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家训及其思想对江南文化世家的影响

2022-05-30 10:48吴蕴慧李苏慧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家训朱熹

吴蕴慧 李苏慧

关键词:朱熹 家训 江南文化世家

家训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优秀思想的结晶,从为人处世、经营家庭等多个方面对后代进行教诲和训诫。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1200),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把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与自己的哲学思想、读书方法相结合,将自己的理学思想融入朱氏宗谱,作为训示家族子弟修身、齐家、处世的“圣经”,形成了字字珠玑的《朱子家训》(原载《紫阳朱氏宗谱》)。

一、朱熹的家学传承及《朱子家训》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关于道德情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方面的阐发,很大程度上受到父亲朱松(1097—1143)的影响。

朱松是北宋末知名的理学家,学孔孟,服膺二程,北宋末登进士,南宋初任尤溪县尉,与著名学者胡宪、刘勉之、刘子羽等相友善。朱松也是在泉州开讲理学的第一人,故有“闽学开宗”的美誉。朱松从小便饱读儒学经典,并受二程学说的影响,不仅能深究儒家的道德学问,同时也致力于经世致用,被誉为“通儒”。朱松是儒家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胸怀济世宏愿,强调义和利之别,认为一个人的志向高低,在于义和利两个方面,所谓“士之所志,其分在于义利之间,两端而已”。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朱松因与同僚上章极力反对秦桧和议,而被贬江西饶州,病逝途中。朱松对朱熹的影响,不只是学术上的启蒙和引导,其不畏权势、直言进谏的品行,对朱熹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取向等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宋元学案》中曾提及“朱熹的学术传自延平先生李侗,但是其立朝气概,刚毅绝俗,则依然乃父之风”。

《朱子家训》是朱熹理学、教育思想在家规家训中的缩影。《朱子家训》遵循儒家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诠释了个人修身以及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角色和责任。朱熹从家族的世代兴旺和国家的长期繁荣着眼,从家国情怀、伦理亲情、品德修养、人际交往等多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范和要求,阐释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族群、个人与国家的辩证关系。在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社会动荡不安、礼教废弛、道德沦丧的背景下,朱熹的这份仅317字、26句的《朱子家训》,立足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力主“存天理、去人欲”,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理念,对维持家族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朱熹家训及思想对江南文化世家的影响

作为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所构建的理学思想体系,在元、明、清三朝时被尊奉为官学、治国之本,朱熹也被尊奉为“朱子”,与孔子并提。《朱子家训》作为朱熹治家理念的体现,严谨有方,将广大精微的义理融进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中,集儒学精华和自身的教育思想于一体,精炼、质朴又兼具哲理,不仅对朱子后裔影响深远,而且对江南文化大家、文人大夫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家训的经典和范本,《朱子家训》一直被江南文化世家引用和借鉴。

(一)以礼持家

《朱子家训》体现了朱熹以礼持家的思想,以“礼”为纲,从“慈、教、孝、友、恭、和、柔”等多维度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人伦关系进行规范,对家庭关系进行构建,从而维护家庭成员间的名分之守、爱敬之实。朱熹一生都致力于礼学研究,在整理古礼的基础上,将古代礼制规定与南宋当时的生活相结合,制订了一套既遵循古礼又与时革新的日常礼仪规范,把抽象的伦理道德转化为社会大众所认可的生活方式,并被大力推广,这就是被奉为家礼之宗、被称为“民间通用礼”的《朱子家礼》(又称《文公家礼》)。

苏州名门望族洞庭东山莫釐王氏,其家族以王鏊(1450—1524)为核心,非常重视礼教,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王鏊还将《朱子家训》中的精髓编入王氏家谱,如:“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莫釐王氏家谱·祠宇》)莫釐王氏借用朱熹以礼持家的思想来维系家庭人伦关系,规范家族子弟品行,并将《朱子家训》悬挂于自家惠和堂的书楼——静观楼,以示族人。王鏊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不忘对子孙恪守礼规、遵循礼教方面的教导与劝诫,秉承“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的治家理念,与朱熹的治家之道可谓是一脉相承。

享有“江南第一家”美誉的蒲江义门郑氏也深受朱熹以礼持家的影响。元代,郑文融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制定了《郑氏规范》,共有58条。后来,郑涛、郑泳二人在宋濂的指导下,又据司马光和朱熹关于礼教的理论,修订郑氏家规,最终形成《郑氏规范》的范本,共计168条。《郑氏规范》中关于祭祀嫁娶等重大事件的礼仪程式,基本都是依照《朱子家礼》而制定的,“四时祭祀,其仪式并遵守《文公家礼》”。郑氏其他的家礼规范也跟《朱子家训》相仿,如“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源于朱子家礼、家训的《郑氏规范》,由于其家族的名气和影响力,也成为后世家训的范本,影响着诸如吴溪吴氏等江南世家。

(二)读书明理

朱熹认为治学先要穷理,而穷理必须先读书。在《朱子家训》中,朱熹明确提到诗书教子的思想,“诗书不可不读”“子孙不可不教”。在书籍的选择上,朱熹倡导读“圣书”以修身、明理,即“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朱子语类》)。在读书方法上,朱熹认为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读书要达到精深的根本,取决于读书的态度和志向,“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集》)。此外,眾所周知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言诗句,也是朱熹关于读书的体悟。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昆山三贤之一的朱用纯(1627—1698),继承朱熹的思想衣钵,以《朱子家训》为基础,撰写了家喻户晓的《治家格言》。朱用纯认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并教导后代读书不能功利,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治家格言·劝言》),读书要返诸自省、指导实践,“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若能兼通六经及性理纲目、大学衍义诸书,固为上等学者”(《治家格言·读书》)。朱用纯本人读书甚广,涉猎颇丰,并把读书与义理相结合,指出“欲明夫理,莫如看书。载籍者,文章之根本。文章者,载籍之英华。凡天下之理,皆有书而得。天下之文,皆由书而发”(《与陈钦念书》),朱用纯关于读书的态度、方法以及读书与义理有机结合的观念,也正是朱熹读书观的体现。

无锡著名的望族锡山秦氏、宋代著名诗人秦观之二十六代孙秦蕙田(1702—1764),在谈读书治经的方法时,曾说:“读经必知其味,味固人所同嗜,而味必先求之独,又在证之同。”他认为治经之道在于“披览以观其大致,随考索以通解其义,加之咨询、辩论,以去分歧,而定指归。考索、问辨必咨于友,相切磋”。明清时期,苏州传世家训中不仅体现出对家族子弟读书重要性的训诫,还保留了很多关于读书方法的谆谆教诲,如“读五经四子书,须要句句体认,反之于身,宛如先圣先贤相对晤语,动静云为须依圣贤做去”(《资敬堂家训》卷上),“阅历人情,从处世上得力;精研义理,在读书上得力。义理明透,才能处世”(《昆山胡氏家訓》)。

(三)知行并进

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关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在朱熹看来,知与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语类》)。朱熹主张知行并进,“切问、近思,是主于致知,忠信、笃行,是主于力行。知与行不可偏废”(《晦庵先生朱文公集》)。朱熹知行并进的思想,与孔子的“生而知之”、孟子和荀子的“行高于知,知名而行”是有区别的。

朱用纯也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认为“体验有二,读书也,躬行也,二者切须并行”(《朱柏庐先生未刻稿》),强调将义理运用到实践中,这与朱熹的知行观是一致的。朱用纯要求弟子在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论学问时,需有亲身实践才更具说服力,所谓“说得百句,不如行得一句”。康熙十五年(1676)状元、苏州吴县人彭定求(1645—1719),对朱用纯的教育理念曾中肯评价:“学必以程朱为宗,知行并进,无捷得,无虚袭,务在身践,于伦常事物间,纤悉必求尽善。”(《朱柏庐先生墓志铭》)

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昆山三贤之一的顾炎武(1613—1682),将《论语》中的“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两个观点有机结合,强调了“学”(学品)与“行”(人品)的统一,强调博学多闻,注重经世济用之实学,倡导“崇实”与“致用”相结合。顾炎武除了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之外,还强调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将“实学”与“实行”并举。

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曾任江宁巡抚的汤斌(1627—1687),同样倡导知行并进,并运用于个人修为和为官之道。汤斌反对士人空谈,认为要想国家富强、人民安泰,最重要的是要实践。汤斌在任江南巡抚期间,反对空谈,强调“学当躬行实践”,且身体力行笃行实践。汤斌还告诫后人曰:“躬行固难,只是行得一寸是一寸,积累将去。”(《汤潜庵集》)汤斌一生致力于推广理学,并把程朱理学运用到治国安民、抚民化俗的实践中去。《清史稿·汤斌传》称赞汤斌曰:“要其躬行实践,施于政事,皆能无负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

朱熹家训及其思想,不仅为朱氏后代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而且对江南文人士大夫的伦理观念、哲学思想、教育理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江南文化世家的家风建设、家训文化中发挥着道德教化、价值引领的作用。

作者: 吴蕴慧,文学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李苏慧,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文秘本专联合班学生,研究方向:吴文化。

猜你喜欢
家训朱熹
从习总书记考察朱熹园说起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家训伴我成长
论朱熹诗歌的冲雅之风
《朱子家训》(六)
《朱子家训》(五)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