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市场火爆背后的逻辑与悖论

2022-05-30 07:47谢康玉
中国化妆品 2022年10期
关键词:雅诗兰黛香氛彩妆

谢康玉

2022年,“口红效应”不灵之后,市场目光转向“香水效应”。最近,与冷清的彩妆市场相比,香氛市场(包括香水、香精、香薰,本文将以体量最大的香水作为重点讨论)显得异常热闹。在8月和9月里,接连传来巨头布局国内香氛市场的消息。

9月初,欧莱雅中国旗下基金投资了2021年成立的香氛品牌 DOCUMENTS 闻献,这是该投资公司在国内的首笔投资;8月底,上海家化战略投资了香氛品牌节气盒子,这成为其在香氛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再早一些,还有一众看起来与香氛毫不沾边的互联网巨头,跨界进入该领域,比如在年初上线香水品牌“EMOTIF”的字节跳动。

伴随着创业者、巨头,甚至是跨界者的接连就位,香氛市场迎来了19世纪以来最热闹的时刻。《中国化妆品》杂志梳理了近两年的香氛领域融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的投融资数量有约20起,呈现出连年增加的趋势。

从另一个侧面也能看出香氛市场的火热,在工商注册数据中搜索香氛,有约2600家公司,其中近5年成立的就有近600家。玩家们加速涌入的背后,是一个高增长、低渗透、溢价空间够大的市场。

护肤—彩妆—香水

这两年,化妆品领域最惨淡的品类非彩妆莫属。以彩妆为主的品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比如不到两年间从“国货之光”走到“反面典型”的完美日记,已连续三季度业绩下滑;连雅诗兰黛这样的大集团,彩妆业务都已出现了连续两年的下滑,直到今年上半年才稍有好转。

彩妆下滑一方面源于外部,疫情下限制出行加上戴口罩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源于内部,高增长时期过去,行业日渐“内卷”。连年下滑之下,2021年下半年彩妆的增速已降至个位数。

毛利高、门槛高、盘子最大的护肤市场相对好一些,但也不算太好过。欧睿数据显示,2021年护肤市场的增速为11.07%。具体到一家公司的数据来看,2022财年,一直以来占雅诗兰黛业务最大比重的护肤,增长创近五年最低值,只有4%。而2022财年,公司整体业务大盘的增速为9%。

托起增长大盘的是香水业务。2022财年,雅诗兰黛的香水业务的净销售额增长高达30%。无独有偶,另一大美妆集团欧莱雅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速为13.5%,同样靠高达35%增速的香水业务拉动整体业务增长。

雅诗兰黛、欧莱雅,都是香水市场高速增长的一个缩影。据欧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香水市场整体增长达到了24.7%,预计2025年中国香水市场的整体规模将达到300亿元。

高增速之外,还有足够的市场空间。不同于欧洲、美国已高达42%和50%的市场渗透率,在中国,香水的市场渗透率仅为5%。波士顿咨询预测,到202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两年前(2020年),中国香水市场的排位是全球第十。

在高增长、低渗透之外,高溢价空间,也是众玩家选择涌入这一赛道的原因。

还是以雅诗兰黛财报数据,来看不同品类的赚钱能力, FY2021按经营利润率,从高到低排序为护肤(32.0%)>香水(11.2%)>头发护理(-3.3%)>彩妆(-9.1%)。可以看到,香水目前是雅诗兰黛集团第二赚钱的品类。

法国商业电视台曾披露,一瓶千元香水的总成本不到百元,香水出厂成本仅为售价的15%,广告营销费约占售价的25%,剩下60%的利润由分销商、零售商和制造商瓜分。

在国内,做香氛的逻辑与护肤、彩妆类似,大多是从海外几大香精巨头处购得原料后,品牌按需找国内工厂代工。不过在此之前,本土彩妆业已经用血淋淋的教训,验证了低价竞争的残酷。在护肤、彩妆当下提升溢价乏力、竞争日益激烈之下,文化属性高于实用属性的香氛,就成了行业内看好的一个蓝海市场。

在香氛市场,与此前国货以大牌“平替”身份进入护肤、彩妆的路径不同,本土品牌普遍走了一条与大牌正面竞争的道路,上来就开线下店、价格比肩甚至超过大牌,这背后,是众玩家看好香水其强文化属性所产生的高溢价空间。敢于抬高溢价,赌的是中国文化自信+圆满的品牌故事。

最近一个拿到融资、定位高端的品牌 DOCUMENTS 闻献,其投资方凯辉基金创始人及董事长蔡明泼就表示:“香水特有的情绪价值、社交与文化价值表达,使其成为高溢价品类里的明珠。”他表示看重并投资 DOCUMENTS 闻献的理由之一是,是其“在定价上非常勇敢而有力度”。

从低增长向高增长,从低渗透率向高渗透率,从低溢价到高溢价的迁移,是商业世界惯有的规律,也是香氛市场变火的底层逻辑。同时,从护肤到彩妆再到香水,也是国外市场正在走的路径。

近几年,在护肤、彩妆市场逐渐趋缓的背景下,国际美妆、奢侈品集团开始不断加大对香水业务的投入,两个显性方向就是从代理到自营、扩大香水品牌矩阵。

今年就有几个标志性事件,6月,西班牙香水美妆巨头Puig 宣布收购香水品牌Byredo的多数股权,从上面的融资图表中可以看到,这家公司还在去年投了气味图书馆;8月,传出雅诗兰黛集团洽谈收购时尚奢侈品牌 Tom Ford 的消息,口红和香水是 Tom Ford 最受欢迎的两条产品线;当月,还传出开云集团将收回 GUCCI 美妆香水業务经营权的消息。

此前,奢侈品集团的美妆香水业务,多交由科蒂等几大美妆代理公司代为运营。从代运营到自营的背后,是香水业务体量提升,奢侈品集团们开始想绕过“中间商”亲自操刀。

可能没想象中美

而奢侈品集团昔日考虑将这一品类“外包”出去的点,也正是接下来香水市场将面临的天花板问题。

上文中提到的300亿,是中国香水市场预计在2025年才能达到的体量。放到同一纬度来比较,按照市场预测,2022年我国护肤品市场规模将达3280.4亿元,彩妆行业市场规模将达690亿元,香水市场规模仅为124亿元。

可以看到,与护肤、彩妆市场相比,香水与前两者完全不在一个体量,这也是为什么从国外到国内,都走了从护肤到彩妆,最后才到香水市场的路径。

市场规模背后,又对应着刚需与非刚需、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用香虽有很久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化香氛,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久,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从十九世纪末第一款现代香水进入中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厂。也是在1978年,上海友谊商店才迎来第一批香水。

在当时,香水称得上是奢侈品,后来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才逐渐打开市场,但依然算不上是一个在国内非常高频的消费品,百亿市场规模,只有护肤市场的三十分之一。

在法国,香氛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日常,在每一家街边的药妆店里,都能找到香氛相关的产品,且用途十分广泛。而在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只是在特殊场合,或是作为礼物馈赠使用,悦己型消费者自然也存在,但依然属于少数人群。

上一个想要打破地域文化、拓宽使用场景的新消费项目,是鲜花,在花点时间、花加等为代表的企业多年用户教育下,鲜花依然没能走入大部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而不同于鲜花的,香水本身具有很高的耐用性,也使得它的流通速度远不如护肤、彩妆等其他化妆品类目。一瓶50ml 的香水,如果每天一次,每次喷三至四下,大概可以用6-8个月。

渗透率低、消费频次低,解法无非是两点,通过持续的用户教育让少数变成多数,或是通过提高价格来中和低频问题。

对于后者,已经有很多国内品牌在身体力行,去年刚成立的香氛品牌 DOCUMENTS 闻献30ml 的香水就卖了到850元,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很多国际大牌。

而这些本土品牌认为自己撑得起高价的底气来自于:小众、调性、体验、东方故事。

在商业世界,小众本身就存在着某种悖论,匹配小部分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意味着容易在海量商品中成为长尾的那波,长尾又意味着在下游形不成规模,在上游没有溢价能力;但反过来,小众一旦成为大众,又容易被那些追求与众不同的初代消费者所抛弃,典型如从沙龙香一路混迹成“街香”的祖马龙,正在源源不断涌入的小众香中,定位逐渐失焦。

从目前实际的销量来看,一众本土香氛品牌们,仍然是国内香氛市场的一个小数点。笔者查看了天猫的香水销售数据,排名前二十的全部为国际品牌,排名最靠前的本土品牌是野兽派,位列24名,其余全部在30名开外。

而定位“高端艺术生活”的野兽派最近刚刚翻了车,其香薰产品被爆出与“十元店”名创优品出自同一家工厂,价格却相差14倍。野兽派也因此被网友赞誉为“擅长通过视觉包装和营销,将义乌小商品卖到国际大牌价格。”

在新消费的文化自信故事逐渐祛魅之下,本土香水想要打出高端定位,除了靠“东方故事”彰显品牌调性,靠开店在奢侈品旁边“沾沾贵气”等营销举动之外,还是需要在配方甚至在上游原料上有所建树。

目前从上游供应链来说,本土品牌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原料端,目前属于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局面。据艾媒咨询数据,2020年全球香料香精市场四大巨头企业市场份额占比高达74.0%,其中奇华顿、IFF、芬美意和德之馨四家公司市场份额均高于15%。

原料端被垄断,意味着在最上游进行创新,挖掘溢价空间的机会很少。此外。在上游的其他一些链路上,也存在进一步发展成熟的空间,比如有一些香水包材需要從欧美等国家进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配方上做突破,可能就成为国内香氛品牌短期内比较可行的突围之路。

于是,东方气味、小众格调,就成为众本土品牌锚定的突围方向,不过当东方味道、高端体验比比皆是,讲故事手法趋同之下,消费者难免会迷了双眼,同时在此前本土品牌频繁被疑“智商税”之下,这一波“高端味道”,年轻人还吃不吃,仍是个未知数。

猜你喜欢
雅诗兰黛香氛彩妆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彩妆
基础彩妆
雅诗兰黛首个男护品牌入驻天猫
高颜值香氛
Bikini的味道
不玩彩妆的插画家不是好猫迷
雅诗兰黛公司全线降价天猫旗舰店早线下一步
圣诞的‘大好时光’
海蓝之谜入驻天猫 高端品触网兴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