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丽 尹全 杨晓凤
摘 要 大蒜是我国重要的调味料蔬菜,也是西南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根据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实际农业生产条件,通过生产调研结合文献资料,从“产地环境选择、品种选择、生产投入品管理要求、播前准备、田间管理、采收及贮藏、生产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总结探析了大蒜绿色种植技术,提出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使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以达到绿色种植要求。
关键词 大蒜;绿色种植技术;西南山地
中图分类号:S633.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9.010
大蒜(Allium sativum L.),别名蒜、胡蒜,为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植物,其球茎(蒜头)性辛味辣,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低聚糖和多糖类,还富含有机硫化物、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等功能成分[1-2],常常作为蔬菜和调味料食用,且可入药,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3-4]。大蒜在我国的栽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5],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种植大蒜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大蒜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四川、陕西等省份[1]。其中独头蒜辛辣味较强,因外形圆整、食用方便、易剥皮加工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经济效益显著,作为西南高山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
我国西南山区北起秦岭南麓,南至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分界线,西至青藏高原,东至巫山和武陵山,包括秦巴山地、渝鄂湘黔丘陵山地、云贵高山与川西高山,分布于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共五个省市区,平均海拔在l 000~2 500 m,年均气温在15 ℃左右[6]。这些地区虽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但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好,具有种植绿色食品蔬菜的良好环境条件;产出的大蒜,个头大,个体匀称,大蒜素含量高,口味香辣独特,品质上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7-8]。但因缺乏规范的生产指导,大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据最新报道,西南地区大蒜生产的单位平均成本居全国首位[9]。种植者对生产中栽培技术、土肥需求、病虫害等缺乏科学指导,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投入品成本增大,同时给产品质量安全也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不当的肥水管理还导致土壤板结退化、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力。此外,隨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部分区域出现盲目扩大种植、选址不当、开垦过度等问题,也易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严重威胁到当地大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要以绿色驱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规范化种植能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遵循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从入地到出地多个环节全面进行综合控制,对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农产品安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产业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查询与生产实际调研,总结西南山区大蒜产地环境选择、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关键点,以期为构建西南山区、丘陵地带大蒜绿色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奠定基础,服务于生产实践,为该地区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 产地环境选择
大蒜耐寒、喜冷凉,适生温度范围较大(-5~26 ℃),宜中等强度光照[10],适宜于山地、丘陵地区种植。大蒜绿色种植基地的选择宜依循大蒜生态习性,在安全无污染的前提下,选择生态因子适宜,且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区。在西南部山区、丘陵地带,生产基地宜选择在海拔500~1 400 m,年均温9~15 ℃,年降水量500 mm以上,年日照时数1 100 h以上的区域。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度高、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区条件更优。栽培环境应符合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准则和《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NY/T 391-2013标准要求,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定期进行种植基地及周边环境大气、土壤及水质检测,以确保种植基地环境符合相关要求。基地尽量选择平整,地势坡度≤20°,排灌基础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块。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良好,以砂壤土或壤土为宜,有机质含量丰富(≥1.5%),pH值6~7。基地选址应远离污染源1 000 m以上,且与非绿色食品生产区域之间设置缓冲带或物理屏障隔离。
2 品种选择
虽然大蒜种性退化快,育种研究基础又相对薄弱滞后,但经过多年栽种培育,已形成不少头大、质优的优良品种[7]。西南山区地势起伏大,尤其高原山地气候冷凉干燥,日照充足,适生大蒜种质资源丰富。根据因势利导原则,结合西南山区地形地势的特点,可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耐寒、生长势强、抗病、抗倒伏、蒜头大、耐贮藏、辣香味浓的品种进行种植,如二水早、红七星、白七星、江孜大蒜等。秋播大蒜宜选择抗寒力强、休眠期短的品种,春播大蒜宜选择冬性弱、休眠期长的品种。
3 生产投入品管理要求
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须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科学有效控制化学投入品使用,以解决农业环境污染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11]。因此,为了规范大蒜绿色种植技术要求,1)基本生产投入品须符合NY/T 393和NY/T 394关于农药和化肥使用准则等行业标准。化肥和农药从合法注册登记的正规销售点等渠道进行采购,并索取购买发票等有效凭证(国家规定的免于肥料登记和无需生产许可证的产品除外)。严禁采购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农药和化肥。2)应选择专用仓库进行存放,由专人负责保管,并严格进行出入库登记。农药、化肥、包装材料等应分区分别存放,避免混杂堆放。仓库应符合防火、卫生、防腐、防潮、避光、通风等安全条件要求,应配有农药配制专用量具、急救药箱,出入口处应贴有警示标志。
4 播前准备
大蒜忌连作,与葱蒜类蔬菜重茬,会导致植株细弱,病害严重,产量降低。研究表明,连作将严重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其酶活性,从而大大降低大蒜产量和质量[12]。因此,大蒜地块前茬作物以玉米、茄果类、豆类蔬菜等非葱蒜类作物为宜,前茬为水稻的田塊,实行水旱轮作更佳[13]。大蒜喜疏松、肥沃土壤,以有机质含量高,S、N等营养元素丰富的弱酸性土壤为适[14-15],因此在播种前要深翻土壤,打碎耙平,施足基肥。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结合整地按每667 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 000~5 000 kg,同时施用尿素25 kg、磷酸二铵30 kg、硫酸钾15 kg。施肥时宜选用含硫肥料,不宜选用含氯的肥料。将土块打碎、平整后,按宽2.00~2.25 m、长30~60 m作畦,南北向最佳。春播蒜应在年前地上冻前施足肥、整好地、做好畦、浇足冻水,以便翌春播种。
为了保证出苗率,应精选具有品种特性、整齐饱满、完好的蒜瓣,按大、中、小分级分别播种,蒜心不宜做种。将蒜种分瓣剥开后,平铺在地面上晾晒2~3 d,然后将蒜种浸于40 ℃温水中浸泡10~12 h,捞出后再晾晒4~6 h,晾去蒜瓣表面水分后即可播种。
5 田间管理
5.1 播种
相较于其他种类大蒜,独头蒜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研究显示,播种前将种瓣在2~5 ℃进行低温处理50~60 d,有助于提高独头蒜的比例[16]。但播种时期对独头蒜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播期越迟,独蒜率越高,3月份以后播种大蒜的独头率可达100%[17-18]。在高山地区,“立冬”节令时经过低温处理的蒜种进行早播,独蒜率高,但个头极小,产量低;稍迟至秋分至寒露之间播种,独蒜率可达50%,且个大质优,综合产值较高[16]。但西南地区处于北纬35°以南,按NY 5228-2004 标准所述,仅适宜秋季播种[19],因此,应根据各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选择在9—10月上旬日均气温为15~20 ℃时进行适时栽种为宜。陈亚霏等研究表明,播种后短时间(10 d)覆盖地膜有助于提高大蒜独蒜率及其品质和产量[20],这在西南高山地区生产已有应用实例,但还未有相关的试验数据报道。
根据品种特性、气候条件、栽培目的和栽培条件确定播种密度[20]。通常以蒜薹和蒜头生产为主的大蒜,用种量100~150 kg/667 m2为宜,株行距8 cm×18 cm,约3.5万株/667 m2。播种分为平畦栽培和高畦、高垄栽培两种方式,平畦栽培:行距16~20 cm,株距8~10 cm;高畦、高垄栽培:行距12~14 cm,株距8~10 cm。在畦内按行距要求开沟3~4 cm深,沟内撒施1.1%苦参碱粉剂,每667 m2用3 kg。在沟内按株距8~12 cm,以蒜背顺行间播种,然后覆土搂平(蒜顶部上盖土1 cm厚),顺畦浇水。
5.2 促苗
出苗前,若土壤湿润则不要浇水,以免土壤板结影响出苗;若土壤失墒不能及时出苗,可少量浇水。出苗后及时查田补苗。露地蒜:当蒜苗长出1片真叶后,开始中耕锄划,以提高地温,增加透气性,有利于蒜苗的生长。地膜覆盖蒜:幼芽未放出叶片前用工具轻轻拍打地膜促使蒜芽出土,也可用扫帚在膜上轻扫助蒜破膜出苗;未破膜的可用筷子或铁丝钩在苗顶破口让苗伸出;地膜上要用土压实,防止起膜,出苗后用土将蒜苗周围用土封死,避免膜内空气流动。适当蹲苗,越冬前要求达到株高15 cm左右,假茎粗0.5 cm,有叶5片以上。
5.3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在生产实际中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之一,极大地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应遵循施足基肥、看苗补肥的原则,参照NY/T 394化肥使用准则科学用肥。大蒜对氮肥需要较多,钾肥次之,磷肥略少。根据大蒜的需肥特点及长势,一般需追肥2次。第一次于鳞茎膨大期(9~10叶),即蒜薹将露苞时浇水追肥,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第二次于采薹50%左右施尿素5~10 kg/667 m2。大蒜种植水分管理则分多次进行。幼苗长出3片叶后,浇1次促苗水,结合浇水追施复合肥20 kg/667 m2。未覆膜田浇促苗水后,及时中耕除草。土壤上冻前,浇1次越冬水,并覆草防冻。翌年蒜苗返青时,撤去盖草,浇返青水。覆膜田结合浇水追施复合肥30 kg/667 m2;未覆膜田追施农家肥2 000 kg/667 m2,并划锄松土。以后每隔8~10 d浇1次水。“退母”后鳞芽(蒜瓣)和花芽(蒜薹)开始分化,需水肥最多,应每隔5~7 d浇水1次;采薹前3~4 d停止浇水。蒜薹采收后,追施尿素3~5 kg/667 m2,应每隔3~5 d浇1次水。蒜头收获前5~7 d停止浇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引起蒜皮腐烂,蒜头松散,不耐贮藏。
研究表明,采用水肥一体化喷灌模式,在基肥、追肥重量比例为3∶2时,可有效实现大蒜种植的节水、减肥和增产目的[21]。使用生物有机肥和菌剂可减少30%化学氮肥施用量,还可显著提高大蒜长势、蒜头产量和大蒜品质[22]。另外,在大蒜播种后1个月开始,每隔12 d叶面喷施 5 mmol·L-1的硅酸钠溶液,连续3次,可以提高大蒜植株长势、鳞茎产量和商品性,提高独头率和大蒜品质[23]。
5.4 杂草防除
研究表明,大蒜与大豆轮作可有效防止杂草,与化学除草方法相比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24],是绿色有机耕作的不错选择。使用化学药剂除草可节省人工成本,王丹等通过筛选试验发现,10%精喹禾灵EC、15%精吡氟禾草灵EC、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12.5%烯禾啶EC、30%辛酰溴苯腈EC、48%灭草松AS等六种除草剂在大蒜苗期使用都很安全,且对田间优势杂草马唐和打碗花株防效较佳[25]。二甲戊灵·乙氧氟草醚EC防草谱广,对大蒜田除草效果好,除草率达98%以上[26]。稻草覆盖结合乙氧氟草醚施用也可有效防止大蒜田间杂草[27-28]。二甲戊灵·丙炔氟草胺是新型高效低毒药剂,大蒜播后出苗前使用效果良好[29]。覆膜栽培大蒜,保持膜面平整、完好,蒜苗周围用土封窝;播种3~5 d后在畦面用除草剂按要求使用,喷洒地表。第一次浇水后用24%乙氧氟草醚按50~60 mL/667 m2兑水喷雾;覆膜前每667 m2用戊·氧·乙草胺乳油(45%)按90~110 mL/667 m2兑水80~100 kg喷雾或33%二甲戊灵140~180 mL/667 m2兑水40~60 kg水均匀喷雾。露地大蒜出苗后,根据土壤墒情及田间杂草生长情况适时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结,杂草滋生。翌年蒜苗返青时,视情况进行除草。
5.5 病虫害综合防治
西南高山、丘陵地区的大蒜通常抗病性强,其生长期内气温较低,病虫害发生率低。主要病虫害为叶枯病、蒜蛆。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使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以达到綠色种植要求。
5.5.1 农业防治
1)精耕细作,培肥地力。大蒜根系为弦线状须根,根系较脆弱,生活力差,根系主要分布在15~20 cm深耕层,蒜头又生在地下,因此,大蒜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严格,宜选择较为肥沃的土壤[30]。当前作物收获后,应抢茬耕翻,结合施肥,可耕翻二犁,使耕层松透,保好墒情,以利播种培肥地力。肥力较瘠薄的土地,应增施有机肥、磷肥等提高土壤肥力。
2)选用良种,科学管理。选用生长势强、蒜株粗壮、蒜头肥大、质优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宜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地块,有效控制田间湿度,合理浇水施肥,避免高温高湿滋生病害。田间布局科学,合理密植,留出合适的生长间隔,增加通风透光性,延缓病害发生时的传染速率。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苗期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合理轮作,避免与葱蒜类连作,宜与非百合科作物如蚕豆、大豆、油菜、小麦等进行轮作倒茬,轮作年限一般不少于3年。发现病残体,及时清除销毁。
5.5.2 物理防治
用糖、醋、酒、水、阿维菌素按3∶3∶1∶10∶0.5重量比例配成糖醋溶液,每150~200 m2放置1盆,随时添加药液保持不干,可有效诱杀种蝇类害虫。在离地高度1.2~1.5 m处每公顷设置1盏频振式灯(220 V,15 W)可诱杀地老虎、潜叶蝇、种蝇、夜蛾、金龟子、蝼蛄成虫。田间适量布置黄板等诱杀装置。
依据蚊蝇、飞蛾等害虫会被特殊光谱所吸引的特点,在栽培田间适量布置蓝板、黄板等粘虫板诱杀蒜蛆成虫、蓟马和蚜虫。根蛆为常见地下害虫,不易被发现,难以防治,采用蓝板诱杀成虫进行预防,效果明显,每667 m2放置30~40块,悬挂于植株上方10~15 cm处。研究表明,采用蓝板诱杀蒜蛆虫,防治效果可达到86.2%[30]。
5.5.3 生物制剂与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对环境无污染,能够自然分解,适合绿色生产种植上大力推广使用。试验结果表明,用天达2116植物生长营养液或坤奇尔复合生物菌肥在大蒜花薹伸长期叶面喷施,可以有效促进大蒜的生长发育,提高大蒜的品质,减少大蒜叶枯病等病害的发生;用0.5% 苦参碱水剂500倍液可有效防治大蒜蓟马、潜叶蝇、蚜虫等虫害;每667 m2 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150~200 g兑水50~75 kg喷雾防治大蒜的灰霉病;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大蒜细菌性软腐病;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40 mL防治蒜蛆、大蒜根结线虫病、根螨等[30]。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可利用澳氏钝绥螨、亚洲钝绥螨、长毛钝绥螨、多齿钝绥螨等防治短须螨属小虫。
5.5.4 化学防治
叶枯病是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蒜薹染病后,轻则黄梢,重则不能抽薹,即使抽薹,染病蒜薹也易从感病部位折断[31],叶枯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大蒜品质和产量。为了防止叶枯病的发生,除了选用高抗品种外,3月下旬—4月上旬,在大蒜叶枯病等真菌性病害发病前或初期,可用57.6%冠菌清可湿性粉剂或86.2%铜大师可湿性粉剂等保护性杀菌剂30 g/667 m2进行防治,或用60%唑醚·代森联按60~100 g/667 m2兑水喷雾,或者采用50 mL 25%使百克乳油、35 g 50%使百功可湿性粉剂、30 mL 30%苯甲·丙环唑等内吸性杀菌剂防治,每667 m2兑水30 kg叶面喷雾,每7~10 d喷1次,连喷3~4次。
大蒜根蛆主要由灰地种蝇(Delia platura)、葱地种蝇(Delia antiqua)和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为害根部造成[32],如果不采取防治措施,大蒜减产可达30%~50%,严重时甚至毁种绝收[33]。在蒜蛆发生初期,使用70%辛硫磷按351~560 mL/667 m2或25%马拉·辛硫磷按750~1 000 mL/667 m2兑水灌根防治。
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施药需在采收前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有效安全间隔期。施药器械在使用前应确保洁净并校准,使用后清洗干净再放置。应针对不同时期的防治对象,选择适合的农药品种,适期用药,交替轮换使用。每种农药连续施用不宜超过3次。多种病虫混发时,宜混合用药。施药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有益生物的杀伤,避免对邻近作物产生药害。药剂混配应按照要求准确配制。剩余药液(粉)集中回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喷洒到休耕地中。
6 采收及贮藏
采收器具应保持清洁、无污染。蒜苗在蒜薹抽薹前采收。蒜薹伸出叶鞘15~30 cm,尖端自行打弯呈“秤钩”形时开始收获蒜薹,宜在中午进行,以提薹为宜,不能损伤植株,以免降低蒜头产量。冷藏蒜薹适当晚采2~3 d。腌渍用的鲜蒜头,可在抽薹后30 d左右收获。商品蒜头则宜根据大蒜的生长自然特性,在下部叶片变黄尚未干枯、上部四片叶初步变黄、假茎松软植株回秧时收获。过早收获将造成减产,且不耐贮藏;过晚蒜头则易松散脱落。挖出蒜头后,晾晒2 h以上,除去根和茎叶后,置阴凉通风处晾干表皮后贮藏或外运。收获的大蒜产品按品种、规格分别贮藏。
贮藏用工具应清洁,贮藏处要有明显标志标识。贮藏库内保持通风干燥,堆放整齐不挤压,并采取适当措施防虫、防鼠、防潮等。不同温度对大蒜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蒜在5~7 ℃低温下的失重率和发芽率比在0 ℃和室温(29~31 ℃)条件相对更高[34]。因此,短期贮藏的大蒜只需放在常温即可,但若要长期贮藏(≥5个月),则应放置于0 ℃左右低温、湿度为65%~70%的环境。
7 生产废弃物的处理
在采收完成后,应及时将地里残膜和滴灌带等废物集中回收,送专门处理公司进一步处理,不能随意就地丢弃,否则不仅会降低土壤质量,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配制农药时应将农药包装物清洗干净,将清洗后的空包装物毁坏,安全存放,防止重复使用,必要时应贴上标签以便回收。肥料包装物应妥善处理、安全存放,不可另作它用。
将秸秆、枯枝落叶等集中收集堆放,粉碎后放置在窖池中进行密闭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再利用,或者直接填埋。
参考文献:
[1] 石瑜,王敬民,李敬华,等.我国大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8(10):167-169.
[2] 郑永军.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大蒜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及药理活性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3] 熊海燕.药食两用珍品-大蒜[J].食品工程,2010(2):40-42.
[4] Rasaratnam K, Nantasenamat C, Phaonakrop N, et al. A novel peptide isolated from garlic shows anticancer effect against leukemic cell lines via interaction with Bcl-2 family proteins[J]. Chemical Biology & Drug Design, 2021, 97(5): 1017-1028.
[5] 刘世琦.蔬菜栽培学简明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石汝杰.农业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潜力分析——基于西南中高原地区[J].农机化研究,2012(4):228-231.
[7] 滕有德,陈学群,徐向上.川西南大蒜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5,11(4):170-173.
[8] 李攀龙,李夏夏,杨帆,等.中国大蒜主产区主要品种鳞茎品质及其与产地土壤养分的关系[J].西北农业学报,2020,29(6):949-957.
[9] 杨宾宾,宗义湘,赵邦宏.中国大蒜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农业展望,2021,17(7):55-60.
[10] 司学样,郭伟.大蒜生长习性与高产栽培[J].农业工程技术,2016,36(8):62.
[11] 彭欣.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19,13(36):121-122.
[12] 李奉国,马龙传,孔勇,等.连作对大蒜土壤养分、微生物结构和酶活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21(1):141-147.
[13] 高映菊.高原特色独头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21(8):116-118.
[14] 黄建勋,陈鹏军.大蒜生长发育周期及对环境条件的需求[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3):137.
[15] 李攀龙,李夏夏,杨帆,等.中国大蒜主产区主要品种鳞茎品质及其与产地土壤养分的关系[J].西北农业学报,2020,29(6):949-957.
[16] 韩曙.云南独头蒜特色栽培技术[N].云南科技报,2010-12-17(005).
[17] 张绍文,孙治强,孙守如,等.独头蒜形成条件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33(3):250-252.
[18] 于新会,孙亚丽,刘世琦,等.播期和品种对独头蒜形成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1):28-31.
[19] NY 5228-2004. 无公害食品 大蒜生产技术规程[S].
[20] 陈亚霏,刘世琦,刘颖颖,等.春季双层膜覆盖对独头蒜形成及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6,48(7):63-68.
[21] 齐振宇,蔡溧聪,胡卫珍,等.水肥一体化模式中化肥减施与不同基追肥比例对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21,33(8):1409-1415.
[22] 华智超,汪甜,贾晟楠,等.基于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菌剂的化学氮肥减施技术在大蒜上的应用[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2(4):178-183.
[23] 赵永强,樊继德,陆信娟,等.叶面施硅对独头蒜生长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20,48(1):61-64.
[24] Muminov Mahmud A, Guo L, Song Y, et al. Comparisons of weed community, soil health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etween wheatmaize and garlic-soybean rotation systems under different weed managements[J]. Peer J, 2018, 6: e4799.
[25] 王丹,刘世琦,刘静,等.适于大蒜田苗期施用的除草剂筛选与评价[J].农药,2018,57(4):309-312.
[26] 赵振海,田文学,高建民,等.二甲戊灵·乙氧氟草醚EC防除覆膜大蒜田杂草研究[J].杂草科学,2004(3):43-45.
[27] Chaudhari D D, Patel V J, Patel B D, et al. Integrated weed management in garlic with and without rice straw mulch[J]. Indian Journal of Weed Science, 2019, 51(3): 270-274.
[28] Sanjay M T, Dhanapal G N, Nagarjun P, et al. Response of mulching and weed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weed control, yield and economics of garlic[J]. Indian Journal of Weed Science, 2019, 51(2): 217-219.
[29] 趙恒科,刘晓伟,侯建宇,等.二甲戊灵·丙炔氟草胺对大蒜田杂草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J].农药,2021,60(11):845-848.
[30] 贾方华,董良欣,林传玲,等.大蒜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南方农业,2020,14(24):27-29.
[31] 李林华.大蒜叶枯病重发原因分析与绿色防控技术[J].上海蔬菜,2016(5):44.
[32] Shi C H, Yang F S, Zhu X, et al.Evaluation of housekeeping genes fo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nalysis of Bradysia odoriphaga (Diptera: Sciarida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6, 17(7): 1034.
[33] 胡静荣,史彩华,李传仁,等.大蒜根蛆综合防治技术与应用[J].中国蔬菜,2020(1):93-96.
[34] Nurmalia, Purwanto Y A, Sulassih, et al. Effect of low temperature and period of storage on the quality of Garlic Seeds (Allium sativum L.)[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 557: 012088.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