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之道材料作文导写

2022-05-30 10:48吴萧萧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作文题材料

吴萧萧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说的虽是“为学”之道,却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前行路上,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读了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质疑?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考生首先要理解引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在读懂材料后,考生通过分析材料、解读任务来抓住主旨,然后选择角度,下笔作文。

(一)分析材料

作文材料引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一文,内容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这是该作文题的思维发端,材料提供的写作情境具有思辨性:一个人积极而为,难事也会变易;若拒绝去“为”,易事也会变难。“说的虽是‘为学之道,却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这个引导语要求考生思考的问题是:个人、政党、国家在前行道路上都会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考生审题立意当以此为根本。

当然,“为”并不具备打破客观规律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的“为”都能让一切难事变得简单。但是,“为”可以引导我们积极向上,不断突破,获得精神上的成长,让化“难”为“易”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任务解读

1.思辨的任务

作文题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写作者对材料发表看法:在前行路上遇到“难”或“易”的问题,你是选择“为”还是“不为”,是支持还是质疑?这一任务要求学生思考“难”“易”“为”“不为”之间的关系。所谓“难易相成”,是指困难和容易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求学还是做事,难与易都可以相互转化,核心在于是否“为之”。如果一个人“为之”,努力地去行动,困难就可能被克服,难的事就很可能变得简单;如果不“为”,那么事情就不可能化“难”为“易”。由此可见,“为”是有价值的。

2.联系现实的任务

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表达自己对“为学”之道的看法。写作时,考生要结合个人学习生活的经历,结合集体、政党、国家的“为”或“不为”来分析阐述,辩证地分析论题,切不可泛泛而谈。

3.发散性思维任务

“为学”之道能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与思考。材料中的引语本是探讨“为学”之道,但作文题的重点却不局限于此。它引导学生跳出学习这个领域,去思考“为”对于做人做事的作用,思考“为”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价值。这启示考生写作时要打开思路,拓宽论证层面,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

4.价值判断的任务

作文题意在考查价值观,引导考生认识“为”的积极作用。材料重点强调了“为”的重要性和价值,个人、政党、国家必须积极有为、主动作为,才能有所发展提升,因此考生不能否定积极有为的作用,要传递正能量。前行路上,我们注定会遇到困难与险阻,而选择“不为”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勇敢面对、积极有为,想方设法地迎接挑战,我们才有可能化“难”为“易”。

立意参考

考生要抓住“为”“难”“易”等关键词进行构思行文,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撇开“为”去谈“难”“易”之间的转化。写作时,考生可由材料引出观点“‘为如何将‘难转化为‘易”“‘不为,就是‘易也会变成‘难”,接着论述 “为”与“不为”与“难”“易”之间的逻辑关系,再联系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为”问题,对此进行批判反思,最后发出号召、总结观点。

参考立意如下:

1.难易相成,关键在“为”;

2.难事要“为”,易事也要“为”;

3.无论难易,重在“为之”;

4.世上无难事,贵在尽力“为”。

素材集锦

(一)名言警句

1.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二)精选素材

1.202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中心副研究员郇真打破校史,以独作身份投中数学顶刊,这在中国都算是独一份。郇真是新中國成立以来继苏步青院士之后第二位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数学顶刊上发文的中国内地学者。郇真曾因换研究方向重读博士,她的读博经历长达8年。博士毕业后,她的科研之路甚至可以用“有点坎坷”来形容,但她积极作为、厚积薄发,投稿多年,终中顶刊!从孤独蛰伏到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她十年磨一剑,努力作为,终有今日水到渠成、收获硕果的一天!

2.难易之辨,贵在作“为”。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谁都无法想象在这里建设基站有多难。设备运输难,无线网络方案设计难,电力、传输、核心网、终端等通信系统的细节构思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在冰川密布的环境下,中国网络建设者们克服低温、缺氧等恶劣的自然条件,用勤劳肯干、智慧汗水克服了物资运输、光缆铺设、抱杆架设和基站供电等种种难题,将5G信号送上了世界之巅。2022年,世界海拔最高的5G基站在此峰投入使用,如今5G信号已实现对珠峰北坡登山路线及峰顶的覆盖。可见,只要我们踏实作为、积极有为、创新作为,天下至难之事也就变得不难了。

3.难易相成,关键在“为”。在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极端的自然环境下,中国人建立起了世界上首条环沙漠铁路线——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气候干旱,风沙肆虐,四处无遮无挡,夏季暴晒,冬季严寒……这些都给铁路建设和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铁路建设者们无惧挑战,迎难而上,在探索中形成了风沙防护工程与铁路建设工程同步进行实施的模式,他们征山漠,修铁路,勤作为,创新为,终让“丝绸古道”焕发了新颜。

佳作示范

敢为者金石可镂  不为者朽木不折

赵卓然

“天下事有难易乎”,这是一个因“为”而异的问题。人若“为”之,即使遇上移山填海之难事,也会像愚公、精卫那样并不以之为难,会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人若“不为”,哪怕遇到的事情如反掌折枝之易,也會觉得难以完成。某种程度上来说,“难”“易”是人主观上对事情的认知。因此,天下事难易否,在于人是否“为”,如何“为”。

天下至难之事,可为而成乎?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者需要一种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敢为者不会因一时安宁而退缩,纵使前路有高山峻岭,他们也会勇敢攀登。《劝学》有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畏难之心是人之常情,然而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因此,敢于去做,迈出第一步,我们才能在天平一端不断增加制胜的砝码。“为”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千百年来,无数敢为者勇担使命、奋发有为,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地钻研,为了实现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在一次次的前进中,他们坚定“为”的心,砥砺前行,最终将荆棘坎坷之路变为坦途大道。

曾记否,正是樊锦诗“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用爱和生命守护莫高窟,努力保护文物,才成就敦煌之永恒;正是屠呦呦踏实作为,在抗疟药领域笃定前行,才研制出青蒿素,摘下诺贝尔奖;正是张桂梅积极有为,在深山中开设女子学校,才让无数山区女孩“逆天改命”,飞向梦想……她们做的这些事难吗?当然难,可敢为者用行动证明了“敢为者,金石可镂”。

天下至易之事,可不为而成乎?不可。

“不为”是一种懒惰,是软弱无能的体现。人之惰性在于追求安逸,不为者放任自己沉沦享乐,故而事无大小皆畏缩不前。长此以往,遇上至易之事,不为者也难以完成。

曾记否,正是秦二世加重赋税,贪图享乐,在治理国家上无所作为,方有了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剧;正是清末统治者懒为,不思进取,致使国土被八国联军铁蹄践踏,在历史上留下永久的耻辱。这些无不证明“不为者,朽木不折”。

对“为”和“不为”,我们该如何抉择,可以说是一眼分明。当然,不是所有的“为”都能让难变易,但是“为”能引导我们在迷雾中前行,在黑暗中突破,最终在提升中完善自我。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面对移山填海之难时,应当积极作为,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老黄牛般的精神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才可能开创一番新天地。

当下,有些年轻人遇到一些挫折便打退堂鼓,选择“躺平”“摆烂”。“不为”竟成为主流,而积极向上的“为”反被叫作“内卷”,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新时代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吾辈青年应悟敢为之道,锐意进取,“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以“为”助力国富民强,重现敢为之风采!

【点评】

文章立意精准,脉络清晰。作者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人只有积极作为,才能化“难”为“易”。论述时,作者牢牢地抓住了“难”“易”“为”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述“难”与“易”、“为”与“不为”的关系,归结为两点即“至难之事,可为而成”“至易之事,不为而败”,继而得出“可为”“应为”的观点。

文章语言简洁,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作者关注到,虽然“为”是化“难”为“易”的重要条件,可“为”并不具备打破客观规律的作用,但“为”能引领人们提升自我,文章的思维较为严密。同时,作者还关注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躺平”“摆烂”之风,论述时进一步突出了“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结尾强调观点,表明态度,号召当代青年努力作为、积极有为,助力国富民强。文章思路清晰,材料饱满,认识深刻,论述简洁富有力量,是一篇应试佳作。

猜你喜欢
作文题材料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