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获得者“换专业”带来的启示

2022-05-30 10:48熊丙奇
在线学习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冷门获得者学业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bqxiong@126.com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瑞典科学家、进化遗传学权威斯万特·帕博(Svante Paabo)因“在已灭绝的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而获奖。据报道,帕博从小就对考古研究感兴趣。帕博最初进入大学,在人文学院学习科学史、埃及考古学等课程。但不久,帕博就失去了兴趣,两年之后,他转向医学,之后又读了一个分子遗传学的博士学位。

如果不是转向医学,学考古的帕博恐怕不会想到用DNA技术去研究古人类。这和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格登的经历有点像,约翰·格登刚上大学时,读的是牛津大学古典文学专业,但对该专业不感兴趣,转到生物专业。这两名诺奖获得者的“转专业”经历告诉我们,要给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选择自己感興趣专业的机会,兴趣会驱动学生成为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拔尖人才。

有调查显示,即便是在自由申请大学的环境下,对大学、专业都十分满意的学生也只有20%。究其原因,有的学生是从被录取角度,申请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还有的学生是在进大学后,对原来的专业不感兴趣,经过进一步探索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基于此,国外大学大都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再选专业:一方面,这可以提高学生对大学、专业的满意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一个专业转向另一个专业,从学科交叉、融合角度看,这不是对之前专业学习的浪费,而是促进学生有学科交叉、创新突破的思维。

过去20年,我国不少高校也推出了转专业政策,但转专业的比例最多不超过30%,有的只有5%。鉴于转专业资源有限,高校对申请转专业的同学提出了GPA(学绩点)的要求,只有原专业学得不错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转专业,因此,一个对原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很难转专业成功。

对此,我国高校应该创造条件,给更多学生“零门槛”、自由申请转专业的机会,要从重视学生兴趣发展出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当然,目前设置转专业的门槛要求,也有出于维护公平的考量,因为不同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不同,从录取分低的专业转向录取分高的专业,如果缺乏明确的门槛条件,会被质疑存在不公平。这也要求高校办好所有专业,避免存在“好专业”“差专业”之分。

我国部分高校正在推进的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招生与培养改革措施。通过专业大类平台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宽厚、复合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学科知识交叉的创新人才。但是,对于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有的学生和家长却质疑,学校是把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混在一起“打包”招生,被专业大类招生的学生,有可能在分专业时,被分到冷门专业。推进这一改革,就需要把每个专业都办好,办出特色,并为学生提供平台学习之后的自由选择

空间。

同时,要对所有学生加强大学学业发展指导与生涯规划教育。我国不少学生并不能清晰地说出自身的学科兴趣、专业兴趣与职业兴趣,对大学和专业的了解也颇为片面。有的学生申请转专业,也并非依据个人兴趣,而是追逐从冷门专业转向热门专业。这需要高校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他们在大学期间更全面地了解大学、专业与自己,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业与人生发展目标。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都要给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与生涯教育。

猜你喜欢
冷门获得者学业
冷门继续
艰苦的学业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动物“冷知识”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