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县南部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2-05-30 06:06何茂雪姚茂权代松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10期
关键词:林下经济对策建议发展现状

何茂雪 姚茂权 代松

摘 要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促进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增加林业附加值,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铜仁市印江县南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1.19%,农民人均林地面积1.73 hm2,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明显、前景可观。介绍了印江县南部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林下经济初具规模、生产主动性逐步提高、科技力量逐步加强),分析主要存在产业选择困难、技术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较落后、发展思维有待转变、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提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产业;加强管理,加大培训指导;示范带动,培育经营主体;创新思维,促进融合发展。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议;印江县南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9.042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集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为一体的新型生产模式,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1-2]。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科学经营林地,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通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3-4],从而使农林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近年来,铜仁市坚持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质量提升等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全域绿化“六绿”三年攻坚行动,全面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强化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围绕“四新”抓“四化”,高质量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全市林下经济加速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北、铜仁市西部,属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斜坡地带的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的地形地貌。印江县南部的峨岭街道、合水镇、缠溪镇、杨柳镇、洋溪镇是典型的山区乡镇,森林覆盖率高达81.19%,农民人均林地面积1.73 hm2,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可观。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把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为金山银山,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1  现状

1.1  林下经济初具规模

各村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识逐渐加强,积极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全县逐步形成了以林草、林菌、林下养殖、林药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林药模式0.55万hm2,以林下种植黄精为主,主要分布在刀坝、杨柳等乡镇;林菌模式0.04万hm2,以种植近野生菌为主,主要分布在缠溪、合水等乡镇;林禽模式养殖量30万羽,以林下养鸡为主,在全县17个乡镇(街道)均有分布;林蜂模式养殖0.55万箱,主要分布在缠溪、杨柳等乡镇;林下采集5.53万hm2,在全县17个乡镇(街道)均有分布。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效应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广大农户真正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中,分享优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如峨岭街道黔溪村马冈鹅养殖基地与贵州省鹅司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目前建有鹅种区、繁育区、中鹅区、商品鹅区等多个分区,形成产业化管理,公司负责提供鹅种及技术,产品主要销售到广东省江门市,属于订单生产,销售渠道有保障。

1.2  生产主動性逐步提高

近年来,农户发展产业的思想有所转变,主动性越来越高,从注重规模化扩张向统筹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变,通过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出多样化的绿色经济产业模式,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下土地和空间,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如杨柳镇中山村有蜂糖李、青脆李、红脆李等品种栽培面积13.3 hm2,农户个人在林下套种黑麦草,用于畜牧养殖,长短产业结合,不仅减少了果林的管护费用,还增加了农户收益。合水镇高寨村丰华生态林下养殖基地,发展林下养鸡6.7 hm2,辐射带动周围十余人就近务工,增加经济收入。

1.3  科技力量逐步加强

结合“三区”人才科技下乡活动,市县联合下派百名科技特派员到村进行一对一联系指导,保证每个村都有1名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现覆盖率100%,切实增强了基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科技特派员已成为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等方面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加强了基层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及技术优势,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同时,通过引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示范基地,合作发展,加强科技支撑。如合水镇冬荪仿生态栽培示范基地是由贵州省林业局进行技术指导;缠溪镇冷水溪村仿生态栽培基地有冬荪、红平菇、白玉菇、平菇等多个品种,与省农科院合作,科技力量得到加强。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选择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5],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部分村庄还未确定发展哪种林下经济,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发展思路还不明确。如峨岭街道同心村种有两百亩青脆李,土壤肥力较好,未套种任何作物,目前经济效益不高,建议套种豆类或花生等矮杆作物,可减少除草等管护成本,增大经济效益。缺乏产业发展带头人,敢于大胆创新发展的能人还不多,未能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农户多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发展单一产业,获取土地流转费与务工费用,收益较少,循环发展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

2.2  技术力量薄弱

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还不够强,虽然每个基地都有技术人员指导生产,但实地指导的次数较少,不能及时发现、解决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诸如林下种养殖过程中如何控制规模、如何调整常规化肥农药用量以保障林木、土壤等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缺少整体规划。从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看,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技术力量较薄弱,服务跟不上,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农户和合作社尚未掌握科学规范种植和管理的技术,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缺乏市场竞争力[6]。如缠溪镇冷水溪村发展的菌类林下仿生态栽培,虽然是与省农科院合作,但是在技术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3  基础设施较落后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林区大多山高、坡陡、边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成本较高,导致林下经济机械化水平低,主要依靠人工劳作,因此发展成本较常规农业高。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优势效益并未充分显现,对乡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条件不便利,无形中增加了运输、人工等生产成本,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产业发展缺少持续性;分散性、碎片化土地仍占主要部分,很难形成种养大户,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难以做大做强,树立品牌效应。如杨柳镇没有一条二级路,仅有两条弯陡窄的县级公路过境,大宗农林产品难以运送出去,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2.4  发展思维有待转变

印江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有许多森林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还不明显。林业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一、二产业,且二产加工能力不高,具有区域知名度的林业产品较少,加工转化率不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领精细加工,局限于固有的模式,对林产品加工、森林景观旅游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思考的较少,将分散的森林统一规划,通过一定方式将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7],对森林康养、生态旅游观光等林业第三产业挖潜不够,知名品牌创建不力,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不充分。

2.5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发展仍然受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匮乏、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问题,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受限。一些农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少产业管理技术和经营能力,资本积累较少,缺乏再投入。部分农村存在“空巢”现象,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人和小孩,劳动力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3  对策建议

3.1  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推进美丽贵州建设。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程,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围绕省政府投资基金积极谋划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基金项目,积极包装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国家储备林项目等金融资本,大力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提前谋划,产业项目化,一定程度上可解决部分资金问题。以政策为依托,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用好用活政策。政府要切实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

3.2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产业

产业选择是第一要素,是决定产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基础性工作,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石。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首先要摸清底数,掌握各自的优势资源所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市场导向,选准选好产业。在产业选择上可以借鉴外地经验做法,先进行小规模试验再大面积推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相邻的乡镇、村可以整合资源,共谋发展,更容易形成产业规模,做大做强。突出地方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掌握本地资源,选择适合本地种植、养殖发展的项目,选择当地农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或者通过培训能完全掌握技术的项目。将长期、中期和短期项目相结合,以中、长期收益的项目作为主打产业,短期项目作为收益补充。

3.3  加强管理,加大培训指导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1)发挥好科技局、农技站、科技特派员等资源,稳定队伍,强化素质,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培训、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解决具体问题。重点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让这支产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群众掌握重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2)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与公司、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开展必要的技术培训、交流学习,组织农民进行多种类型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具备条件的农民群众发展电商走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农业经营之路。培育一批新型農民,发挥好农村技术能人、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科技种植水平,建立健全科研、示范、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能力,走出一条适合偏远山区产业发展的道路。

3.4  示范带动,培育经营主体

着力培育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和培养龙头企业,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走“三变”发展道路,与农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农民增收、群众致富结合起来,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发展产业的最终目的是生产的产品要卖得出,能获得经济效益,帮助农民致富。自主发展产业大多是合作社自己找销路,存在一定的滞销风险,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强化订单生产,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发展产业,推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强、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和产业基地结合紧密的合作社,可以加大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基地、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3.5  创新思维,促进融合发展

林下经济是林农结合的新模式,需要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林业、科技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发展共识,要进一步发挥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专班的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作用,通过科学化布局、规范化搭配、差异化经营,促进农、旅等产业在林下融合发展,丰富林下产业类型,提升林下经济综合产出效益。善于统筹现有资源,可充分利用荒坡地、退耕还林地等资源,解决土地资源不够的问题,在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如杨柳镇茶山村地处洋溪自然保护区,可以对当地的野生猕猴桃、野生板栗、野生油茶等进行管护,通过系列包装、加工、销售,强化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实现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荣祖.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探析[J].新农业,2021(24):10.

[2]  赵浩君.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J].中国林副特产,2021(5):99-100.

[3]  邱中慧,魏世农,王盛鑫.贵州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与当代,2021(5):33-36.

[4]  张吉平.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1,15(26):50-51.

[5]  杨章闻,候天文.贵州省林下经济现状与发展建议[J].绿色科技,2017(7):233-234.

[6]  李素梅.乡村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融合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21(12):126-127.

[7]  王伟.林下经济主要发展模式及相关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17):85-86.

(责任编辑:易  婧)

猜你喜欢
林下经济对策建议发展现状
吉林省林地清收背景下林下经济推广的研究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