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强文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高气爽,落叶纷纷,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正期待着一场秋游呢?有没有对古人是如何过秋天的感到好奇?其实,古人的秋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有登高、赏菊和吃蟹,动静两相宜,还能品尝美食。赶紧一起来看看古人的“多事之秋”吧!
秋之动趣:登高
许多诗人喜欢在秋天登高,比如王勃、王维、杜甫等。在登高时,他们常常有感而发,即兴赋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在重阳时节对家人的思念。写下这首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而另一位白发老人也是“登高爱好者”,他就是杜甫。
独自登上高处的杜甫,迎着急风,听着猿猴悲哀的啼叫,孤独地看着深秋的景物:水清沙白的河洲、盘旋的鸟儿、纷纷落下的树叶和滚滚而来的江水。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诗人也生出了万千思绪。他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又漂泊他乡,能和自己做伴的,就只有“万里悲秋”。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愁苦,在字里行间流淌。
另一位诗人刘禹锡,也喜欢在秋日登高。不过和王维、杜甫不同,他认为秋天比春天好。“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Ou)人狂。”(《秋词二首》)在他笔下,秋天不但美,而且能让人冷静,不像繁花似锦的春天那样,容易使人轻狂。
秋之静美:赏菊
除了登高,对古代的文人墨客而言,每逢秋天,不得不看的就是菊花了。陶渊明就曾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诗人在草庐的东篱下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一抬头,远处的南山就映人了眼帘。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有着多重象征意义,其中一种是指代高尚、恬然的君子。“采菊东篱下”不仅是写诗人采菊的动作,而且象征着他有像菊花一样清高的品格。
陶渊明从菊花里看到恬淡、闲适,同样喜爱菊花的李商隐却从中看到了壮志未酬。
诗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虽然提及了陶渊明,但李商隐并不是想表达归隐田园的闲趣。在这首诗里,诗人借花言志,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才华的心情。菊花品格高洁,可是也害怕夕阳西下、不能被人看到,所以宁愿浸到金杯里,被送到高堂上为人所用。诗的后半部分虽然句句写的是菊,但实际上在写自己,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进入朝廷一展抱负的志向。
杜牧也爱菊,他说如果能遇到开心的事,他要“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
秋之食鲜:吃蟹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也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贴秋膘”了。说到“贴秋膘”,吃螃蟹是古人的首选。宋代诗人徐似道曾说,“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游庐山得蟹》)。不去庐山是遗憾,不吃螃蟹也一样。而说起吃螃蟹,著名“吃货”苏东坡最有发言权。他曾用自己的诗换来朋友的蟹,美餐了一顿。
苏轼收到朋友丁公默作为赠诗回礼的梭子蟹时是初秋时分,那时蟹黄已占满螃蟹的背壳。虽说深秋是螃蟹最鲜美的时候,但初秋的螃蟹也没有人会拒绝。烧熟的螃蟹,外壳的光泽像红玛瑙一样。橘黄的蟹黄、白如雪的蟹肉,让苏轼“食指”大动。以詩换蟹,苏轼还自称“馋太守”,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流放到偏远之地,但乐观的他,用当地的美食来慰藉自己,给自己带来无限的乐趣,吃螃蟹只是其中之一。就像他在另一首诗里写的那样“书空渐觉新诗健,把蟹行看乐事全”(《和周正孺坠马伤手》)。看书、写诗、吃蟹、喝酒,过着这样的生活,还奢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