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

2022-05-30 01:59程钰卓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程钰卓

摘 要: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职责所在。本文从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入手,提出要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以及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感悟,教师要多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多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多为学生推荐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等,通过为学生营造更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处其中,受到熏陶,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内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优秀传统文化 情境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44

小学生正处在思想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加以正能量上的引导,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发挥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作用,多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德育价值。

一、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资源宝库,其中有许多可以对学生展开德育的教学资源,将其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學内容相结合,一是可以对教材空白点进行填补,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欢欢喜喜庆国庆》时,若只是向学生介绍国庆节的时间、国旗国徽的标识的话,教学内容就会比较空白。如果教师将红色故事分享给学生,向学生渗透爱国教育,就可以让学生对“国庆”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是可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实现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像节约粮食、自强不息、诚信友善,等等,都是传统美德的范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自觉树立起完善自己思想品质的意识,从而实现传统美德的内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1.细分优秀传统文化,选择适合的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有助于对学生渗透德育的教育因素,教师要细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找出其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总的来讲,适用于教材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国家是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下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美德、民族精神,组成了熠熠生辉的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国家所独有的文化结晶,也是对学生所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主张“仁义”“德治”、重视自身修养与道德伦理教育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融汇了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主张“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等多种思想文化,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资源宝库。比如儒家思想讲“仁者爱人”,就可以结合三年级下册教材《我和我的同伴》、六年级下册教材《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内容,对学生强调自我修养。比如法家思想“依法治国”,就可以结合六年级上册教材《我们的守护者》《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内容,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品质。

历经数千年时光沉淀下来的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的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另外,在我国历史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组成,端午节、祭奠先人的清明节、中秋节、一年伊始的春节,等等,也都是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与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的节假日》相结合,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第二,红色革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流血牺牲换来的带有鲜明中华民族血性的文化,在红色革命传统文化中,爱国精神是最为突出的精神内容。因此,红色革命传统文化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教学资源,包括革命先辈在革命斗争中所遗留下来的物质,如革命纪念馆中收藏的纪念品;也包括革命先辈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如热爱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等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可以渗透红色革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下册教材中《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等课时,都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革命先辈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故事的方式,融入红色革命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

第三,本土地方特色文化。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孕育的本土地方特色文化不计其数,它们尤其繁星一般,照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空。本土地方特色文化,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名人文化。

在我国国土上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比如绘画、建筑等,将其引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可以丰富学生对宗教文化的认识。民俗文化,包括带有鲜明民间特色、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美术、音乐等。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教材的《我们生活的地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民俗文化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比如潍坊风筝、澥浦船鼓,等等,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名人文化,比如曲阜的孔子、河北祖冲之、山东王羲之等,这些名人身上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是地方文化宝库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教材的《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名人,分享名人事迹,用名人文化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第四,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像少数民族的语言、节日、建筑、服饰、习俗、饮食、歌曲等,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将其介绍给学生,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教材的《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时,就可以多向学生展示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

2.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悟

在细分优秀传统文化,找到其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契合点之后,教师就要想办法将其以更容易吸引学生、更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感悟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具体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创设诗词情境。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教材在《父母多爱我》的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诗经·小雅·蓼莪》的内容。这是一首儿子悼念双亲的诗,诗中描写了儿子失去双亲的苦痛,也回忆了父母对儿子的爱护,教师将这首诗翻译给学生听,将学生带入到诗中所寄托的情感之中,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语文课程的相互融合,同时也将诗中所蕴含的子女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传达给学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第二,创设故事情境。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学会宽容》的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享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宽容”相关的故事,如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宰相张廷玉的老家要盖房子,同时邻居也要盖房子。他们两家为了能更多地为自家占地,发生了争吵。张廷玉的母亲就将事情告诉了当时在京城当官的张廷玉,于是张廷玉宽慰他的母亲说:“我们就让让邻居吧,吃点亏也不算什么,邻里和睦最要紧。”于是张家在建房时就主动让出了三尺的宽度。邻居听说了张廷玉的话,自觉羞愧,于是也让出了三尺的宽度。由此便有了后来的“六尺巷”。这个故事饱含了宽容的中华品德,当学生听教师讲故事,走进故事情境中去,自然也会对故事中所蕴含的宽容美德有所感悟,于是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第三,创设多媒体情境。比如在学习《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为学生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更是贴合“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歌曲的播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去,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好感情基础。在课上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的视频,比如傈僳族的刀杆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傈僳族会在会场的中央树立20米的长杆,上面绑满长刀,傈僳族的勇士踩着刀背一步步地爬向长杆的顶峰,取下顶峰处的鞭炮燃放。还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在每年的夏秋季交替之际举行,主要是进行摔跤、骑马、射箭的竞技,还有许多带有蒙古族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娱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风貌、风俗,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对学生渗透“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育。

3.组织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教师一方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分享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打破教材的限制,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的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具体可以组织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是非常多样的,如以下几种:

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在大课间或者道德与法治课上课之前的课间,对《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读本进行诵读,或者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比一比哪位同学读得既流畅又富有感情。

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并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比如有的学生就分享了孔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故事:如今我们都提倡“以德报怨”,体现的是人要宽容、和善、不斤斤计较,但是实际上最先谈论“以德报怨”的先圣孔子,并没有说过要“以德报怨”,而是说要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对那些怨恨自己的人,要想为什么他们会怨恨自己,如果真是自己的问题,那就修正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是自己的问题,那也没有必要委曲求全去讨好别人,必要的时候也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教师可以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华好诗词”“国家宝藏”等节目播放给学生,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或文化讲座,丰富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由传统节日的契机,比如中秋节,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赏月;春节,组织学生拿起毛笔写写春联,等等。在特定的节日氛围中组织相关文化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更能带给学生内心的感动。

第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参观,听一听讲解员更专业的介绍,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感受藏品背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可以组织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还有很多,像红歌比赛、汉字拼写大赛,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4.推介优秀读物,延伸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也不能局限在教材上,教师应当和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一样,积极为学生推荐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外读物,将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去。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我和大自然》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推荐讲述二十四节气的绘本图书,包括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绘本故事以故事主人公的视角,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介绍了二十四节日的由来,语言生动,配图优美,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小学生阅读。再如学习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探访古代文明》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说中国绘画史》《人间城郭:中国古代的城市》等书籍,这些书籍专业性强,适合高年级的小学生阅读。再如学习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百年追梦,复兴中华》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闪闪的红星》《红旗谱》《红日》等红色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红色书籍,体会革面前辈的大无畏精神。《红日》的故事就围绕莱芜、孟良崮战役开展,其中有大量的战斗场面,将革命先辈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阅读这些书籍,可以有效激发爱国情怀。

除了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唐诗三百首》《中国传统故事百篇》《中国神话故事》等课外读物,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一来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可以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基于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细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并通过采取创设诗词情境、故事情境、多媒体情境的教学方法,以及多组织文化活动、推荐文化书籍等做法,将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高效地实施,从而实现学生綜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叶青《“故事+”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基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探究》,《科学大众(中学生)》2020年第4期。

[2] 吴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的缺失与回归》,《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11期。

[3] 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8期。

[4] 方文《灌输与启发并重,道德法治与传统文化共融——刍议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方式》,《试题与研究》2020年第24期。

[5] 董新《文化中的规矩与方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基础教育论坛》2018年第17期。

[6] 陈风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7] 吴瑜卿《含英咀华 灌溉德育之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探新》,《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7期。

[8] 王金芳《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乐土——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策略探析》,《亚太教育》2019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