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龙
9月17日,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为主题的2022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暨第五届科普嘉年华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拉开序幕。在植物园稀树草坪上,科普大讲坛、科普微课堂、科普纪录片首发、科普秀节目表演、科普图片展等生动有趣的科普盛宴引来公众驻足,掀起了今年科普活动的热潮。
华南佳园,万木竞秀,生机无限。今年7月11日,依托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设立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为花城广州再添一张“绿色名片”。作为一座综合性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历来重视科普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注重知识传播与科普教育。1998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局(现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授予华南植物园为首批“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2001年,华南植物园成为全国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引领着我国植物园的科普教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历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几十年来,华南植物园凭借多样的物种、良好的基础设施、专业的志愿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广东省乃至周边省市公众最喜欢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植物科普,建园使命
作为全国最早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华南植物园一直将科学普及作为植物园的重要使命,认真践行,历练提升。1959年9月底,为献礼建国十周年,华南植物园首次对公众开放,由此开启了华南植物园科学普及工作的历史。当时华南植物园的科普对象主要是高校、中专有关学科的师生和有关单位的初、中级科技人员。
翻阅1960年出版的《华南植物园规划简介》,笔者看见简介中这样写道:“本园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华南热带、亚热带野生植物資源,研究植物的引种寻花、培育新品种和园林学等的理论和技术,为农、林、牧生产和园林化服务。同时进行植物科学知识普及,成为研究学习及参观游览的园地。总体规划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结合科学生产、科学普及为依据,分为展览区和试验区两大部分。”这说明华南植物园从一开始就立足科研,服务科普。
1962年到1969年上半年,除了继续面对上述人员开放之外,华南植物园还增加了大量的中、小学师生作为科普对象。当时广州的中学每学期都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课,劳动地点由各所学校自行选定。凡是来华南植物园从事劳动课的中小学师生,都有机会接受植物学知识普及。因此,当时广州的数十所中学和多所小学都争相与华南植物园联系,安排师生分批前来植物园接受科普教育。
“这是1965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同志在华南植物园与来园劳动学习的小学生亲切交谈。”华南植物园的相关负责同志指着一张黑白相片介绍说,从1963年到1966年上半年,来华南植物园劳动并接受植物知识普及的中小学师生,每年达到了3万人次以上。当时科普的方式主要是由华南植物园的工程技术人员向大家宣传华南植物园的建园意义、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自然界的植物如何多样化和常见观赏植物栽培常识等。
1973年后,华南植物园的业务重新恢复,科普工作又逐步面向社会。这一时期来华南植物园接受知识普及和进行考察实习的多为高、中等学校的生物科教师和业务对口的初、中级科技人员。1980年,华南植物园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于1982年建成科普馆,此后逐渐建立起一支优秀的科普队伍,服务社会、服务公众。
因地成景,组合成章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越来越多久居城市樊笼的人们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寻觅一处空气清新且远离尘嚣的地方放松自己的身心。近年来,城市绿地或公园已经逐渐成为了公众喜爱的休憩场所,而距离公众居所稍远一点的植物园有什么不同呢?
华南植物园的专家指出,城市绿地或公园从19世纪兴起以来,其实质一直只是营造公共绿地,满足日益迫切的公众休闲和环境美化需求。而始于16世纪中叶的植物园的实质是活植物收集、栽培驯化和资源研究应用的场所,19世纪中期以后增加了展示和公众教育功能。因此,植物园具备的科普功能是一般城市绿地或公园所无法比拟的。
一直以来,华南植物园以其优美的园林环境吸引了大量公众,成为向公众开展环境教育、普及植物学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华南植物园在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遵循“师法自然”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确立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建园理念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建设目标。根据植物分类系统和生态习性,建成了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开拓了以凤梨园和兰园为代表的新岭南园林特色,以温室群景区为代表的现代栖息地造园风格。
2008年,华南植物园首次对外开放了植物世界——温室群景区。这座当年投资1亿元建设、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展览温室群号称亚洲最大温室群,分为4个场馆,场馆中雾气弥漫,种满奇树异草。为营造原始丛林的情境,温室还依地势设计了一条螺旋式空中走廊,让公众可以在不同高度俯瞰热带雨林植物群落景观。温室群包含了热带雨林、南北极植物等500多种植物,堪称世界植物奇观。为了保持植物的生长,温室的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至30摄氏度,湿度控制在80%至90%。
华南植物园展示区占地333公顷,除了温室群景区外,还拥有木兰园、姜园、棕榈园、兰园、药园等37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各类植物1.7万多种。同时,园内还因地制宜建设有科普信息中心、蒲岗自然教育径、科学家雕塑径、中小学实践生物园等,组建起了一系列的科普设施,满足科普工作需求。
运心无尽,精益求精
“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到华南国家植物园探险,寻找奇花异草和珍贵树木,里面的布局非常有神秘感,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一组游园家庭的父母欣喜地说到。笔者留意到这位父亲被温室内的“亚马逊气候”热得大汗淋漓,一边擦汗一边啧啧称奇:“这里的许多植物我们都没有见过,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我们家长也补充一下以前缺少的知识。”
吃虫子的猪笼草、可载人的王莲、印度跳舞女郎、黄花老鸭嘴、佛教花地涌金莲、全身有毒的见血封喉树、开花的石头“生石花”、阴阳树……“如果只让青少年走马观花式看看这些植物,他们肯定记不住。为了更好地在我们的科研工作中融入科普事业的发展,我们植物园专门创建了一个科普信息中心。”华南植物园的相关负责同志告诉笔者。
科普信息中心主要立足于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分“时光隧道”“植物与人”“植物生态”“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四个主题内容,用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展示与植物学有关的知识。展厅在结构造型、展览设计上精心营造出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氛围,富有变化,互动性强,比较符合中小学生的需求。例如“时光隧道”主要利用通过影、音、图像等媒体技术构造成时光隧道的形式来表现植物的演化历史,让受众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穿越几十亿年的生物演化进程,深刻了解植物进化及相关知识。
此外,华南植物园先后举办木兰花展、禾雀花展、山茶花展、姜目植物展等专类园主题花展,以及兰花展、牡丹花展、朱顶红展、食虫植物展、勒杜鹃花展等特色专题花卉展,并通过华南植物园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以及中科院之声“花颜鸟语”栏目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当季植物故事、花讯等,让公众在赏花的同时,了解学习有趣的植物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在科技周、公众科学日、全国科普日、中科院科学节等活动期间,华南植物园结合社会热点和公众兴趣点,推出“南岭生态摄影展”“抗疫植物知多少”“全国林草生物多样性展”“木兰科植物科学画展”等特色科普展览;出版《新花镜:琪林瑶华》《植物的生存智慧》《华南植物园科普解说词》等科普专著,积极向公众展示科学之美、环境之美和文化之美。
与时俱进,焕发活力
华南植物园的科普工作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不断探索科学传播的新模式,逐渐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可喜的成绩。
1997年5月,华南植物园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建“广东省植物学科学普及基地”,开创了全国科普基地建设的先河,带动广东省乃至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共建科普基地的经验在1997年的“全国科协会议”上由当时的广东省科协主席介绍后,各省科协纷纷效仿,掀起了各地建设科普基地的热潮。
华南植物园结合园内丰富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充分发挥深厚的科研优势,转化科普资源,开展面向公众服务的科学教育,坚持科普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特色营等多种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生态文明,助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比如华南植物园创立了面向公众的公益科学讲座“琪林科学讲坛”,每期邀请园内外科学家为公众解读身边的植物科学故事,帮助公众了解前沿科学进展,该讲坛荣获了“2021年广州市科普创新奖”。
近年来,随着自然教育在国内逐渐兴起,华南植物园创建了“博物四季”“自然课堂”“押花艺术”“自然观察”“植物科学”“自然笔记”6大系列自然教育体系,自主开发了80多种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自然课程,每年受众达数千人次。
华南植物园优美且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也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成为广州市重要的观鸟、观蝶、观虫胜地。全年可观察到的野生鸟类有130多种,蝴蝶有110多种,是广州市区内少数夏夜观赏萤火虫的绝佳场所,成为公众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场所。
2020年9月,第二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暨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嘉年华在华南植物园隆重举办,为期3天的活动吸引了上万名公众参与。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秘书长陈志強向笔者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自然教育起步早、条件好、团队素质高,除了园内有几十个专类园区外,还有一大批从事自然科普的专业人才,是广东省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典范之一。”
同时,华南植物园着力发掘科学内涵,以科学、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为主题,坚持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普活动。例如近三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绿色有约——环保公益我参与”系列活动,华南植物园给予了大力支持,曾多次选派科普工作者带领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走进植物园认识植物和小昆虫,开展自然导赏,深受公众喜爱。华南植物园原策划总工、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主席蒋厚泉等科普工作者,长期支持和参与国家和广东省生态环境部门策划开展的环境教育、环境科普项目,担任“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的指导专家,在“广东省环境教育种子教师培训”“广东省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科普能力建设与提升专题培训活动”等培训班为学员授课,输出华南植物园的科普经验。
演绎科普魅力,传递自然之声。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内容之一是建设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提升科普教育能力。“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成后,园区的对外开放面积将在现华南植物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休闲游玩的功能也将得到极大提升。”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说:“在科普教育方面,未来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将规划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甚至是国际一流的自然教育和科普基地,不仅面向中小学生和亲子家庭,也将面向中老年游客,生态科普能力覆盖全年龄段。”
“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会长杨中艺说,广东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为新契机,将在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华南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科普与自然教育的高水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