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
在统编版教材中,小说单元出现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包含三篇课文《桥》《穷人》《在柏林》,该教材第八单元鲁迅专题涉及小说《少年闰土》,六年级下册包含国外小说节选《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选材的类型丰富,中外小说均有涉猎。其中主要的小说教学集中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微型小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读文本,更要关注学生的基本学情,在方法上对学生多加引导。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具有抽象思维,已具备初步的概括能力,并能运用常用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抓记叙文六要素法、串联要素法、综合段意法等。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文本特征,引导学生抓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要素,适当降低难度,训练其概括能力。但班级里也会有的学生仅仅阅读读书,不喜欢思考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多加关注。
一、在单元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
1.分析单元主题,把握核心要素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围绕小说文本而言的,“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小说文本的特点:取材于实际生活,却又有虚构的成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分析文本后不难发现,《桥》和《穷人》两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小说要素,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并立足某一情节,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创编故事。本单元的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以小说的阅读策略为抓手,提供故事发生的背景及相关人物形象素材,让学生围绕主要人物,试写故事发生的环境,编排故事情节。《在柏林》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小说阅读方法,关注课前导语,自主学习,读出小说所展现的主题。“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整合单元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深化小说单元阅读主题。
2.把握单元整体,关注要素联结
近年来,教材中的单元整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统编版教材以单元为整体,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时,教师要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注意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梯度地进行学习,让每一个板块都能为达成单元目标服务。如教学小说单元时,学生先通过学习《桥》《穷人》两篇小说,掌握读小说的方法,学会关注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再学习《在柏林》这篇略读课文,运用所学方法,自主研读小说,感悟小说主题。小说单元中的习作板块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人物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创编故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优化整合,创新教学方法,以达到语文教学整体的综合提高。
二、小说阅读新策略
1.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精妙
学会灵活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体现。阅读能力的提升,还体现在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和整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表现人物动作的关键词,揣摩人物动作描写背后的含义。如《桥》一文中,教师带领学生抓住两个核心词“揪”和“推”,感受老支书的铁面无私中也有柔情的一面,并非对自己儿子绝情、冷漠,但面对咆哮的洪水,他首先想到的是老百姓,这是他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的责任与担当。抓住“冷冷地说”一词,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联系具体语境,感受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一切为了群众的初心和使命。
2.立足文本特点,开展对比阅读
小说的篇幅较长,但主题明确,选材丰富。阅读时通过多个文本的交互作用,深化小说主题,实现课外阅读内化。例如,在教学《在柏林》一文时,学生通过自学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侧面描写,感知小说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补充阅读王筠《长津湖》的小说片段。两个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战争带来的灾难,让学生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丰富了对小说的认识。在教学《桥》时,可以联系学生之前学过的文章《生命桥》,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多角度解读课题“桥”的丰富内涵。
3.关注课后习题,任务驱动教学
课文后的习题围绕单元目标展开,清晰明了,为整个单元教学服务。课堂上精简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桥》一文的课后习题,任务一: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具体情节说一說你的理解。以此问题为“抓手”,使整个课堂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布置学习任务,有利于将小说中复杂的情节精简化,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任务二: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想一想有什么作用?整合文中零散的环境描写,环境越危险,就越能烘托出人物的临危不惧,使任务化教学更加简单高效。
4.抓住特色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情节感人,环境描写细腻,教学时要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丰富感情,以此加深体会。如《桥》一文中,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结合句子特点,感受当时已不容老支书多说一句废话的危急情形。其次,要关注短句的读法,读的时候节奏要快,停顿要有力,读出急迫感。如山洪暴发时的环境描写,短句更能体现山洪的来势汹汹,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凶险。
5.创设合理情境,揣摩人物内心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对话文本,这需要在教师深度解读文本后展开。教师可以创设适当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语言。《在柏林》一文中,学生抓住老妇人的语言“一、二、三……”想象老妇人是怎么数的,以此感受战争的残酷。教师可创设情境,加深体会。如,教师引导并说:“夕阳西下,失去儿子的老妇人独自坐在窗前,遥望远方,泪眼婆娑,她会怎样数呢?”学生富有情感的回答:“一、二、三……”教师:“你数出了老妇人对儿子道不尽的思念,诉不完的痛苦啊。她还会怎么数呢?”学生(自言自语地):“一、二、三……”教师:“你这样数能盖过车轮咔嚓咔嚓声吗?她想象全世界都能听到她的呐喊,我们一起数……”如《桥》中,学生抓住老汉“不说话”“盯”等词,猜测老支书此时内心的想法,从而感受到老支书的充满智慧、沉着冷静的形象。《穷人》中,学生揣测桑娜在沉默时的内心想法,发挥想象,关注内心的变化,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统编版教材整合单元体系,别出心裁,让课堂教学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教学小说单元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科学高效地整合资源,这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学识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学习、更新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将统编版教材的巧妙构思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