等情况,调研组针对调研内容提前设计好调查问卷。问卷分两个主题,“探究梅溪镇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问卷设置10个定向问题、1个开放题;“红色资源与经济产业融合问卷调查”问卷设置9个定向问题、1个开放题。调查问卷涵盖受访者基本情况、梅溪镇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2. 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法是调查人员对所要研究的个人行为或事物发展动向进行亲自检查与记录的方法,属于调查活动中使用最频繁的方法,有利于调查人员记录考察被调查者的活动和现场事实,从而获得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调查资料。调研小组在调研期间牢记调研中心思想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通过有针对性的考察、收集、整理、思考等,汇总大量客观真实的第一手信息。
3. 资料分析法。资料分析法是利用搜索的或已公布的数据资料开展调查工作的方法。调研小组通过官网、政府资料、相关新闻报道等途径对梅溪镇的基本情况进行查询了解,使数据更具可靠性和全面性。
4. 访谈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又叫“谈话法”,是通过调查者与调查对象谈话直接搜集材料的一种方法。调研小組选择的访谈对象范围广,涵盖政府工作人员、退役军人、景区工作人员、学生等群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问题。
二、梅溪镇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现状分析
梅溪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下辖镇,位于资源县东北部,东与全州县相连,南与资源镇为邻,西与瓜里乡接壤,北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相邻,总面积376.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042亩,共辖14个村(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宜,适合人类居住;海拔落差大,有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青山绿水环绕,资江穿镇而过,坐拥具有“丹霞之魂”美称的八角寨风景区。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北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相邻,连通湘桂两省的241国道贯穿全境。受地区面积、文物古迹修缮保护和历史事件等影响,梅溪镇的红色资源数量较少但留存完好。1930年12月31日至1931年1月2日,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北上,经过梅溪镇的随滩村、梅溪村、葛洞坪村、坪底水村4个村,留下五龙庙、随滩黄鸭渡、梅溪口码头、洪水溪战斗遗址、无名烈士墓等红色遗迹,也把红色的种子种在了梅溪人民心里。
通过调查问卷、采访当地居民及实地考察所了解到的情况,本次调研数据分析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研问卷共发放325份,回收320份,有效问卷317份,其中线上问卷162份,问卷有效率97.5%。有效问卷中,受访者年龄在18岁以下占比约18%,18—30岁占比约54%,31—50岁占比约20%,50岁以上占比约8%;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小学或以下占比约7%,初中占比约20%,高中或中专占比约22%,本科或以上占比51%;受访者的职业方面,学生占比约61%,老师及公务员占比约10%,农民占比约9%,其他从业者占比约20%;本地人占比约42%,外来定居者占比约7%,外来旅游者占比约21%,其他占比约30%。调查采访包括政府工作人员、退役军人、景区工作人员、学生等在内的75地居民,并单独采访了2名抗战老兵,经整理共获得有效访谈记录表68份。总体上看,此次调查问卷发放及访谈活动得到当地绝大多数居民支持,受调查人群遍布各年龄段,收集的数据也较为广泛,其中以当地青年为主,多数为在校学生,文化程度普遍较高。
(二)受访者对当地红色资源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受访者对当地红色资源只了解部分,具体不清楚;有22%的受访者对当地的红色资源完全不了解;20%的受访者比较了解,能说出一些重要的红色文化;8%的受访者对当地红色资源非常了解,可以完整地说出梅溪镇的红色故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对当地红色资源有一定了解的主要是老师、公务员和部分学生。
(三)受访者对当地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态度
对受访者关于当地政府应该如何对待红色文化的调查发现:6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及时修缮和合理保护当地红色文化资源;54%的受访者认为对当地的红色资源应该保存原貌,仅进行保护;3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大力宣传当地的红色资源,吸引游客;只有2%的受访者持反对态度,认为对当地红色资源应该进行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调查数据表明,当地红色资源未能得到及时的修缮保护,且宣传力度还需要加强,当地群众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较强。
(四)受访者学习当地红色文化的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51%的受访者通过主动阅读红色书籍和报刊了解学习红色文化,62%的受访者平常通过观看红色影片了解红色文化,只有27%的受访者是在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上获取红色文化知识,33%的受访者通过思政课堂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走访调查显示,初中课堂中会比较频繁地开展思政教育,同时也会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活动,而小学在课堂思政、思政课堂的开展上较为单一枯燥,甚至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难以持续。
(五)受访者对当地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存在问题的看法
研究发现:72%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红色资源的开发、宣传力度不足;62%的受访者认为缺乏专业教师队伍、学习资料等教育资源支撑;56%的受访者认为政府重视度不足;55%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局限于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教育;48%的受访者对当地红色资源不了解,对融合学习也不感兴趣;38%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活动较少;24%的受访者认为还存在其他问题。可见,当地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将当地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三、梅溪镇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当地红色资源的了解程度低
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使用十分广泛,碎片化阅读、娱乐化阅读更为普遍,越来越多的人沉溺其中,對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对红色革命圣地、革命遗迹的参观缺乏主观意愿性。而学校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侧重于对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学习,在革命影视剧、红色书籍中对桂林本土红色资源的体现也局限于湘江战役等较为著名的革命事件。因此,梅溪镇的群众对当地红色资源了解程度较低,虽然部分群众对当地红色资源有一定了解,但是对于当地红色资源的认知也仅仅是“知道”,没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更没办法真正领悟到它的实施内涵。
(二)党史学习教育方式较形式化
在建党百年背景下,虽然梅溪镇政府、中小学等多次举办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主题党日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但七一建党节过后活动逐渐消减。此前活动的频繁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行政力量的推动和重大历史事件节日的契机影响,且活动形式均为主办方组织策划,多以理论学习、理论宣讲为主。这些学习教育活动往往重形式、重口号、轻内容,导致活动流于表面。
(三)红色资源开发、宣传力度不足
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却没有发挥其教育功能,这是由于红色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挖掘和有力的宣传[3]。当地群众除了集体的组织参观、在节日的契机下看到的宣传,在别的时间节点、网络平台很少看到对梅溪当地红色资源的宣传,当地政府对五龙庙、随滩黄鸭渡、梅溪口码头、洪水溪战斗遗址、无名烈士墓等红色遗迹也没能形成完整的教育内容,没能运用现代技术建立专门的展示网站。在红色旅游建设方面较为落后,没能与周边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四)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识不强
党史学习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终身性的教育,是与国家共存亡的教育[4]。在中小学学校环境中,会通过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但是一些教师自身也不够了解当地红色资源,缺乏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创新课程思政的意识,在讲解红色资源时,只是口头性、理论性的泛泛而谈,没有搜索相关的图片影像向学生展示,也没有与实践结合,所以在课堂上也没能把梅溪镇红色文化资源与课堂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当地红色资源也仅局限于知道但是没有深入了解和深刻把握。
四、梅溪镇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多元平台为载体,拓宽宣传渠道
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了解历史,学习先辈革命精神,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5]。梅溪当地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红色资源的挖掘、补充、整理和完善,形成富有教育价值和传播效果的红色资源教育内容,将当地的红色资源融入校本教材的设计中。还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拍摄相关的革命遗迹宣传片,建立当地的红色教育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拓宽群众对当地红色资源的了解渠道。
(二)以实践教育为动力,开展红色活动
当地政府及相关的宣传部门、学校等应该充分发挥当地革命遗址的天然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相关的特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梅溪红色故事大家讲、红色歌曲传唱、湘江战役舞台剧等活动,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应该重视社会实践,以实践基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育,强调群众的感性体验,不定期地组织当地群众、学生开展集体性的参观实践活动,以重温入党誓词、遗迹前的讲话、革命遗迹志愿清洁等形式,鼓励当地群众积极走进革命遗址,近距离接触红色资源,了解其背后的红色故事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三)以红色资源为核心,创新学习方式
梅溪镇当地有多处遗址,如五龙庙、随滩黄鸭渡、红军战士程笃华墓地、梅溪口码头等,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在用好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党史学习教育平台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当地党员干部的先锋表率作用,带动群众深入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深刻铭记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并将红色影片研学、红色家书诵读、红色参观实践等方式进行融合,创新理论宣讲方式,走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巧用群众语言、网言网语,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生动事例。
(四)以党史学习为目的,增强文化自信
当地红色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不够充分,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资源育人之间的联系。因此,当地政府、学校要积极完善基层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校园内专业性的思政教师与校园外的非专业性思政教师队伍相结合,在中小学课堂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生动丰富的课堂形式,不拘泥于政治或历史课本,用现实的图片、数据向学生展示红色历史,在红色趣味课堂中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阮兴元. 充分运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J]. 社会主义论坛,2021(04):59.
[2] 夏楠,杨亚楠,赵兵.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8):49-51.
[3] 李艳.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38-40.
[4] 邓雪梅,王枭旋,邹学荣. 重庆红色资源对高校党史学习特殊价值研究[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5(02):81-85+128.
[5] 陈阳,黄馨萱,黄诗惠. 红色资源赋能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研究[J]. 晋中学院学报,2022,39(02):5-7.
(荐稿人:李玲,南宁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项目“广西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社会实践提升工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区丽媛(1983—),女,硕士,南宁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胡海兰(1993—),女,硕士,南宁师范大学团委团务管理部负责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