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2022-05-30 18:44何璇
关键词:情怀古诗词诗歌

何璇

摘 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新时代的学生学习其精髓和内涵,予以继承和发扬。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浩瀚传统文化海洋中的珍珠,是我国的文化的特色和瑰宝。古诗词语言押韵、朗朗上口,尺寸之间惜字如金又蕴含丰富,情感真挚动人,是作者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的教学和消化吸收以及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尽如人意,这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做到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深入体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修养,做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19

古诗词是感情的表达,是思想的汇集,是生命的寄托和表达。它以其巧妙而独特的意境、优美又押韵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等带给人们无穷的韵味与美感,让人回味。古诗词教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可以助力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消化和吸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融合的意义

1. 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民族自豪感

古诗词中里面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字里行间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内涵与精妙,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古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人带来优美的意境与回味无穷的空间。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被诗歌中的奇妙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变的想象所震撼,反复回味与咀嚼,品味诗歌背后的内涵与力量,久之对诗歌加深了理解,提高了鉴赏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格

古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解读,作者高洁的情操与远大的理想与志向,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精髓对于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诗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多就是诗歌蕴含着作者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还有爱国主义的精神,还有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诗歌中不仅有真、善、美的东西,而且还有对于人生的解读和心路历程的回答,这对于初中生个性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还有精神力量的传承与凝聚,爱国思想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将古诗词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更好地让学生深入到古诗词的精髓,触摸到古诗词的灵魂,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1.教师方面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解时侧重于对学生背诵方面的要求,没有让学生深入的鉴赏和体会古诗词的涵义与魅力,也没有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身处的年代和创作的背景,导致学生学习深度不够,只从古诗词的字面去背诵和了解,有的只是死记硬背,无法深入学习到古诗词的内涵,没有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够灵活,有的教师在讲解时过分依赖教材,死板、生硬的灌输知识,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挖掘,去鉴赏,因此无法深层次学习和体味古诗词的魅力和隐藏在古诗词背后的精神精髓,无法感同身受,产生情感的共鸣。

2.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存在偏颇,认为学习古诗词没有实际的用处,因此他们对古诗词的认识程度不高,学习热情度低。

古诗词作者生活的年代与初中生的年代不同,因此思想上存在很多不同。古诗词中很多忧国忧民等思想无法与现在的初中生产生共鸣。

古诗词的语法、句式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不同,显得有些艰涩、难懂,特别是古诗词不好理解,也不好背诵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三、传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融入与渗透的有效路径

1.情境的导入

教师在将传统文化与古诗词融入的过程中,不要满堂灌,不要机械灌输,要善于为学生找到兴奋点,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就要巧妙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来,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词中提到了嫦娥,提到了明月,这就让我们和中秋佳节有了联系,教师通过让学生描述和回忆关于中秋和明月的种种故事,勾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回忆中秋佳节与家人团聚的种种,让学生进入到一种节日的氛围中去体会作者的心境和词作孤高矿远的情境,再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和当时被外放的境遇,学习起来就显得容易多了。

教师要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古诗词的写作语言是文言,不同于现代汉语,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巧妙的设置语言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语境,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如学习杜甫的《望岳》,这首诗读起来非常有韵律,容易背诵。教师可以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旅游讲起,通过展示游山玩水中的不同风景的绝美照片,给学生视觉一种冲击,让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动心”,感受到了美感,再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诵,在朗诵中感受到诗的韵律美,体味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这样的学习就变得深刻了,也有意思了。

2.化繁杂为简单,提高学生的感知力

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内涵,这些只有深入到文章的精髓才能感受得到,而古诗词因为字词翻译有难度,文言语法、字词运用与现代语法不同,因此给学生带来了理解的难度。很多学生觉得古诗词艰涩、难懂,不好学,只能靠死记硬背,有些学生存在应付心理,没有从心底真正喜欢和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师要在传统文化和学生的认知力之间架起有效理解和深入解读的桥梁,把古诗词的文字转化为学生通读易懂、愿意接受的文字,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感知力,引发情感的共鸣。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从字面意思翻译和理解,词中写了作者出猎时的种种见闻和心态。教师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体味到苏轼用老了什么典故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报国之志和爱国情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用化繁为简,逐步渗透,多用趣味性的语言和一些故事作为支撑,或者与现实的故事和事件有连接,这样学生学习就简单多了,也好理解了。

3.巧妙结合实际生活,加强思想引导

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加强自我认知,而且也能够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传统文化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对当下的社会发展和人生具有教育和启迪意义。所以让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就要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古诗词表达和反映的是现实的生活,是现实生活写照中的点滴故事和情感,是作者的情绪和心境的发挥,体现了作者的人格和志向。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助力学生提高思想修养和思想境界。如学习陆游的《书愤》等诗作,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挖掘诗歌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更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学习作者,胸怀天下,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在自律和他律中,加强思想道德引导,提升学生的个人品格和修养。

古诗词中很多的思想和观点都是充满“正能量”和积极进取的,如儒家孔子、孟子的思想、爱国诗人的思想,这些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对于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4.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以其形象、有趣,生动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作用。多媒体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动感的文字、图片,好看、吸引人视频,以特殊的方式展现出诗词的特点独特的魅力。教师可以灵活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灵动的教学模式,以画面感把学生代入设定的情境中去,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消化、吸收;让一些难懂的诗歌变得简单起来,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诗歌入迷,自己去寻找与诗歌相关的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作者在边塞看到的景色,本来边疆沙漠是单调而乏味的,这两句诗却形象而准确地描绘了大漠的风景,给人一种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瀚无边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就可以用新媒体先播放展现大漠风光之美的视频或图片,配合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画结合”的体验。再如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教师先通过播放关于雪的视频,让学生联想到现实中形态各异的雪景,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何种壮观的场面,接下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畫面通过多媒体在学生眼前和脑海中浮现,给学生一种浮想联翩的契机。再介绍作者生活的年代,分析作者的情怀,体味词中的情感,这样的解读和学习才是深刻的。

5.善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情境与思想

古诗词的精妙在于用简洁的语言把我们代入到精美绝伦、丰富多变的情境中去,引发联想和现象,带来赏心悦目的愉悦感,给我们一种感同身受的代入感。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画面:因为两人可能心情好,一杯接一杯地喝酒,李白还要自嘲地说:“我要喝醉了,你可以自己先离开,你要是还想喝,明天抱着你的琴来,我们继续喝。”看似平淡的喝酒的画面,结合李白嗜酒放荡的个性,就给了作者很多的想象的空间:“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山上独自喝酒?他们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友人是不是豪爽、热情的人?”这样,诗的意境与整体的感觉就出来了。还有王维的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一种清幽典雅的美的熏陶与感受,让读者的跟随作者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追求梦一般美好的意境。

6.引导学生强化情感体验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是表达情感、抒发心胸的工具。很多诗歌采用以景寄情、以事寄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渴望回归的心情;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有的表达了对友人,对爱人,有亲人的思念之情,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的表达了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剖析和解读作者背后的思想感情,能够读懂文章,能够品味出作者的情怀,通过反复的吟咏与练习,提升学生对诗词的鉴赏水平。

7.将传统文化与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教师应该在有趣、好玩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将“书本”与“现实”联系起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热爱与消化、吸收。在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手段,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安排学生进行秋游,参观名胜古迹,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者去参观纪念馆,感受人文气息和历史气息,了解历史故事和人物的事迹。教师也可以举办各种有着传统文化色彩的比赛,如飞花令、诗词朗诵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操,体会作者融入古诗词,提高鉴赏的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报国之志,增强其民族自信心。

8.善于挖掘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载体,很多古诗词都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之志,表达了作者满腔的热情与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加强对古诗词内涵的掌握,感受文中的家国情怀和教育意义,增加古诗词的厚度,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的活动去渗透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活动实践中强化思想的教育,让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背后的内涵进行了解和消化吸收,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的情怀和报国之志。如《春望》这首诗,教师在教课时,可以设计教学的情节,通过多媒体播放或者其他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生活处境,让学生通过字斟句酌的咏哦,体会到“国破山河在”时作者的心境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作者心系国家,把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的爱国情怀。

总之,古诗词中蕴含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但是古诗词距离的年代感以及语法、用词与现代语法的差异等,导致初中生无法很好地消化和吸收,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巧妙运用手中的教学指挥棒,用创新、不拘一格的教学和授课方式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知识巧妙融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

同时,传统文化和古诗词教学的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构建高效的古诗词课堂,让传统文化和古诗词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做好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忠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外交流》2018年第35期。

[2] 卜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情感读本》2018年第32期。

猜你喜欢
情怀古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踏青古诗词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