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与思政渗透

2022-05-30 01:43李星健
关键词:思政传统文化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包含自然地理文化和人文地理文化,二者的相互交错影响,构建起人类文化赖以长期生存演变和传承发展的共同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地理知识本身就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而是社会文化基础的坚实基石。高中地理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国高中生的理想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文化整体角度意义上讲,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精知识和思想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是教学工作重点课题之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传统文化 思政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41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地理课程只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通过不断加强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生们还可以了解地理环境演变与未来我们生活环境变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掌握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方法,了解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风土人情。不仅如此,地理还涵盖一些社会文化领域内容,现代地理课的背景在于如何使传统的思想文化内容成为人文教育的内容,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助于充分发扬,更有利于学校培养学生们的人文道德情操和现代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与思政的意义

在系统化地理知识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解压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将地理知识融合传统文化,开展趣味知识教学,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极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传承意识;面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冲击,能够坚持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发扬民族精神,培育良好的家国情怀;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能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三观”。

在高中地理课堂内,教师为保障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主动让思政内容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合,以此促进教学效率的增强。此外,这样也会让教学成果更加丰硕优越。实际上,思政与地理教学融合的方式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背景、符合教学改革契机下提出的不同要求会促进高中生的综合发展。

二、高中地理教学融入传统文化与思政的实践

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去主动参与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师要明确基本教学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中包含的不同智慧。我们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提出的教学相融合的要求,让学生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地理学习的精髓。上述方法是互动课堂构建的有效体现。例如,在“地质灾害”的教学中,将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教学与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小常识或者生动的小实验让学生完成学习。

融合生活的形式也会为思政内容的结合构建基础。首先,教师指引学生搜索、查询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地质灾害的频率。随后,对比如今社会中环境、地质灾害的间隔,基于以上内容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环境保护知识,促使学生明确环境污染问题。借助以上手段使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获取价值观念的提升。

三、以“本”为本,挖掘地理教材内容

如果说,地理学科课堂形式仅仅是作为教师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主要载体,那么,教材内容本身则是教师在校内外进行中国传统地理文化及知识文化内涵渗透教学活动的又一个有效载体和主要教育媒介。教学研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学地理教材中新的教育内容,在比较合适的知识点中可以适当引入相对合适的历史或者传統文化内容,努力与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点、地域文化知识点有机对应、配合和互相呼应,是现在每位教师应该加以关注与学习探讨的重点。

例如,一首古诗词中提到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出了在夏季当北方冷锋团频繁南下过境之时由“先刮风、后降雪”而带来的强烈天气环流变化过程;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同样也反映出在夏季气温呈垂直上升方向分布及变化过程的主要气候特点;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亦是在夏季对流雨天气的极好的写照。传统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宝库中就已经包含很多优秀的中华文化思想内容,不少可以被直接应用到现在的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我们使用课堂的教学方式虽然简单,但它却可以更加有效地让每个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究,还可以更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地理、传统优秀精神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学习吸收和宣扬、传播。

四、寻找地理教学和人文积淀的契合点

在讲解气候的成因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能表现气候的四季古诗,例如春天的诗句: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夏天的诗句:朱淑真的“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秋天的诗句:“不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冬天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展示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词句,而是和每个季节紧密相连的形象的画面和美好的意境。这样地理知识不再是严肃死板的,而是充满了活力的,塑造了课堂文化氛围,一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导入诗词教学之后,再引导学生认识全球气候应该是一个有机的个体,不是割裂开来的,人在这里起着很大的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气候的变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中,我引用了道家“天地万物本是一体”的古典哲学思想,让学生们能够意识到大自然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万物都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来现实我们现在想要的生活,而贻祸子孙;又如,人为地去滥砍滥伐森林,会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直接会导致土地的沙漠化、全球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的气候问题,继而形成危害性更大的沙尘暴天气和雾霾天气。北京前几年的雾霾天气,就是在社会发展中未能处理好人类和环境的关系造成的,最终还是人类自己得到惩罚……这些知识的讲解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加深了学生对气候动态变化的认识,不再只是一味去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

五、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知道现在高中生每天学习的任务非常繁重,而且考试压力很大。而学习高中地理需要的记忆量又多,如果是死记硬背的话,学生不仅特别容易忘记,而且可能没有那么过多宝贵的思考时间再去合理分配。如果学生也能够坚持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来学习高中地理,则不仅可以大幅降低高中学习的压力,还可以极大提升学习兴趣。

我国传统地理学的文化和成就多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传统文化典籍中。例如,具有开创我国古代“究天人之际”的地理研究方向和传统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的《周易》、我国最早涉及区域地理的《尚书·禹贡》、中国第一篇以“地理”命名的著作《汉书·地理志》,还有我国古代最为完整的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以及被国际上誉为“地理学考察奇书”的《徐霞客游记》。《管子》《梦溪笔谈》《吕氏春秋》《论衡》等子部著作和包含着历代诗词文赋的集部著作中,地理学思想和成就也都有体现……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渗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传统文化典籍,开阔他们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目的。

例如,“生态与保护环境与保障国家安全”教学模块中可以多加入其他一些环境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全面和谐发展。其中的几部分知识涉及了一些国家资源开发和重要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的有关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次自然资源图画知识比赛,让学生能充分准确了解、掌握我国环境资源的基本现状。可以让学生来自己亲手画一幅导图,画出解决国家资源问题的方案,激发学生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力,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而要设计出这些导图,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与资源环境保护。学生积极主动、具有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要比教师单纯教学的效果好很多。可以先给低年级学生多放一些关于当前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给学生些灵感,使他们了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途径,明白要更好地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以便后续教学。

六、重视乡土地理文化开发

乡土地理文化是学生身边的知识,具有鲜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教授乡土地理,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去认识家乡、熟悉家乡,并且逐步形成热爱家国的优秀情怀,因而乡土地理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质资源。例如,在课堂上讲解“人口的变化”时,授课教师需要结合当地人口流动特色,系统讲解人口流动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等内容。学生也会因为教学内容贴近自身生活、贴近家乡情况、贴近亲人而认真学习,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四观”教育,并进一步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再如,学生进行“资源、环境政策与国家安全”的学习时,教师可让每位学生都结合他们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情况探讨环境保护整治等措施,加深每个学生心中对保护环境的理解,激发学生在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后继续学习的兴趣。

七、加强教师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

在日常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缺乏向学生们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授课中忽视了课本里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致使学生们无法在日常地理课堂上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相关部门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使授课教师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地理课程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接收者,只有授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向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更加丰富。

八、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以情境创设的方式与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需求相吻合。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优秀的课堂学习环境,是教师总体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为了做到思政与地理教学的相互融合,教师以教学情境为基调让学生深入感知知识,主动完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切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生成。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学生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設。因此,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好的教育目标。此外,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影响了个人成长,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所以学校的教育教学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世界上广泛的信息中能够有良好的基本素养,树立好的价值观念,为未来的生活方向规划正确的方向。

例如,在有关“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将水循环的过程以其他方式呈现。高中生喜爱动画,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结合目前社会中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如某企业为自己的发展、为了能提升经济效益向河中排放污水,导致环境受到破坏,危害了周围群众的健康。借此,教师引出“小我”与“大我”的思政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九、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进行教学

地理课中区域的划分要比较详细,教师要学会利用已有的条件,以当地风俗为特色,深入发掘学生自身所处地区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对家乡的热爱与热爱祖国的意识。如山东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们从小在语文课程中学习《论语》《孟子》中的孔孟之道,学习仁、义、礼、臣的高尚品德,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知识,涵养仁爱、宽容、和谐的人文精神。地理课还会介绍山东孔庙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介绍孔庙的照片和视频记录,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升华精神。在学生浏览泰山壮景时,运用传统文化知识,了解诗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志。地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泰山秀丽的风景和多变的气候等具有教学意义的视频,或者做成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详细的科普知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看到泰山雄伟的身影,感受到雄伟庄严的气势。通过深入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保持对地理知识更加积极探索的欲望,并从中受到精神的影响,提高品德的修养,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之,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了丰富且厚重的中国传统地域文化元素,对我国青少年产生良好的生存处世态度引导。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传统的弘扬,培养高素质学生,引导学生的人文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形成等;进一步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悦、王健、钱伟、曹艳、李淑霞《“课程思政”理念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年第3期。

[2] 喻玲玲《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究》,《成才之路》2020年第4期。

(李星健,福建泉州人,任职于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