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的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必须与时俱进。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一步深化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改革,并宣布义务教育阶段自秋季新学期开始实行新课标。通过对比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现,新课标丰富了课程教学形式、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整合了课程内容,并且优化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面将从整体上介绍新课标内容上发生的新变化,接着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改革的具体内容,最后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通过这四个部分的论述,解读新课标中的“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的基本问题。
一、新课标改革内容上的新变化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教育界的学者们展开了广泛地讨论。对比新旧课标发现,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条目划分更加细致、内容改革更加丰富。经过十年的钻研改进,新课标结合当下教育环境,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使得整体内容更加详实,结构体系更加清晰合理。下面将分三步简单介绍新课标在改革内容上的新变化。
首先,新课标提出修订原则以目标、问题、创新三个方面为导向。新课标在整体目标上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回答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教学基本问题。同时在语文课程目标上将主题教育融入课堂,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新课标在问题导向上以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语文课程的可操作性。新课标在创新导向上指向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创新性地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使得不同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之间衔接更加流畅,增强了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与时俱进的体现。
其次,对比研究新课标和2011年版课标的目录部分发现,新课标推陈出新,优化了整体结构。新课标将2011年版课标目录的三个部分扩展到五个部分。其中,新课标将“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分离出来独立成两个部分,将2011年版课标目录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拆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两个独立的部分,细化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详实地介绍了改革后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并且在课程内容后新增了“学业质量”为一部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新课标在最后一部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新增了一节“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致力于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新课标的附录部分变化不大,依旧是为提升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而服务,罗列了古诗文、语法修辞、常用字等内容。
最后,新课标新增的内容有“学业质量”和“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两个部分,旨在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形成教学合力,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素质。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教学主体。新课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发挥作用的同时,需要合格的语文教师发挥辅助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就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合格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参考标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不但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了建议,也为教师自身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体来看,新课标的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除了新增内容的变化,新课标在内容改革上最突出的是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下面将分两个部分详细论述这两个方面改革的内容。
二、立足核心素养,设计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规划课程的重要依据,其中的课程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向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在开头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在后面的“学段要求”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内容发现,“核心素养”是制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新课标中添加“核心素养内涵”,旨在更好地衔接初高中学段的教学内容,这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变化。下面将分两节详细论述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内涵”和具体的“学段要求”。
(一)增添核心素养
对比研究2011年版课标和新课标发现,2011年版课标中简单提到语文素养,并未过多解释,而新课标则新增了一节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充分解释。新课标中解释“核心素养内涵”,将一个整体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并将其作为设计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就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树立学生心中的文化自信,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比高中语文课标中的内容发现,核心素养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部分组成。由此可以看出,二者解释的内容相同,但划分的顺序有所差异。新课标将“文化自信”放在首位,在课程中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如此调整,在新增“核心素养”这个重要概念的同时又强调了文化对于课程的影响,这也是课程教学目标改革的重要变化。
(二)优化学段要求
研究2011年版课标中设计总体目标的内容发现,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被分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当时的课标期望构筑三维目标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随着人们教育需求的转变,三维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敏锐地觉察到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学段衔接的需要,创新性地添加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具体目标的依据,并且根据组成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内容扩展了总目标的内容。例如添加了“建立文化自信”“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丰富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學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等内容。不同于2011年版课标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简单的学段目标,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更加具体,条目也更加细致。在新课标中,总目标落实到具体学段称为学段要求,即针对不同学段学生所提出的学习要求不同。新课标的学段要求,在整体上划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这四类学段要求依据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设计,但二者并非一一对应,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学段要求层层递进,遵循学不躐等的规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要求,致力于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教学需求。
总之,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改变上新增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这是指向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概念,也是2011年版课标从未提到的创新概念。新课标在总目标上立足于核心素养,根据不同的学段设计相应的课程目标,总结性地提出了适用于所有学段的四条要求,概括性与科学性都远远高于2011年版课标。所以,对比研究新旧不同课标发现,新课标在设计课程目标上立足于核心素养,旨在衔接高中语文學段,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性和科学性。
三、坚持以文化人,创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2011年版课标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糅合成同一部分,依据目标同步设计内容。新课标则将课程内容独立出来,创新性地增添了文化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强调课程内容重要性的同时丰富了载体形式和呈现方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到,新课标的改革重点在于“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下面将分三节详细论述新课标在内容改革涉及到的目标主题、课程设置和实施要求这三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强调文化主题
新课标立足于核心素养,将其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部分,在课程内容上着重强调了文化的重要作用。不同于2011年版课标强调训练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标考虑到文化所发挥的陶冶情操与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内涵,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
新课标在语文课程中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目的在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新课标在语文课程中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目的在于铭记历史、居安思危,启迪学生感悟革命精神的伟大,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的革命传统。新课标在语文课程中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目的在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勇于担当,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新课标还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关注日常生活、科技进步等方面的知识,致力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内容构建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设计课程内容时学习借鉴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创新性地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学习任务群是过去二十多年课标中从未涉及的新概念,引入学习任务群能够强化语文学科教学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不同于高中语文课程中学习任务群穿插式引入,新课标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段的学情,分“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既能够夯实语文基础,又能够有所侧重地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以学习任务群为呈现方式,分了三个层级,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组合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有“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组合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六个学习任务群统一服务于核心素养,在结构上由夯实基础到实践应用再到拓展延伸,属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组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穿插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必修课程的七个学习任务群与新课标的六个学习任务群有所关联,具体对照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学习任务群能够衔接高中语文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特点。
(三)实施过程开展大单元教学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订的重要依据,依据新课标编订教材,就会在设计单元内容时融入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进而开展群文阅读式的大单元教学方式。从学习任务群的相互关系来看,单个的学习任务群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各自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同时这六个任务群统一服务于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不可分割。
例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整合传递信息,能够在生活情境中流畅地交流表达。这就需要设计以应用性文章为主的单元,开展课堂教学时同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在阅读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例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旨在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设计以古代诗文和优秀文学作品为主的单元,在阅读群文的过程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又例如“整本书阅读”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设计以阅读交流为主的单元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读书经历,交流阅读体会。
四、促进教师发展,提出教学建议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部分,这些改革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需要研读新课标,学习改革内容;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也需要研究新课标,做好学段衔接教学的准备。其中,适应新课标的变化、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都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促进语文教师的发展,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详细论述适应新课标的一些教学建议。
(一)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都遵循着2011年版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从三个方面提出教学要求,丰富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储备。新课标在原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核心素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使得目标内容更加科学合理。为了适应课标的改革,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从设计三维目标转变成研究“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在“文化自信”上,设计课程目标时注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升民族自豪感。在“语言运用”上,设计课程目标时注意规范语言文字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提高自身“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在“思维能力”上,设计课程目标时注意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审美创造”上,设计课程目标时注意丰富教学体验、涵养高雅情趣,发展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把握改革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在改革课程内容上丰富了主题内容与载体形式,创新了组织结构与呈现方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同步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改革的方向。
首先,培養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课程内容、学生生活、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时需要注意,不能在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有所偏重,要整体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无论是新增的核心素养还是学习任务群,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需要在新课标改革的众多变化中,抓住夯实语文基础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新课标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负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化、思维、审美四个方面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知识记忆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理解性学习。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得语文教学的理论层面发生变化,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相应地做出改变。新课标在理论层面确定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地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过去的单篇教学转变为大单元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群文阅读,在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双线主题下完成单元教学任务。其次,语文学科教学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工具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改变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新课标立足核心素养,旨在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导教学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以考促学,实现“考—教—学”一体化的和谐局面。
总之,新课标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这一部分,已经为教学建议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内容。教学并非是课程标准在理论层面上的一次改革,而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反映真实的效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念终始典于学”的观念,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语文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式上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