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志愿思想及其对深圳城市精神建设的意义

2022-05-30 08:24张坤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志愿思想 深圳城市精神 志愿者文化

本文以深圳城市精神建设为出发点,以开掘中国传统志愿思想为抓手,思考如何将传统志愿思想融入志愿者行动之中,探索提升志愿者行为的精神高度及普通民众志愿意识的路径与方法,进而助益于深圳志愿者之城的发展以及深圳城市精神的建设。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志愿精神表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在其《章程》中认为:“志愿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以及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积极态度;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这一表述很鲜明地表达了志愿精神的内涵与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志愿思想,可以对以上表述进行补足与丰富,以下从几方面进行开掘。

一、儒家学说中的志愿思想

孔子一生为施行仁政主张而周游列国,何尝顾及个人私利?到晚年编书讲学时,亦以育人为旨归。从某种程度上讲,孔子的所作所为就是志愿行为,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便是志愿精神。在《论语》中,有很多语句包含了志愿思想。“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告诉人们要推己及人,不仅要努力实现自己,还要助益别人的自我实现。孔子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不正是对追求道义的人生境界的礼赞吗?孔子的志愿思想不仅得到一代代人们的认可与推崇,并且薪火传递,传承至今。

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种坚韧、顽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志愿精神的最佳表达。孔子的孙子孔伋所著《中庸》中的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作为志愿者的行动指南。而孟子“舍生而取义”的说法则进一步在实践层面上体现了儒家为了道义而献身的精神。

儒家学说与时俱进,代代发展。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人类是天地之子,“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西铭》)。因此,“我”以天地二气为体,因天地而成就自己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众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和我同类。因为一切民众都是我的同胞,那便很自然能做到“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而这句“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更给予志愿服务极强的思想支撑。古圣先贤并不把这种博爱看作多大的德行,也不认为对别人有多少恩情,而是看作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认为不需要表彰为高尚。至于众所周知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今日听来,仍然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

到了明代,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引导人们擦除内心的污垢,还归本然纯洁的真性情。他极力主张“知行合一”,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知”与“行”一体两面的本质,努力锤炼认知、极力落实践行。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可以成圣贤,就看你愿不愿意用心去领悟与落实,圣与凡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深切反思、落实践行,能以真心“致良知”,便为“圣”,否则便是“凡”,这种心性层面上的圣凡之分不能以世俗标准来衡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志愿精神不仅体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还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否克己为人。

徐复观曾说,现代化建设很需要职业道德的力量,他引用程颢的话“我们在人伦上有多少未尽分处”,倡导人们应在职业中尽到自己所应担当的责任。这里所引的“尽分”,就是指日常工作中的志愿精神。就今天的志愿服务而言,一个愿意无偿服务他人的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能够不“尽分”吗?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尽分”的人,便也能在工作之余体现一种服务他人的志愿精神。

二、道家学说中的志愿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学说最重要的文献,其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志愿思想,下面我们具体解读。

第一,老子关于奉献的思想。《道德经》有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的胸怀非常博大,他不图谋为自己累积名利,却想着给予他人,而他自己反而会拥有更多,这种拥有不是指物质上的拥有,而是指精神上的实现。圣人无私无我,以物质为累赘,以予人为自得。后人或曲解原意,或过度阐释,将这一思想理解或转用为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这是偏颇而不当的。另有一句话可以与此句相互发明:“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我们认为,这是圣人劝导人们的方便之语,因为人们看重“私”,即自我的获得,所以圣人便由此切入,他劝导人们若想获得,便必须有一颗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心,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如此,你便自然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反之,如果一心想着个人私利,结果往往很难得到,还可能会自我损耗。因此,当今志愿者应该学习老子所说的圣人之心——“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段话是说,圣人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没有自己的私心,不论某人善与不善,信与不信,圣人皆善待之、信任之,这样就会使人人向善、人人诚信。有人可能认为,圣人的这种做法太高超,一般人太难达到。岂不知,如果一个人都能尽量多地为别人着想,他便具有了接近圣贤的潜质。

第二,老子关于志愿行为中起心动念的思想。在志愿者队伍中,本应是人人一条心,但难免有些人为名声、为积分而去参与志愿者活动。老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问题,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说,如果人们都知道了善与美,而刻意去表现善与美,这就是为了做善而做善,为了求美而求美,这样就派生出了不善、不美的行为,可见做善事、创造美好事物的发心如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老子最赞赏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心理状态,主张发自内心地自然为善、自然求美,做了以后,并不以此作为资本向他人炫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提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注重智力与辩才的培养,但这有可能冲击人们厚实朴质的本性;也有一些人以虚伪与欺诈心行仁义,其实内心是个人私利,这便是假仁假义。如果去除巧饰、虚伪与欺诈,民众便会慈爱与诚孝。老子与孔子的理想目标是一致的,但是老子深刻地认识到在进行仁义教化的同时,容易产生一些虚伪的仁义,这种情况必须重视并努力避免。从根本上而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人们失去了纯善的本体——道,圣人才以德教之;人们失去了德行,圣人才以仁教之;人们失去了仁厚之心,圣人才以义教之;人心不古,道义丧失了,圣人为复古道,才以礼来教化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和德是第一义的,仁、义、礼是第二义的。所以,保持一颗纯然真心去体悟与落实自然大道才是最重要的。明道、悟道、践行道,则自然正真,仁、义、礼如果缺失“道”和“德”的基础,往往容易流于道学,“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纯粹的内在精神的追求,应该是善行的最正确的发心与立意,如此便没有任何夹杂,纯粹而自然,为善而无粘滞。

第三,老子关于如何看待善举与荣誉的思想。这也是志愿行为中常常遇见的问题,是考验人性的一个重要话题。有人善举甚大,却从不言说,有人并无太多善举,却处处标举。老子告诉我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真正的大德之人不言说自己的德行,因而成就其大德,下等德行的人,处处说自己有德行,反而显得他无德。老子反复告诫人们要低调,“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又说:“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只有保持内省、低调、谦卑,甘居下位,才能获得内心的洞明。老子希望人们时时清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认识到最根本、最本质、最有意义的存在是精神的自足,而不是虚名,便知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让自己保持淡然的态度,保持心念纯净而善良,自我评价不偏不倚,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释家圣贤及释家学说中的志愿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是三个重要的板块,上文已述儒道二家,关于释家,有许多人认为它是宗教信仰,不宜过多宣说与介绍,但我们是将释家学说作为一种思想流派、一种教育智慧进行叙述的,这样一来,便可以发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志愿思想,并且颇有可借鉴之处。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悟道后被称为佛陀,圆寂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人们往往会神化他的存在。而在一行禅师所著的《佛陀传》中,我们看到的悉达多是一个曾经与我们一样具有七情六欲的人,他觉察自己的生活,并引导人们觉察各自的生活,带领人们一步步解除贪嗔痴慢、怨恨恼怒的缠缚,走向自我的解脱大道。佛陀放弃优越的王宫生活,走上修行之路:先是拜访多位名师潜修,然后苦行,后来悟得大道。这一系列过程都不是消极遁世,也不是为了自己清净,而是发觉世间有生老病死等诸多烦恼苦痛之事,要帮助人们寻找到解除诸苦缠缚的方法与路径,并愿意为这个目标而奔走一生,放弃名声、权力等物质欲望与世俗享乐,这就是典型的志愿精神。东晋名僧法显西行取法,历时十四年;初唐高僧玄奘赴印度学习、取经,历时十七年;盛唐高僧鉴真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弘法,历尽千辛万苦,前五次都失败了,第六次终于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教化民众无数。这几位中国僧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无私无我、虔诚刚毅的精神,也是典型的志愿精神。现代高僧太虚法师爱国爱教、奉献自我的短暂一生也颇富志愿精神。太虚法师生于1890年,卒于1947年,他不仅从事佛理佛义的研习与教育,还努力倡导将佛教思想融入现实生活,领导僧团积极参与不同阶段的革命活动,尤其是抗日战争。他曾与章太炎一起组织觉社,倡导“人间佛教”,在国内外演讲很多次,宣传佛教思想对于人们生活的现实意义与实际价值。

佛学典籍中的志愿思想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普度一切众生的博大胸怀。《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诸佛菩萨以饶益众生作为成就自我的路径,按这个思维模式来理解,当今的志愿服务也可以有更高远的思想定位,帮助别人不是我为别人做什么,而是我通过服务他人,成就了我自身,于是便少一些“ 我益利于他人”的自得感,产生因为别人助我成就无尽感恩的心情。《地藏经》中地藏王菩萨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这也是一种极其纯粹的志愿精神,度脱罪苦众生,使其到达安乐之境,这是地藏王菩萨的使命,如果苦难众生没有度尽,他宁愿放弃自己成佛的机会。《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颠倒女因无明而堕胎,后来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寻求出家,期盼得到佛陀的教化,在聆听了佛陀的教诲后,志诚忏悔罪业、发誓断恶修善,“削骨为笔”“身肉支解”“以血为墨”“供给书人”,书写长寿经四十九卷,因为这一功德,她可生于无色界天、受诸快乐,但颠倒女却不愿生天,她此时想的不是自己,而是曾经与她一样颠倒的苦难众生。所以,她说自己宁愿“生生世世常遇世尊,佛心不退,在在处处常为一切罪苦众生宣扬此法”。在颠倒女心中,帮助罪苦众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是自己行善积德,而是通过帮助罪苦众生而消减自身的罪业、成就自我的道行,这种自我成就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在完全利他的行为中获得的一种精神自足与灵魂自在。由此可见,佛家的这种志愿思想是相当彻底、相当纯粹的利他精神。

二是佛学中的般若智慧可以指导志愿行为更科学、更高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佛学是一种至圣、圆满、究竟的教育,它教导人们一切从自身出发去找原因,這种内省、反思的精神有利于人们接纳自我与外界现实,进而导正人们的言语、规范人们的举止。遇到一切善恶境界,内心如若不动,不随境界而转移,让境界跟随自己那颗自在、通达、清净的心而流转。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志愿行为中,那便少了矛盾、少了烦恼,多了一份理解与宽容,不论是哪种境况,内心都能通过自省与反思,保持通达与自在。佛学思想还告诉人们不执着、不挂碍,随顺众生,随缘自在,引导人们放下物欲、声名等外在因素的缠缚,如此,人们便会在志愿行为中减少一份自我的执着,更加圆融地处理人与事,面对一切服务对象,都能够根据其特点随机应变,从而达到较好的服务状态,取得最佳的服务效果。

四、墨家学派及其志愿思想

墨家一度与儒家并称显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由于思想倾向不同,当时反对乃至斥责墨家者不在少数。孟子斥其兼爱,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荀子斥其尚俭,称其“蔽于用而不知文”。庄子斥其以自苦而相进,恐“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墨子处之泰然,特立独行。各家指责墨子各有其出发点与立场,我们难以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但墨子超越凡俗、无私无我、利公为民的精神境界绝非一般人可以企及。墨子的思想对当今的志愿服务活动及管理有若干可以借鉴之处。

首先,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等核心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志愿思想。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之下,墨子主张人们打破等级界限,互相爱护,互惠互利,反对国与国之间互相攻打;他还反对繁文缛节所造成的铺张浪费,反对过度乐舞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主张排除身份、等级、地位等因素在选拔人才环节中的不良影响,倡导任人唯贤。这些思想具有现代性的气息,体现了公平、正义、利他的精神,即便是反对者如庄子,也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孟子盛赞墨子的奉献精神,称其“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子的思想很好,但难以被广泛认可与采纳,这也正显出了墨家这个群体不同寻常的志愿者精神。正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参加志愿服务的意识与动力,发自内心认同墨家思想,愿意自苦以利他的人必然也占不到很大的比例。在深圳这样一个“志愿者之城”,截至2017年,注册的志愿者有155万,占这个城市常住人口的13.6%。这个数字也大致说明积极向善的人群所占的比例。因此介绍墨子的思想及行为无疑是有益于志愿行为发展及时代进步的事情。

其次,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流派,更是一个具有义工实践性质的组织。这个组织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要求,其最高领导人是巨子,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须拿出自己俸禄的一部分为集体使用,他们皆对自己极度节俭,所思所行皆是利于公众之事。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巨子,墨子对自己的道德及行为要求极高,践行思想及落实行动的能力相当之强,以其手工业者、军事家、逻辑学家、科学家的实际能力,为大众利益而奔忙。凡是加入墨家这个组织的人,都像墨子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他们是一群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和严苛的实干家,为了践行自己的理论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遇到必须奋不顾身的时刻,他们“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五、中国传统志愿思想在深圳城市精神建设过程中的意义

深圳城市精神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代会提炼出不同的城市精神内涵。从“敢闯敢干”,到“拓荒牛精神”,到“开拓、创新、献身”的特区精神,到“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再到“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这一更全面的概括,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与时俱进、日渐丰富。而体现民间声音与市民意愿的深圳十大观念又是另一层面的城市精神体现,包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来了就是深圳人。此类概括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不断进步,人民群众也有热情不断关注与参与,我们无需着墨太多。我们要着力探索的是深圳精神动态建设过程中那些实操层面的事项,即如何让每个深圳居民在行动中更多地体现深圳精神,更多地充满正向元素以及正面的精神力量,如果能做到这些,则深圳城市精神就有更好的发展土壤。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之下,研究、阐发、转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巧妙地与当代文化、目前国情以及深圳地区具体特点融合为一体,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使其焕发生机,有效避免当代文化与当代精神中的不良方面,是助力民众体现并传承深圳精神的一个比较好的路径。

上文我们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志愿思想,如果将这些思想与当代志愿者行动中所体现的文化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融共生,便是一種既有实践精神,又有历史积淀的综合的“志愿者文化”,通常说的“志愿者文化”往往是指在志愿者活动中所体现的那种风貌与精神,而对于指导志愿行为的理论与思想这一层面的“ 志愿者文化”关注与研究得不太够。前文所述的儒、道、释、墨等诸家的志愿思想相当丰富,如果转化到志愿者行为中,必将对后者产生良好的影响。一个城市的志愿者行为是这个城市居民的一面旗帜,对于促进城市精神风貌的良性发展起到较好的作用,对深圳这座已经往更高层级发展的“志愿者之城”而言,更是如此,志愿者文化的丰富与充实,必将促进志愿行为取得实效,进而促进深圳城市精神的建设与发展。

具体而言,应该怎么操作呢?我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实际志愿服务的体验,拟从如下方面提出建议。第一,如果从狭义层面理解志愿者文化,那就要对志愿者们展开文化培训与精神熏习,使其了解志愿者文化的传统底蕴与深厚内涵,还需要对广大民众展开志愿者文化宣传,使其了解志愿者的精神、支持他们的行为。我们完全可以把儒、道、释、墨等诸家丰富的志愿思想整理成志愿者文化手册,向不同服务领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来源的志愿者进行培训,他们会在自己本有的志愿倾向与志愿动力的基础上,吸收符合自己的志愿思想与志愿文化,从而导引自己的志愿行动往更纯粹、更有效、更有精神高度的方向发展。另外,无论是对于实践层面的志愿者文化,还是思想理论层面的志愿者文化,广大民众的了解程度都不够细致和具体,我们需要向他们宣传志愿者文化,展开志愿者文化教育,促使他们了解志愿者及其行为,从而让更多人认识到志愿服务的深远意义。第二,如果从广义层面理解志愿者文化,那便要认识到志愿文化、志愿思想其实就是心想他人、为他人服务的精神,通过服务、帮助他人来成就自己的德行。这种思想应该体现在深圳居民的一言一行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主动去理解他人、服务他人、心想他人,那人世间的亲子关系便会好转,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也会大幅度降低,多种社会关系也会实现良性互动。要想实现这种状况,需要采取多种合适的方式,在社会各行各业,在社区、街道、县区、省市等不同行政层级展开教育工作,让这种理解他人、服务他人、心想他人的志愿思想在人们心中逐渐扎根,人们的心念向善,社会关系的良性生态便也会逐渐建立起来,这就会对社会治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坤,文学博士、博士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