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2-05-30 18:44王萍华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王萍华

摘 要: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渗透,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强化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理解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爱国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快乐。本文基于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期通过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建立新型育人策略,助力学生传承文明,强化语言水平,并给更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学生 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 游戏化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16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能够与时代接轨,对于教学方法具备敏锐的前瞻性和洞察力;能够给学生收集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极力打造公平且开化的教育环境;能够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通过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灵感来源;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本表达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鉴赏力,充分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发展的契机。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魅力和价值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继承、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以达到综合育人的实际效果。

一、结合学情分析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

五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高学段,正值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们个性化成长的诉求,需要教师结合更多的资源,比如互联网资源、德育的渗透。不同的资源能够带给学生不同方面的提高,而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们在语言的理解与使用方面获得更多启发。除此之外,也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提供更多的灵感来源,为小学生在步入六年级以及中学阶段做好衔接。

而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语文中的重难点内容理解能力不足,比如对于那些宏观的、具有较大规模或格局的(比如家国情怀)的内容,学生会有一种不真实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所以感知能力很差,体会不出太多感悟。还有一些古诗词、文言文等,由于不是现代语言,读起来过于拗口,学生就不愿意去朗读、背诵。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写作文表现困难,不爱用文字进行表达,觉得作文难写……我们不禁产生了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了迷茫和距离?语文教材中有哪些可以为教师所用的,能够对学生进行提升的内容?是不是因为学生对语文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不能很好地感知语文教材之中的价值和魅力?学生是不是因为缺乏对于语文恰当的思维方式等,才呈现出缺乏语文素养的现象?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弘扬传统文化自信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新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助力

1.助力学生积极正向发展

中国想要成为教育大国、教育强国,就必须要尊重我国文明古国的漫长历史和数千年来总结出的育人精髓,也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孝顺父母、團结友爱、遵纪守法等美德不应该在现代被淡化,这些美好的品质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三观”,矫正其不良习惯,让学生摆脱惰性,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形成“少年强则国强”的格局。因此教师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在学生素质教育甚至于终生教育的阶段进行特殊的强调,并应用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应当将传统文化充分渗透,从启蒙到发展、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应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素养得到双向成长。这也充分符合我国“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传统文化体现在我国的语言文字当中,深入学习汉语汉字,能够确保学生规范性使用语言文字,从小养成习惯,打好基础,有助于学生增强语言素养,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够得到一体化的提升。此系统化学习方法能够适应语文和英语两大学科,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能够将传统文学与语文、英语结合起来,形成多学科互联的全面性学习。传统文化注重学识,注重阅历,注重才情,注重积累。一来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体系,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二来能够活化课堂,让教学内容充满新鲜感,增强学生的期待;充分符合我国双减政策的号召,让学生轻松学习,有效缓解压力,还能够变得更加博学多才,在掌握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对于生活、历史、自然科学等也能得到提高,综合能力理所当然的便随之提高,能够有效实现综合育人的效果。

3.提高学生的口才与交际能力

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积累,能够让学生提高文化自信甚至做人的自信,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灵感来源。通过对于汉字、古诗词的学习与朗读背诵,学生会养成良好的书写和表达习惯,在人前落落大方,展现口才,无论是对文字的发音和读写,都能够更加正确通畅,使用文字的正确率和效率都能够得到提高。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够让学生增强沟通的自信,学生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信心和信念感,利用学习语言文字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获得进步的满足感,对于今后步入初中,乃至整个学习、工作生涯都能够起到帮助作用。

三、结合教材分析传统文化的教学运用

分析小学阶段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大量新颖的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也具有不少文化自信相关的文章与图片。若能够配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行教学中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弘扬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1.结合精美课文,品鉴民族经典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比如《中国美食》《传统节日》等,描述了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让孩子们增长见识;还有《草船借箭》《牛郎织女》等,通过趣味性故事性带给学生很多思考与启发;也有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我是小小讲解员”,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文化自信;也有《日月潭》《黄山奇石》《赵州桥》这些课文,带领学生们认识我国的大好河山,无论是天然的景观还是人文搭建的美丽建筑,都能够带给学生新奇的体验。

不仅如此,教材之中还有很多内容体现了革命精神,通过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让学生能够培养出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比如《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等。这些内容能够在学生幼小的心中埋下正直善良的种子,塑造出坚毅勇敢的品格,对于学生更好地面对人生挫折具有榜样性的力量。

2.鉴赏诗词歌赋,感悟国风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图片可以给学生带来非常真情实感的视觉冲击,能够让学生从真正美的表达和呈现当中,体会到浓浓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强。比如故宫、颐和园的优雅之美,传统节日中的剪窗花等独属于中国的国风气息。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及的还有古文。通过古典文学载体进行课堂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华夏人民的智慧结晶,体会到诗词歌赋的浓浓魅力。让学生在学习汉字、古诗词、文言文,以及历代名家的优秀作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比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能够让学生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竹石》《石灰吟》《雪梅》体会到古圣先贤高洁的品格。部编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将传统文化的渗透贯穿到了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在文化领域不断探索,学习到更深、更广、更全面的知识。教师要做的就是重视传统文化的利用,对学生进行更多、更专业、更深入的培养。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1.扩大资源利用范畴

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辅助,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引发思考的素材。比如在学习“长征精神”时,可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带领学生一同观看电影《长征》《战狼》《湄公河》等电影。也可以搜集社会上内容积极的新闻,如好人好事的视频片段,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会在受到熏陶时产生自我思考,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会随着思考不断得到提升;学生会加深自己的语文素养,能够强化对于这些外在事物的理解能力,会更加热爱祖国。比如在播放国庆阅兵仪式,学生会感慨祖国强大,民族自强,少年理当自强。这种外部环境的熏陶,会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沉淀,也会是支撑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学生会对于语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探索欲,更会对我国民族气概产生浓浓的自豪之情。网络资源能够给学生提供庞大的素材库,学生也会在其中挖掘到很多对于自己有用的东西,比如好词好句、作者的生平简介、趣味的历史故事等,持续地进行学习与提升。

2.提高班级凝聚力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良好的外部环境十分关键。和谐的教学环境、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带给学生良好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优质的环境当中可以进行合作互动,交流配合,比如小组团体比赛、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等,共同朗读古诗词,在口语交际中尽情发挥。这些安排会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班级凝聚力,强化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甚至将来融入社会。学生会变得越发自信,不仅包括文化自信,也包括生活自信,能够提高社交能力与情商,变得更加热情开朗,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团体的力量不同于单人的探索,会呈现出更多充满新颖的可能性,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充足的灵感碰撞,学生会形成更强的理解能力和更高的素养。

3.强调课堂体验感

打造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感课堂,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感的有效方法。模拟真实课堂在于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打造出“沉浸式”體验的学习环境。这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的综合实力也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模仿诗人进行诵读,可以增强代入感,无论是表达爱国的雄心壮志,还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都能够让学生具备更为充沛的情感,学习语文时也会变得更有效果。

此外,对于课本当中的人物情节对话进行情景重现,让学生对于教材之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模仿等,这些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现欲和表演欲,让课堂更加活跃,前文所提到的家国情怀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具有更直观的感受。还可以举行“围炉夜话”分享活动,让学生们每期制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计划,在固定周期安排学生们围成一圈,共同分享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古诗词,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每一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能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聆听其他同伴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优秀的素材可以被保留在学生的拓展笔记本上,学生在写小作文时可以利用起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注重分享与展示

在进行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趣味课堂活动,或者课后延时服务活动时,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拍摄课堂情景剧视频,加强班级互动。让孩子们扮演不同角色,比如我国古代的大学者“孔孟”,浪漫诗人与爱国诗人“李杜”,等等。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让学生们登上展示的舞台,通过朗读古诗词;或者演讲的形式,将文学内容融入剧情中进行互动。为了记录下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教师可以将学生们的表演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上,某些学生的精彩表现瞬间、学生的优秀学习成果等,都可以线上发布,充分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00后”学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喜欢展示自己,短视频分享功能恰好能够满足学生的诉求。教师通过短视频将学生的风采展示给大家,会提高学生的表现力,促进学生进行优质教学成果的产出。不仅如此,利用网络平台特有的直播功能在线进行教育探讨,还能够进行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提问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与检测;学生可以利用线上答题,在家中也能参与学习。教师也可以联合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家长们可以在家中为学生提供红充足的课外素材,让学生们在家中也能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校园学习紧密联合。

总之,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语文对于学生“三观”的塑造和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能够让小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通过语文水平强化整体性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利用语文学习成长为更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在进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时,教师需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让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内容能够被学生更好地利用。培养文化自信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坚持并且寻求创新与突破,才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周筱、马进《客家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境遇与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12期。

[2] 王冰、刘树仁《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开展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期。

[3] 吴湘《民俗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与表达》,《教学与管理》2020年第23期。

[4] 吴国珍《从“经典研习”到“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任务群学习层级的嬗递》,《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年第Z1期。

[5] 景青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