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氮沉降特征及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2022-05-30 06:06陈媛媛张成肖欣娟钟文挺王科李根郑成郑罗崇都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10期
关键词:时空特征

陈媛媛 张成 肖欣娟 钟文挺 王科 李根 郑成 郑罗崇都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排放至大气中的氮持续增长,大气氮沉降已成为继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土地利用变化之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第四大因素。通过大气沉降到生态系统的氮可作为营养源供植物生长,过量的氮则会产生消极作用。从大气氮沉降的氮素组成及其沉降通量、氮沉降的时空特征和氮沉降对土壤、植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大气氮沉降的不同氮素形态及沉降通量,对比了氮干沉降、湿沉降的时空特征,阐述了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生态系统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对各地区大气氮沉降情况的监测越来越多,包括农田、城市、森林等,但关于大气氮沉降的影响研究多与水体、森林、草地等相关,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如对土壤微环境、农作物生长及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等。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氮素组成;干沉降;湿沉降;时空特征

中图分类号:X831;S1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9.037

大气沉降是物质进行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途径,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经过一定的途径沉降至地面或水体的过程,可以分为干沉降和湿沉降。干沉降是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物理(重力作用、惯性作用、湍流运动、布朗运动等)、化学(化学反应等)、生物(植物气孔吸收等)作用等向地面沉降的过程;湿沉降是指伴随着降雨或者其他水汽凝结现象向地面沉降的过程[1]。大气氮沉降是指活性氮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沉降至地表的过程[2]。

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大气氮沉降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效氮的积累,进而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微环境及植物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沉降到生态系统中的氮一部分可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而过量的氮沉降则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效应。受化石燃料燃烧、含氮化肥的生产和使用、畜牧业发展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氮化物逐渐在大气中积累并向陆地和水域系统沉降,氮沉降已成为继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土地利用变化之后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第四大因素[3-4]。近年来我国大气氮沉降大量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氮富营养化,导致土壤微环境改变,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本文从大气氮沉降的氮素组成及其沉降通量、氮沉降的时空特征和氮沉降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大气氮沉降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1  大气氮沉降的氮素组成

自然界中的氮可分为活性氮和非活性氮,非活性氮是指广泛存在的分子氮(N2),活性氮分为无机氮和有机氮。其中,无机氮包括氨氮(NH4+、NH3)、硝氮(NO3-、HNO3、NO2-)、氮氧化合物(NO、N2O、NO2、N2O3)等,主要为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有机氮包括氧化态有机氮、还原态有机氮和生物有机氮[2,5]。氮干沉降的主要氮素形态为颗粒物(NH4+、NO3-)和气体(NH3、HNO3、氮氧化合物),大气中高浓度的氮氧化合物与水蒸气结合伴随降雨进行沉降,主要为NO3-、NH4+离子,氮湿沉降的主要氮素形态为NO3-、NO2-、NH4+离子及可溶性的有机氮[5-6]。现有研究表明:干沉降以硝态氮为主,湿沉降以氨氮为主[7];氮湿沉降中氨氮占47.45%,有机氮占36.34%,硝氮占16.21%[8]。

2  大氣氮沉降通量

目前关于大气氮沉降的研究以湿沉降居多,干沉降相对较少。从表1可知,氮湿沉降中NH4+-N普遍高于NO3--N,有机氮的占比较大。经过多年研究,形成了2013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大气氮、磷、酸沉降数据集,包括铵态氮、硝态氮、溶解性总氮、总氮4个指标[9];1996—2015年中国大气无机氮湿沉降时空格局数据集,包括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无机氮3个指标[10];2006—2015年中国无机氮干沉降通量的空间格局数据集,包括颗粒态NH4+、NO3-,气态NH3、HNO3、NO2和总干沉降通量6个指标[11]及2008—2013年川中丘陵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数据集,包括大气氮湿沉降的总氮、可溶性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及大气氮干沉降的硝态氮、铵态氮、颗粒硝态氮、颗粒铵态氮、二氧化氮10个指标[12]。现有研究指出全国氮沉降的平均水平为7.90 kg·(hm2·a)-1[13],西南地区的氮沉降通量为37.8 kg·(hm2·a)-1,仅次于华北地区和东南地区[14],以崇州为代表的成都平原,大气沉降总量达85 kg·(hm2·a)-1[15]。

3  大气氮沉降的时空特征

3.1  时间特征

已有的研究表明,氮干沉降与降尘量、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有关,湿沉降与降雨量、降雨时间间隔、温度等因素有关,故大气氮沉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

3.1.1  干沉降

内蒙古京蒙沙源区氮以干沉降为主,占沉降总量的75.17%,干沉降通量春、秋季明显高于夏、冬季[13]。北京市密云水库土门西沟流域氮干沉降通量夏、冬季高,春、秋季低[26];石匣流域总氮和氨氮干沉降通量冬季最高,溶解性有机氮干沉降通量秋季最高[17]。四川崇州市氮干沉降通量秋季最高,春、冬季次之,夏季最低[15]。河北邯郸市氮干沉降随季节变化趋势为冬、春季开始增长,夏季降低,初秋又开始增长,10月达最大值[19]。华北地区氮干沉降中气态HNO3和NO3-颗粒物冬、秋季较高,春、夏季较低,气态NH3和NH4+颗粒物春、夏季较高,冬、秋季较低[27]。

3.1.2  湿沉降

伴随降雨进行的氮湿沉降中,氮素浓度与降雨量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氮沉降通量与降雨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TN(总氮)和DIN(总无机氮)浓度均与降雨量呈负相关[28],TN、NH4+-N、NO3--N和DON(总有机氮)浓度均与降雨量呈显著的负指数幂相关[18],活性氮浓度冬季>春季>秋季>夏季[29],TN、NH4+-N、NO3--N和DIN浓度春季>冬季>夏季>秋季[23]。TN、DIN湿沉降通量均与降雨量呈正相关[28],NH4+-N、NO3--N湿沉降通量与降水量均为线性正相关关系[30]。氮湿沉降多集中于夏季,邯郸市氮湿沉降通量夏季最高[18-19];西安市长安区氮湿沉降通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1];洱海氮湿沉降通量8月最大,12月最小[31];河北保定氮湿/混合沉降通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32];密云水库石匣流域总氮、氨氮湿沉降通量夏季最大,溶解性有机氮湿沉降通量春季最大[17];广西武鸣区氮湿沉降通量夏季>秋季>春季>冬季[23];密云水库氮湿沉降通量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6];四川崇州市TN、NO3--N和DON湿沉降通量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NH4+-N湿沉降通量秋季最高,春、夏季次之,冬季最低[15];丹江口水库NO3--N和DON湿沉降通量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NH3-N湿沉降通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8]。

3.2  空间特征

大气氮沉降受气温、海拔、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性差异。新疆高寒草原夏季NH3-N浓度较低,这可能与海拔高(3 000 m以上)、气温低等因素有关[33]。随海拔升高,TN湿沉降通量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海拔每升高1 km,年均垂直递减梯度为5.43 kg·(hm2·a)-1[34]。刘勤等研究表明,安庆市氮湿沉降NH4+和NO3-离子浓度在空间上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35]。万柯均研究表明,大气氮沉降通量的空间性差异为干沉降通量集约化农区、城区>林区、普通农区,湿沉降和总沉降通量林区>集约化农区>城区>普通农区[15]。

4  大氣氮沉降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

4.1  对土壤的影响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大气氮沉降影响土壤酸碱度,碳、氮积累及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低磷(1.25 mg·kg-1)条件下,氮沉降使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大[36];40 kg·(hm2·a)-1、80 kg·(hm2·a)-1氮沉降处理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显著提高[37];120 kg·(hm2·a)-1氮沉降处理下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4.16%、8.11%[38];在不同氮沉降水平下,随外源氮的增加,土壤铵态氮呈下降趋势,土壤氮残留率增加[39]。

此外,研究表明大气氮沉降的增加促进土壤呼吸作用[40],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4],但也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多样性,降低土壤固氮菌的总体丰富度[41],导致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42]。

4.2  对植物的影响

4.2.1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大气氮沉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及农作物产量。适量的氮沉降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夏凡育等研究表明:大气NO2湿沉降显著影响桑树叶片光合特性,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叶面喷施20 mmol·L-1 NH4NO3时,叶片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系统Ⅰ的最大氧化还原能力均提高,光合反应中心开放程度增大,活性提高,光能吸收性能指数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增强[5]。吕琳玉等研究显示:当大气氮沉降量低于40 kg·(hm2·a)-1时,氮沉降量的增加促进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43]。

4.2.2  影响植物生长

大气氮沉降影响植物根系生长,王镜如等研究表明:氮沉降促进浙江楠地上部分生长以竞争光资源,从而抑制了根系生长,但建立地上竞争优势后会反馈地下部分,从而促进根系生长[44]。大气氮沉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取决于植物所在生态系统中的氮饱和程度,适量的氮沉降促进植物生长,而氮素充足的生态系统中,氮沉降反而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效果[45]。马翔等研究指出:当氮沉降达到6 g·m-2·a-1时,对茶梅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当氮沉降达到12 g·m-2·a-1时,对耐冬山茶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过高的氮沉降抑制耐冬山茶和茶梅生长[46]。

4.2.3  影响作物产量

汪振研究表明:我国水稻田大气氮沉降导致水稻产量增加了12.4×108 kg,占全国总产量的0.6%,氮沉降提高水稻产量的面积占总水稻面积的15%,平均增产270.4 kg·hm-2,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大气氮沉降对水稻的增产作用显著降低;氮沉降使水稻产量减少的面积不到总水稻面积的1%,平均减产24.8 kg·hm-2 [47]。

5  展望

成都平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充沛,是四川省粮食优势生产区。近年来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气氮沉降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我国对区域大气氮沉降的研究越来越多,农田、城市、湖泊、流域、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等均有涉及,大气氮沉降监测网络已覆盖全国多地,监测内容也由原来的集中于湿沉降转变为干、湿沉降共同监测。关于农田生态系统氮沉降的研究目前多为对氮沉降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大气氮沉降进入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对土壤微环境、作物生长及产量、农产品质量等的影响研究尚且较少。

氮沉降具有范围广、类型复杂、季节性及地域性差异强、干湿沉降差异大等特点,要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采样仪器、监测方法、数据处理方式等均有待提高。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监测方式,以使得监测数据更符合区域实际情况,通过数值模拟对氮沉降情况进行更准确的预测预报,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氮沉降预警信息。

适量的氮沉降可促进植物生长,当氮沉降在合理范围内时,适当地降低氮肥施用量,可使氮素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减少氮沉降对土壤、水体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后续可开展相关研究,摸清大气氮沉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以期使大气氮沉降监测数据得到有效的利用,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姝,冯徽徽,邹滨,等.大气污染沉降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1): 4961-4972.

[2]  吴玉凤,高霄鹏,桂东伟,等.大气氮沉降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0): 3605-3614.

[3]  袁吉有,苏以荣.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碳输入输出过程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3):577-586.

[4] 韩其飞,李莹莹,彭开兵,等.大气氮沉降对中亚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41(21): 8545-8555.

[5] 夏凡育,郑美慧,李晓娜,等.大气NO2湿沉降对桑树叶片光系统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21,12(2):1-6,14.

[6] 张琪,常鸣,王雪梅.我国氮沉降观测方法进展及其在珠三角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7,37(12): 4401-4416.

[7] 周道坤,刘晓伟,卢文洲,等.广州市典型区大气氮磷和重金属干湿沉降特征及来源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西安:2019.

[8] 郭晓明,金超,孟红旗,等.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大气氮湿沉降特征[J].生态学报,2021,41(10):3901-3909.

[9] 朱剑兴,王秋凤,于海丽,等.2013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大气氮、磷、酸沉降数据集[J].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19(1):78-85.

[10] 贾彦龙,王秋凤,朱剑兴,等.1996—2015年中国大气无机氮湿沉降时空格局数据集[J].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19(1):4-13.

[11] 贾彦龙,王秋凤,朱剑兴,等.2006—2015年中国大气无机氮干沉降时空格局数据集[J].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21(2):207-215.

[12] 高美荣,况福虹,朱波.2008-2013年川中丘陵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数据集[J].中国科学数据,2019,4(4):153-160.

[13] 卢俊平,张晓晶,刘廷玺,等.京蒙沙源区水库大气氮沉降变化特征及源解析[J].中国环境科学,2021,41(3):1034-1044.

[14] 何瑞亮,蒋勇军,张远瞩,等.重庆市近郊大气无机氮、硫沉降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生态学报,2019,39(16): 6173-6185.

[15] 万柯均.川西小流域氮沉降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对河流的贡献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9.

[16] 周石磊,孙悦,黄廷林,等.周村水库大气湿沉降氮磷及溶解性有机物特征[J].水资源保护,2020,36(3): 52-59.

[17] 王焕晓,庞树江,王晓燕,等.小流域大气氮干湿沉降特征[J].環境科学,2018,39(12):5365-5374.

[18] 王小剑,张海霞,蔡昂祖,等.邯郸市大气氮干湿沉降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43(12):104-111.

[19] 张海霞,赵亚伟,王小剑.邯郸市大气氮干湿沉降通量及其特征[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41(11):1329-1334.

[20] 丁铖,于兴娜,侯思宇.西安市大气降水污染和沉降特征及其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2020,41(2):647-655.

[21] 李瑞锋.西安市长安区大气湿沉降特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22] 梁亚宇,李丽君,宋志辉,等.太原地区大气氮湿沉降变化特征[J].地球与环境,2019,47(4): 405-411.

[23] 黄金生,周柳强,曾艳,等.华南甘蔗种植区大气氮素湿沉降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19,32(11):2615-2622.

[24] 杨开军,杨万勤,庄丽燕,等.四川盆地西缘都江堰大气氮素湿沉降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24(1): 107-111.

[25] 宋泽峰,张君伍,陆智平,等.大气干湿沉降对河北平原农田面源污染的贡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 93-98.

[26] 陈海涛,王晓燕,黄静宇,等.密云水库周边小流域大气氮磷沉降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22(6):1419-1431.

[27] Wang Z, Zhang X, Liu L, et al. Spatial and seasonal patterns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North China[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20,13(3): 188-194.

[28] 张轲.内蒙古大气氮素混合沉降组成与分布特征[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21.

[29] 张文浩.丹江口库区大气碳氮湿沉降特征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30] 朱恒.厦门湾大气氨污染特征与来源及氮沉降通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9.

[31] 黄明雨,吕兴菊,卫志宏,等.洱海大气氮素湿沉降特征[J].地球与环境,2022(4):448-457.

[32] 尹兴,张丽娟,刘学军,等.河北平原城市近郊农田大气氮沉降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4):698-710.

[33] 张伟.新疆大气氮沉降监测研究进展浅析[J].干旱环境监测,2020,34(1): 25-31.

[34] 李仰征,雷兴庆,薛晓辉,等.纱帽山不同海拔大气氮湿沉降通量差异及递变规律的数学模拟[J].环境科学学报,2020,40(9): 3180-3189.

[35] 刘勤.安庆市大气沉降物监测及污染物源解析[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21.

[36] 潘春霞,汤祎磊,陶晨悦,等.模拟氮沉降对不同土壤磷环境毛竹生长与氮、磷含量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20,49(4): 74-82.

[37] 焦宏哲,李欢,陈惠,等.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和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41(4): 1593-1602.

[38] 陈向峰,刘娟,姜培坤,等.模拟氮沉降对毛竹林土壤生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5): 277-284.

[39] 付晓玲,王继丰,刘赢男,等.氮沉降对湿地小叶章土壤氮素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21,12(20):1-3, 7.

[40] 何立平,田茂平,吴红,等.大气氮沉降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呼吸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39(3): 1132-1138.

[41] 王庆贵,张晓莹.土壤微生物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研究进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9(6):11-18.

[42] 张世虎,张悦,马晓玉,等.大气氮沉降影响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机制的研究[J].生态学报,2022,42(4):1-10.

[43] 吕琳玉,张黎,刘利民,等.大气氮沉降对海北高寒草甸优势种叶片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6,29(11):1617-1625.

[44] 王镜如,陈圣贤,伊力塔,等.模拟氮沉降和混栽对杉木和浙江楠根系生长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49(8):24-30.

[45] 段娜,李清河,多普增,等.植物响应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9,32(4):6-11.

[46] 马翔,李辉,郭霄,等.不同氮沉降对耐冬山茶和茶梅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8(4):262-272.

[47] 汪振.大气氮沉降对中国水稻产量和甲烷排放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20.

(责任编辑:易  婧)

猜你喜欢
时空特征
基于GIS的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与脆弱性评价
中国各省铁路运输效率的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基于数字足迹的自驾车旅游客流时空特征研究
省内流动人口时空特征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
能源活动碳排放核算与减排政策选择
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物候期的时空特征
安徽亳州地区大雾预报模型研究
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我国女子链球项目备战伦敦奥运会重点队员投掷技术的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