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丽
依托单细胞组学技术和大鼠实验动物平台,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祝献民正在努力实现基础遗传学向临床医学转化。虽然已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癌基因》(Oncogene)、《遗传学》(Genetic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20余篇,但他仍扎根和奋战在加速发展精准医疗、攻克重大疾病的科研一线。这份始终植根于年轻学者心底的热忱,在他的求学履历中便已初现端倪。
自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專业起,祝献民便有着清晰的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时我就开始跟随吴自荣教授开展微生物、分子克隆等方面的初步研究。吴老师的谆谆教导,不仅培养了我的科研兴趣,而且提高了动手能力。这是我科研生涯的开端。”
研究生阶段,祝献民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继续深造。在那里,他更加开阔了自己的科研视野,并在导师张毅研究员及师兄师姐的激励之下开始准备赴海外留学。很快,一封来自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的录取通知书肯定了他为此而付出的所有努力。
博士期间,小小的果蝇曾给祝献民提出了大大的难题。“为了造出首个‘Tip60基因条件敲除的果蝇模型,我连续攻关了6个月,却始终没等到预期的成果。”就此放弃吗?祝献民不甘心。在导师菲利斯·埃利芬特(Felice Elefant)的鼓励之下,他坚守在实验室中,通宵达旦地观察和验证。“我的眼睛比果蝇的眼睛先被熬红(标志转基因成功的‘w报告基因能够造成果蝇红眼)。”当攻关成功后,他这样调侃那些“苦其心志”的艰辛时刻。“在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的那一刻,我恍然大悟:这个学位中的‘哲学就是坚持——做学问容不得朝三暮四,更不能知难而退!”
“赴美10年,是时候回来为祖国贡献绵薄之力了。”有此感慨时,祝献民正身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简称“NIH”),彼时他的导师艾伦·迈克尔逊(Alan Michelson)是心肺血液所的副所长,在他隔壁实验室工作的甚至还有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尼伦伯格(Marshall Nirenberg)。不仅如此,由于工作签证和联邦雇员的加持,他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移民资格,但所有的诱惑都抵不过一颗志在报国的赤子之心。
自2013年归国后,祝献民先后在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任职。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医学创新转化的政策背景下,他深刻认识到把先进的遗传学理念和技术应用到临床转化研究的重要性。于是他转变研究方向,着手整合先进的单细胞组学技术、体内动物模型和体外三维培养技术,力求突破肿瘤等重大疾病精准医疗的世界难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他创新地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研发新一代的转基因大鼠模型。为何选用大鼠模型?是由于与小鼠相比,大鼠的生理与人类更接近,而且也是临床前药理和毒理实验的重要模型。
祝献民领导团队建立了国内首个重度免疫缺陷大鼠模型,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世界首例肺鳞癌的大鼠移植模型。他提出:“做科研一定要提出新问题。展望未来科研攻关!”为了进一步研究肿瘤免疫,他的团队在已把传统的低温保存肿瘤样本转变为“活的”样本库的研究基础上,正在尝试将人类的免疫系统导入这些动物模型。
理想未至,热情不减。目前,祝献民已在国内首次报道了早期肺腺癌及小细胞肺癌的单细胞测序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关注。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优化肿瘤类器官和表观遗传学等创新技术,为我国生物工程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责编:关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