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趣化教学,是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具魅力、更富成效的一种新型教学范式。一经推介,以其抓得住、够得着、做得到的操作,看得见、叫得响、过得硬的效果,广受关注,特别是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当下,更是备受推崇。但在欣慰新范式带来新气象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情趣化”的过程中尚存有诸多误区与隐忧:
一是重“点”。在进行情趣化教学设计时,教者往往比较看重趣点的采选、热点的采撷、乃至噱点的采掘,而对“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面”上的要素关注不够。
二是轻“人”。虽然“以人为本”是时下教育界最为风行的一个热词,但在情趣化教学的课堂中尚缺乏具体的展示与细节的呈现。
三是略“效”。在“情趣化”主导的教学设计中不少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有哪些“课件”可搬、有哪些“妙招”可使、有哪些“包袱”可抖,而对情趣化“元素”的行用会带来什么效果、多大效果,思之不多、虑之不深。
四是乏“神”。情趣化教学的“神”在于师生的同频、共振、互利,但在教学中,寻趣、择趣、设趣、激趣似乎是教师的“专职”,因此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局面仍未改观。
五是滥“赏”。为了让学生情更烈、趣更浓,有的教师总是“变着法儿表扬,绕着弯儿夸奖”。过“滥”的赏识、过多的称赞,很容易导致学生或因“太棒”而自以为是、或因“廉价”而热情消退。
时至当下,人们对“情趣化教学”早已耳熟能详,对设情境、讲故事、做游戏,說一说、议一议、赛一赛、画一画、演一演等情趣化手段也是如数家珍,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与弊象,其主因是未能在科学理念的统领下用实、用妥、用好这些方法与措施。“突显世界的整体性,强调世界的和谐共生、互利发展以及对整个自然生命世界的尊重”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1]其所内含的“整体”“人本”“和谐”“共生”“发展”等理念,正是“语文情趣化教学”必须坚守与彰显的原则与要素。依循这些原则与要素,实践中我们当做到:
一、“整体”为基,倾力熔造情趣化教学大底盘
情趣化教学是一个多因子组合而成的生态集,各类因子互为依存、彼此制约、相交影响。惟有以“整体”的眼光全方位认知、多角度思辨、立体化考量“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给谁”这些根本性问题,[2]才会使“情趣化教学”不走错路、少走弯路。
1.为谁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必须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可靠的接班人。情趣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雅俗之异。因此无论我们怎样“属意”于情、“厚爱”于趣,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我们必须要时时遵循、课课落实的。
2.教什么。语文姓“语”。只有立足语文学科品性不动摇,使学科性与情趣性融会并构,珠联璧合,方会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否则,一味的钟“情”求“趣”极易滑向“非语文”的歧途与泥沼,以至“犁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3.怎么教。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热起来,有的教师不可谓不“拼”。动漫、音乐、微电影一一亮相;游戏、表演、简笔画纷纷登场。但要知道,唯有服务于、服从于教与学的课件、活动才是可用的、有效的。否则,只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4.谁来教。同一个文本,一位老师教,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时而屏息凝神,时而喜笑颜开;换一位老师教,学生学得兴味索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素养与功底的差异。作为语文老师只有不断丰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厚自己的知识素养,丰盈自己的知识储备才会在情趣化的教学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真正做到“情”系课堂而“趣”味横生。
5.教给谁。由于学习背景、学习兴趣、学习经历、学习方法等原因,每个班总会有一些赶不上趟的“暂差生”,我们应格外关心、分外走心。要知道,情趣不是优秀生的“专利”,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是情趣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人人想学、个个“享”学才是名副其实的情趣化教学。
二、“人本”为先,悉力铸造情趣化教学压舱石
学生是情趣化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变量”。离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先进的理念、再完美的设想也是镜上花、水中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逼他学”为“他想学”当是情趣化教学的第一要务。作为施教者,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在课中央”的原则,关注人、发展人、提升人,不断为学生:
1.增加亲和感。亲和感,通俗地说,就是拉近关系。亲其人方能信其道。教学中,我们应以宽广的胸怀、宽容的心态面向学生。多点呵护,少点呵斥;多点动心,少点动气;多点指导,少点指责。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特别融洽时,课堂的氛围才更和谐,彼此的沟通才更充分,教学的效果才更显明。
2.增强愉悦感。积极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觉、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各种认知活动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心境、自由的语境、求索的情境,使学生饱享愉快、舒畅、兴奋的感情体验,不断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在探究中体验到精彩,在思考中领会到成功。
3.增进归属感。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轻柔的抚摸,及时把关注、重视、认可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无形中会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有时学生可能会请教一些问题或提出一些想法,哪怕这些问题或想法比较简单甚至十分幼稚,也不能置之不顾甚至嗤之以鼻,而应用心倾听、耐心倾听,始终给学生以暖熙、暖融、暖心之感。
4.增添安全感。只有在宽松、宽和、宽舒的环境中才会让人独立思考、敢说真话,才会让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学中应以亲善的态度、平和的语气、放松的表情与学生平等相处、交往,对学生产生的不同感受、独特理解,萌发的个性化体验,甚至是偏颇的、异常的想法,都应怀着理解与宽容去看待,抱着尊重与鼓励去应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自然”状态。
5.增大成就感。人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愿望,人人都有受人赏识的需求。教学中我们应从“顺应天性,呵护个性,引燃灵性”出发,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土壤”,使每名学生的潜质都得以发掘、显露、展示。如有的孩子喜朗读,不妨让他“有声有色”一段;有的孩子擅复述,不妨让他“活灵活现”一回;有的孩子爱表演,不妨让他“惟妙惟肖”一幕;有的孩子善辩论,不妨让他“见仁见智”一番……
三、“和谐”为源,戮力拓造情趣化教学支撑点
和则美,美则愉悦;谐则畅,畅则通达。教学中如果“情”非生所期、“趣”非生所待,显然是难以令人神往、引人入胜的。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做到“思学生所想,为学生所需”,真正让情趣化的创设遵从于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卓效:
1.“纲”与“目”相契。课程标准显然是教学之“纲”、情趣化可谓是教学之“目”。“情趣”元素的挖掘与处理不能脱离语文课程的标准和要求。要知道,课程标准是课堂的指南、教学的方向,也是情趣化教学设计的依据。否则,为情趣而情趣、为生动而生动,有哗众取宠之嫌,无实事求是之意,时间一长,富有进取心的学生因无法从中获得真知、灼识、智见,必会心生厌倦、腹怀不满的。
2.“情”与“境”相辅。“情由境生”。一个纷扰不止、杂乱不堪的环境是让人难生情趣、难有乐趣的。因此,要有效地开展“情趣化教学”,必须注意物理环境的优化。对教具学材的摆放、课桌凳椅的安排、光线照明的程度,乃至字画的装饰、花草的点缀等等,都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选配、选调,不仅要做到“颜值高”还要力求“气质好”,真正做到一桌一椅显作风,一花一草含深意,一字一画蕴匠心。这样的课堂,才会让人向而往之、乐而“栖”之。
3.“教”与“学”相吻。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长处、优势、特点,也要与学情相衔、同班况相合。有些班级的学生知识面博广,性格开朗,乐于配合;有些班级的学生阅读面较窄,性格内向,谨于言行。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有些情趣化“素材”在此班学生可能因前所未闻而备感新鲜;但在彼班学生可能因司空见惯而习以为常。所以只有在情趣和学情的谐振中才会让学生兴儿更高、劲儿更足。
4.“内”与“外”相联。生活的半径有多长,语文学习的面就有多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含语文、事事蕴语文,因此既要立足于课“内”,也要放眼于课“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在教学中寻求文本与生活的种种关联,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感受生活,语文便真正成为了一泓“活水”,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好学而不倦、乐此而不疲。
5.“家”与“校”相协。一个刚刚在家里挨了怒骂、受了痛斥的孩子置身教室,是很难做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更难做到兴致勃发、兴会淋漓的。因此应利用各种机会、场合与途径,积极引领家长以健康的心理感导孩子、以乐观的态度陶染孩子、以高雅的情趣培养孩子。在家里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细心倾听孩子的内在心声,及时帮助孩子排忧解难,而不能有气就往孩子身上撒。从而让孩子用生命中最浓的激情、最美的期待去迎接每一天的生活,去投入新一天的学习。
四、“共生”为重,协力修造情趣化教学立交桥
从本质上讲,践行情趣化教学是对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最优化、最大化的追求。只有植入了“高效”这一“硬核芯片”才是货真价实的“情趣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提升的“空间”,都能有美好的“相遇”:
1.“供应”“接应”共振。同频方能共振。长期以来,课堂上不需教的仍在滔滔不竭,不需讲的仍在喋喋不休,不需练的仍在源源不断。教师的“供应”与学生的“接应”同轴度不高、契合性不够,致使“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恹恹欲睡”成了课堂的常态。只有挤“水分”、去“虚胖”,留“干货”,让“供”与“接”同心相应、“教”与“学”同向发力,才会真正使全体学生情绪“涨”起来、脑筋“转”起来、氛围“旺”起来。
2.“独学”“群学”共融。集思能广益。“群学”(合作、交流、讨论)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也是高效课堂的特点与亮点。在“独学”(自主钻研)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积极营造“群学”的氛围,准确把握“群学”的机会,不断提高“群学”的效率,努力在“群学”中触发新灵感,擦岀新“火花”,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群学”中,兴趣更加高涨、神情更为专注、思维更趋深刻。
3.“共性”“个性”共示。课堂展示是满足学生表现欲、求同心的重要途径。展示中,教师既要关注共性问题,及时做好点拨与启发,更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看法和主张,并适时作好追问、引导、评述。从而让学生既有一吐为快、一显身手的欢畅,更有一言引共鸣、一拍即众合的快乐。
4.“意料”“意外”共重。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思维方式、观读角度等不同,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与预设有异的“节外之枝”。面对这些不招自来、意料之外的生成性资源,我们既不能张皇失措视如不见,也不能随声应和来者不拒,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地加以比较、辨析、筛选,让教学的目标适时“调整”、教学的线路适当“更改”、教学的内容适量“增减”、教学的主题适度“转换”,使课堂充满思维火花的跃动,弥漫潜力开发的欢欣。
5.“优生”“差生”共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唯有“水”(暂差生)涨才有“船”(整体质量)高。因此对那些不被“看好”、不被“重视”,甚至被打入“另册”的“暂差生”不妨采用“超低空飞行”原则,放低难度,放小坡度,放缓进度。看似多花了功夫,卻能为他们的进步累聚“奋发”的指数、“突破”的动力、“腾飞”的能量,从而使他们远离自卑、重归“大”家、实现共赢。
五、“发展”为要,慧力兴造情趣化教学助推器
课堂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的重要方式。在情趣化的教学中更有着鼓舞、鞭策、激励,助生成、促发展、提质效的重要作用。巧妙的点评如跳动的火苗,能不断地点燃学生的热情;如温馨的春雨,能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如活跃的音符,既扣人心弦,又耐人寻味,既动人心扉,又激人奋进。点评时特别要注意做到:
1.言而有“理”。点评的运用主要是使学生迅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而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调节。因此点评时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个侧面,更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而使学生明确知道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对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方法与技巧;错了,则要重新“复盘”一下思考、处理问题的依据与过程,明了出错的原因,找到正确的路径。
2.论而有“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点评时只有融入真情实感,才能让人心悦之、诚服之。此外,即使是秉行“情趣化”的课堂,也难免使用批评的“武器”。由于青少年学生年龄小、自尊心强、耐挫力差,一句粗暴的语言、一顿鲁莽的训斥,很可能会让他们自怨自艾,甚至自轻自贱、自暴自弃。因此即使是否定、责备、批评,也要尽量让良药包上糖衣,给忠言拌入蜜液,或把否定转移到溯因,或把责备转变成鼓励,或把批评转化为建议,做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更能为学生所接纳、所采纳、所悦纳。
3.述而有“趣”。运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更容易调节师生情绪、改变枯燥局面、缓和紧张气氛,也更能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困难、解决问题。因此,在使用评价语时,我们不妨让其多些“幽默素”“趣味剂”。比如,对于喜好英语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地“择其所爱”,用“good”“excellent”等简单的英语单词进行点评。有时可以用打手势、做动作、施表情等“无声胜有声”的方式点评,从而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诙谐而睿智。
4.叙而有“变”。点评时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行”,只会让人闻而生腻、听而发烦;只有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才会想听、爱听。评价语言要想不拘一格,除了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将“把句子补充完整”改为“给句子添枝加叶”、将“选择题”换成“择优录取”等等外,还可以根据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语气、语调、重音、节奏。面对性格不同的学生,如能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或直截、或委婉,或平和、或激昂,或庄重、或幽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求知欲。
5.候而有“时”。有的教师在学生答问后,若正中下怀便迫不及待大加赞赏,如“不合吾意”则不置一词,或是按学号、或是按座位逐一“亮相”,直到“称心”为止。其实,学生答问后有时会自感还有地方需要补充、说明、修改,甚至完全推倒重来。因此在进入点评环节前应适当停顿一下,看其是否需要补充、是否需要说明、是否需要修改,然后才进入下一环节,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完整、更充分、更真实的表达他们的观点、阐述他们的见解、展示他们的收获,从而也使教师的点评更精准、更贴切、更恰当。
值得指出的是,有人常把“情趣化教学”与“愉快教学”“趣味教学”相提并论。[3]其实,“愉快教学”“快乐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愉快起来、快乐起来”,继而在愉快、快乐的环境或氛围中求知向学;“情趣化教学”谋求的是“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可以动之以情、可以融之以趣、也可以晓之以理,其目的并非仅仅是让学习愉快起来、快乐起来、“嗨”起来,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情趣化教学”的最显明特质。须知,有学习就会有负担,减负不是不要负担,但有了健康向上的情感作支柱、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依托,自会“累并快乐着”的。这也是在减负的背景下“情趣化教学”更值得我们去深究、去细琢、去完善的动因。
参考文献:
[1]张帆.学校德育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2.
[2]王晨.语文教学目标建構的基点与策略[J].中学语文,2017(19):26-30.
[3]张灵敏.语文情趣化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7: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塑的‘情趣语文课程实践研究”(D/201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