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 王冬艳
“把莲蓬揪下来,你知道‘揪字怎么写吗?”“这个太小了,还没长大,先别摘。”“钩住,转一下,鸡头米就被薅下来了。”金秋的阳光映照着孩子们花一样绽放的笑脸,淮安市淮阴小学的行知农场里热火朝天。船上的孩子采摘湖心的莲蓬,岸边的孩子则用自制的工具捞菱角、采鸡头米。
在田园上课是什么体验?来到淮阴小学占地三十多亩的行知农场,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在这里,有湖、有桥、有亭,还有果园、戏台、体能拓展区。在这里,春天剪掉枝条的桃树,到了秋天结的果子比往年更多;鸡蛋放进孵化器里,二十一天后孵出了小鸡;冬天大棚里的蒜苗依然茂盛……这些课本上的知识,学生都可以在农场里一一验证。春种、夏忙、秋收、冬藏,行知农场的课程丰富多样、意趣盎然,让劳动实践助力孩子们成长。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以来,为将学生从培训班、作业堆里解放出来,让教育回归良好生态,淮阴小学依托行知课程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爱好等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大自然课堂的别样魅力吧。
陶行知雕像
荷塘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022年9月29日下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小学在行知农场里举办采莲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师生体会着“泛舟涵清湖,采莲碧波上”的快乐。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學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了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在学业之外找到真正感兴趣、热爱的事情,一年多来,淮阴小学既鼓励学生参加陶艺、淮海戏、木刻版画、花式跳绳等课外活动,又鼓励学生走进学校的行知农场播种、施肥、浇水、锄草……“多年来,我们依托行知农场开发出行知课程,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淮阴小学行知课程中心主任赵增红说。
2013年,淮阴小学在建设新校区时,因为取土在校园里留下一块很大的洼地。最初,学校把这块地方建成了园林。新校园投入使用不久,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园林应该为教育、教学服务,于是组织学科教师代表,商讨如何把园林改造成可以开发课程的基地。身兼语文、科学两科教学任务的赵增红就是教师代表中的一员。“为教育、教学服务,首先要有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最后一致决定以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生活教育作为实践的理论基础。”赵增红说。
2014年,行知农场改造完成,淮阴小学开始开发行知课程。行知农场占地30多亩,入口不远处坐落着陶行知先生的雕像,正中央是近20亩的涵清湖,湖上建有谦益桥、陶然亭、行健亭、知心亭,围绕涵清湖错落分布着桃园、枣园、梨园、桑园、草药园、种植园、体能拓展区、小荷花戏台和淮安原生树种区。第二年,淮阴小学选择一年级、三年级作为试点年级,探索行知农场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这门课中涉及的动植物比较多,比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是以凤仙花生长发育为主线,让学生观察从种子种下去到出苗、开花、结果、丰收这一过程。所以,我们先从科学这一学科开始实践,开发行知课程。”在凤仙花的种植课上,赵增红带着学生到行知农场进行实地播种教学,种好凤仙花后将盆栽放到教室里或走廊上,由班级的行知小组统一管理,方便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观察记录。三年级有一节《剪枝的学问》,剪的是桃枝。为什么把长得好好的枝条剪了就能结出更多的桃子呢?“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们就让学生亲手剪枝,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他们验证剪过枝的桃树是否能结出更多桃子,反过来再理解所学的知识。”赵增红说。
在行知农场里上课,大多是分小组作业,一般一个班级会分成八个小组。以在大棚里种植大蒜为例,每个小组有一小块种植区域,小组成员们负责测量、记录等不同任务。为了探索什么样的条件适合大蒜的成长,有的小组同时在大棚外种植一些大蒜作为参照,有的小组在大棚里同时种植一些水培大蒜,不同小组间还可以共享数据,进行比较。在赵增红的引导下,学生们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学生们会发现,原来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有很多,在不同环境中,它们生长的态势是不一样的。经历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
为了寻找更多的切入点,淮阴小学的教师对教科版3~6年级的科学教材进行梳理后发现,能够开发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油菜花的观察课、小动物的寻访课等都可以直接到农场来上,鲜活生动的田园课堂能引发学生对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兴趣,并逐步把这种兴趣过渡到对生命世界、生命本质的探究。”
赵增红带着学生在大棚里种了40株草莓,草莓长势很好,开花后却迟迟不结果。这是因为大棚里是没有风,草莓开花后没能授粉。赵增红带着学生用棉签给草莓人工授粉,最后40株草莓都结出了果实。“学生们觉得授粉很神奇,自发地就会去探究为什么要进行人工授粉,还有哪些植物结果需要授粉,这些探究形成了他们的学习报告和观察日记。”
赵增红
不同于传统课堂,到了室外,教师的授课方式包括作业的布置都很灵活,学生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农场的围墙上贴着一些跟种植有关的诗句和经典行知课程的案例,“经常有学生跟我说,在农场里上一堂课下来满头大汗,终于知道什么是‘汗滴禾下土了。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学生获得劳动体验的同时,也能获得文学上的浸润。”赵增红说,学生在经历了行知课堂的教学后,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交流和动手能力会增强很多。学生在一节行知课上学会了分工,再次上课时,分工的意识就很明确。“他们了解到做一件复杂的事需要团队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会凸显出来,自觉地给大家分好工。等学生有一天长大了,留在他们思想深处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果。”赵增红说,这是行知教育很美好的一个初衷,希望学生在童年留下不一样的记忆。
为了让学生感受农耕文化,淮阴小学向全体师生征集具有中国传统农耕特色的农具,并在农场里开辟出一处农具展示厅。
农具展示厅里有一架筛花生的木制农具,收上来时已有多处破损,为此,淮阴小学的教师又动手仿制了一架。花生从田里收上来时沾满了泥土,要晾晒后才能去掉,通过脚踩筛车踏板让花生上下颠簸就可以轻松甩掉泥土。每次,农场的花生收获后,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一下,学习通过使用工具达到方便、省力的目的。
淮阴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夏国斌是一名退伍军人,在他看来,农场不仅是行知课堂,也是德育课堂。“我们在设计行知课程之初就把德育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年级‘做一粒读书的种子、二年级‘小禾苗向阳生、三年级‘我与小树共成长、四年级‘我与小树来比高、五年级‘我学小树立志向、六年级‘我与小树做栋梁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成长仪式的启动篇是‘认领一棵树,放在植树节当天,成长仪式的正式活动是在六一儿童节的舞台上呈现,其中还有‘给妈妈写一封信‘护蛋行动等多个活动。”
農场导视图
“趣采莲”劳动实践活动
淮阴小学教师何金晶出生时,家人给她种了两棵樱桃树。后来,家里的老房子拆迁,有人想购买这两棵树,何金晶却觉得把树捐给学校的行知农场更有意义。四年前,在淮阴小学2000余名师生的见证下,两棵樱桃树被移至行知农场。何金晶为两棵樱桃树取名为“小欢”“小乐”,希望全校师生能在欢乐的氛围中度过每一天。“每年樱桃成熟时,我们就会组织一次‘因你而红的活动,让学生在品尝樱桃的同时,也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夏国斌说。
开学第一课
孔晨曦
2020年,新疆棉花事件发生后,淮阴小学语文教师庄双子以新闻热点事件为契机,给四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特殊的棉花课。“我先是把新疆棉花事件的前因后果讲给学生听,后来决定带着学生一起种植棉花。”庄双子向学校申请采购了一批棉花种子,请教了园艺师傅后,带着学生挖土、播种、浇水……过了一段时间,棉花发芽了,学生们盼着它长大、开花、结桃。等棉桃裂开,露出白棉来,学生们兴奋极了,特别有成就感,也为中国棉花感到骄傲。
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行知课,同组的教师来听,不同学科的教师也来听。“她有一个点抓得很好,对来听课的教师有一定的触动和启发。”小学有11门学科,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在行知农场里找到一个创作天地,陆续开发出一些课程。“我们把各个学科的教材梳理了一下,找出能够在农场里上课的内容,形成了我们的校本教材。我们也从单学科作战转到跨学科合作。”赵增红说。
六年前,淮阴小学开始在课堂上带学生养蚕,后通过融学课堂,进行跨学科整合,全校师生都参与了养蚕活动。蚕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像小蚂蚁一样,只有2毫米长,但它每天都在生长变化,3毫米、1厘米……一直长到7厘米。科学课上,师生亲历长达五十多天的养蚕过程,了解蚕宝宝的生命周期;语文课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写养蚕日记,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变化;数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测量、计算蚕茧结丝的长度;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了解到我国蚕桑文化的历史;美术课上,学生以“蚕宝宝的一生”为题绘制蚕的生长图谱。
如今,淮阴小学的行知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教材里梳理出来,配合教材开展,普及性的课程所有学生都可以体验。第二类是拓展类课程,在课程基础上衍生出的品德教育、公益活动等。“比如,涵清湖里的菱角成熟了,学生采摘、品尝后,就把多余的拿到附近的菜市场义卖,并把卖得的钱捐给福利院。从采摘到义卖,让采菱课变得既有趣又有意义了。”赵增红说,第三类则属于研究型课程,学生想要学习得更加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就需要加入学校社团来实践。
多年来,赵增红依托行知农场,组建了蚕桑社团、中草药社团、航模社团等。社团先后有两名学生被评为“全国科学小院士”。赵增红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教师”“江苏省少年科学院优秀辅导员”等。她参与学校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建有文化的课程基地》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案例评比一等奖。
今年10岁的孔晨曦是中草药社团的一员,加入社团一年多来,不仅学会辨认很多中草药,了解了清代淮阴中医瘟病学家吴鞠通的故事,还学会了制作香囊、艾灸等。行知农场的中草药区成了她常去的地方,当她得知农场准备种植艾草时,主动申请加入种植队伍,时时观察、记录艾草的生长变化。在端午节阳气最旺的那天,孔晨曦和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采集艾草,给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插上艾草,寓意驱赶疾病,健康平安。
孔晨曦想到奶奶经常感觉腰背冷痛,不时要捶捶,而艾草可以通经活络,或许能缓解奶奶的病痛。于是,她拣枝、晒干、搓绒,提炼出艾绒后再加入海盐放进布包。这样,奶奶每次腰疼时就可以热敷。秋季开学后,孔晨曦把紫苏叶、藿香、佩兰、防风搭配到一起,制作成秋季香囊,“时时佩戴,不仅可以驱蚊,还能让病毒远离我们。”
庄双子负责学校的孵化社团。每次孵化,她都带着社团成员记录下把蛋放进孵化器的日期,蛋一天天发生的变化过程,鸡、鸭、鹅蛋出壳的顺序……“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比如孵化期间的天气状况、湿度等。孵化期间,社团学生每天都跟我报告蛋的情况,大家躲进棉被里用灯照蛋,一看,有血丝了,一听,有心跳声了,大家都特别激动。学生们最后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鸡蛋通常需要孵化二十一天,鹅蛋壳比较厚,需要三十天左右。”
由于学生不具有孵化经验,孵化失败的次数要比成功的多,有一次一整箱蛋都没有孵出来。在庄双子看来,失败也是一种教育。“我们以此为契机拓展出一堂生命教育课,告诉学生孕育一个新生命要经历重重磨难,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孩子幼小的心灵很脆弱,但这样的生命教育是必要的。”
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9月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淮阴小学在劳动课程标准颁布之前就把劳动教育纳入课时:三年级到五年级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农场劳动实践。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行知农场,学校课程中心根据季节和农场的资源情况,每月更新“行知劳动实践课程超市”,提供劳动任务清单。“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后,我们有了依据,方向也更加明确了,劳动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里,我们还鼓励孩子帮父母做家務,去养老院打扫卫生,做一些志愿活动等。”赵增红说。
2022年9月,“行知劳动实践课程超市”提供了《我的动物朋友》《我的中草药朋友》《稳操胜“蒜”》《琵琶物语之叶子篇》《秋叶之美》《神奇的芝麻》《神奇的山楂》《神奇的油菜》等八个课程。《我的动物朋友》建议上课地点在涵清湖畔,老师讲述兔、鹅、鸭等动物的文化象征意义,学生说说相关的故事、古诗、成语、谚语等,然后,大家一起喂养动物或者打扫圈舍。《神奇的山楂》上课地点在中医药草园,老师带领学生认识山楂的食用、药用和经济价值,学生寻找农场中的山楂树分布,分组采摘山楂,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出山楂制品。“我们的作业纸有一个大概的范式,鼓励各科教师带着学生们来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留下一些痕迹。如果教师觉得学校提供的课程不适合,也可以进行创新。”
中秋活动
“做一粒读书的种子”活动
去年,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秋季开学开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5+2”这一新模式,学校每周五天放学后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两小时。“下午四点到六点,是学校延时服务时间。学生可以花一个小时在农场度过,比如四十分钟劳动,二十分钟坐在一起聊一聊有哪些收获,做一些有创意的作业。”赵增红说,如今秋天到了,落叶满地,常常有学生带着工具清扫落叶。“他们还可以采集一些落叶,做标本、粘贴画,或者只是在落叶上走一走、打个滚,听叶子沙沙作响的声音。希望学生能在延时服务的这段时间,结合农场资源,多一些体验。”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