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颖
道德与法治课程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及心理建设的养成,是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关键一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日渐意识到教学方式革新的重要性,其中,道德叙事法既更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课程质量,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笔者在实践后认为,道德叙事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
一、道德叙事法的内涵
一般认为,道德叙事法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叙述故事,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简言之,就是指在德育教育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借助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或者事例,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词汇,将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更直观展现给学生,从而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成果。
在道德叙事法这一教学方式的辅助下,一个个笼统而又模糊的德育道理在教师叙述后转变为一件件形象鲜活的身边事,这样一来,既强调了知识点的理论性,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了抽象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实践。因而,在道德准则与法治建设的普及过程中,道德叙事法是小学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式,满足了教学的简洁、直观等要求,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课程的推进中,应充分发挥道德叙事法的优势,选取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接受方式,使其能在故事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二、道德叙事法的运用价值
(一)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道德叙事法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更为注重叙述者的叙事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将教育者放在第一位,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本里的知识概念,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无法将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完全吸收。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师生之间无法真正互動交流,使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填鸭式教育,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道德叙事法主张教师充分利用“说”的能力与优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述符合教学主题的德育故事。这样一来就规避了传统教学中课堂氛围沉闷的缺点,将一个个生硬不易于理解的课本概念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身边故事,既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德育道理的直观感受,使其能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中明白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真正实现了将正确德育观渗入青少年心中的教学目标,大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德育观的形成不能只凭借理论知识的灌输来传递,相反,更应该靠周围人的亲身实践来生成。良好的教育过程不单单只是概念的陈列与证明,还应有受教育者的体悟在其中,这样才算是健康的教育发展模式。道德叙事法恰好契合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有效培养青少年道德理论知识建构的教育方法,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道德叙事法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不再作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会更加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抽象的道德理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以消化吸收的知识难题,需要教师将内容加工成有利于学生接纳的小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引导,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达成更好的教学。通常,教师会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赋予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充分体现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发挥道德叙事法的优势。通过教师的耐心传达以及学生自己的认真表达,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热情,并且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从“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发展到“主动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三)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小学德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将此方法融入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中,把晦涩难懂的道德理论用更为简单的德育故事展示给学生,将模糊的课本概念转变成具体易懂的生活场景和画面。在教师所讲述的德育故事中,有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使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更具有记忆点。这些故事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的新闻报道,也可以是学校里发生的真实事件,通常学生能够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形象记忆,将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认真地贯彻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与教师所讲述故事中的相似情况时,能够马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不断地亲身实践中感悟学习课本中的道德教育理论,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道德叙事法的运用策略
(一)叙事方式多元化。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在讲解这门课程时,应重视对于课程内容的多方面展现,这就强调小学教师要勇于破除教学禁锢,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在道德叙事法的帮助之下使叙事方式多元化,为德育教育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在讲述道德与法治的相关主题时,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联的音视频资料,结合着播放的素材能更好地将故事的深刻性拆分转述出来,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与理解。例如教授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1课《我是独特的》时,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仅要发现自己的优点,更重要的是正视自己的缺点,从而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的喜好和多媒体运用二者结合授课,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看图片和视频的环节,例如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几个小羊为例,播放它们的视频画面,让学生找出几只小羊的不同和特点,继而从动画人物引导到学生自身,让他们寻找自己和周围同学在外貌和性格上的不同点,发掘自己身上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引入音频绘本《我喜欢我自己》,告诉孩子:“就像主人公毛毛兔一样,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才能用爱的眼光去接纳别人,喜欢和尊重别人。”
第二,教师可以将“说”的权力递给学生,在讲故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代入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扮成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者选取学生熟悉的故事、人物进行教学。例如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协商决定班级事务》,教师就应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踊跃发言指出“如何介绍提案内容”“怎样利于大家讨论和充分表达”。导入时,给学生放视频《伟大的转折》片段,通过“红军是否渡乌江,他们是经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决策的”这一问题带入学习主题,从而了解协商解决事务的流程,然后通过设置一个班级中真实存在的亟须解决的事务情境,设计一份《协商过程表》。这样简单的小互动既增强了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协商的重要性,而且还学会如何协商解决班级事务,增进友情。叙事方式的多元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叙事的多样能将愉快、轻松的氛围带到课堂,从而达到良好教学的目的。
(二)叙事对象主体化。在道德叙事法的运用实践中,教师不再单纯地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灌输给学生,更要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更好地将教师讲的内容消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递“怎么样做是错的,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这种刻板的教学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利害,不利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开展。因此教师在道德叙事法的实践中,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例如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三个环节:“教师学生是朋友”“结识书本新朋友”“新朋老友见面会”,让学生相互介绍一下自己,增进彼此的了解,并且在交流活动之后请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交友经验,心情是怎样的,也可以动手制作并交换名片。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也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叙事内容生活化。小学道德与法治其实质是一门运用型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更加强调课堂的实践性,真正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德育教育,将道德规范熟练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在实践道德叙事法这一教学方法时,叙事材料的选取既要符合课程的德育主题,也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故事或者新闻案例,使所讲述故事的价值能够发挥到最大。
例如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1课《别伤着自己》,教师在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时可以将学生所处的校园生活融入叙事中来,选取一些学校里发生的小故事或者一些现象,比如“有的小朋友在放学的时候因为过于着急回家,跑着冲出教室,导致别的学生不小心被推倒,两个人一起受了伤”,再比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踩踏事件”的新闻报道。通过校园小故事的讲述,引导学生运用表演、体验、讨论的方法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学生会更直观感受到自己在平时学校里应该如何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综上所述,道德叙事法是一种创新式的德育教育方式,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推进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接受方式进行教学,突出教学中的实践优势,做到道德叙事法与其他教学方式并行,在实践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实践。
课题项目编号:BFJC20044
项目名称:道德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