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接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22-05-30 10:48:04张文强王洪江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

张文强 王洪江

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适合当前就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乃至长期的重要任务, 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接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对接全产业链为目标、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构建以培养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长效机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对接全产业链;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9-0041-04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由于应用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具体实践环节的设计往往大幅滞后于实际就业市场的需求,而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活动[1]。

对于高校本身,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满足当前就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当前乃至长期的主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在追求创新能力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今天,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刻不容缓。在这一背景下,科学构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2]。因此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接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

目前,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人员大都是原来开展普通本科教育的高校教师,思维存在惯性,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大部分仍抱持经验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了解,甚至不愿意了解,还停留在理论课偏重的设计上。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已经向职业能力培养转移,这就产生了偏差,造成企业缺乏大量符合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而高校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各个时间段实习实训的教学过程,当前的大多培养方案中却没有把实习实训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来设置,而是把其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之一。

(二)实践课程与应用型能力培养不匹配,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地方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与当今产业链的实际岗位需求有较明显的滞后。各地开展应用型本科培养的高校专业课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对较少,学生自主选课空间有限,由于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明显较弱。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需求严重脱轨,与实际产业链需求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滞后现象,不能完全对接全产业链发展需求,特别是省内以工科为主的各高校。

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换代,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两个现象:一是跟不上产业发展,“闭门造车”,依照经验进行实验室建设;二是由于教学投入资金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实验室建设上查缺补漏,对于通用性的基础性实验室建设尚可,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只能“缺斤少两”,严重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实践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问题

目前,开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基本都是原来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而来,而相应的实践教师却没有完全与应用型培养实践教学需要相适应,对产业不熟悉,缺少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为主,部分甚至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节课”的阶段,缺少到企业现场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推理、微课强化等教学方法与手段[3]。

二、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破解实践教学质量不高难题

(一)以 CDIO 工程教育模式为架构,构建“以项目驱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基于一、二、三级项目的“项目驱动”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高校要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切合岗位需求,设计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二、三级实践项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以及专业设置对接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的原则,对学校现有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布局,划分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专业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基本对接。

(三)厘清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对接全产业链系统规划,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

当前各地方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普遍存在资金少、对应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破解该难题,皆在省内大力推动综合性实践基地建设,比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成的化工类综合实践基地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目前来看,地方高校仍然存在着实践基地建设的短板。产业升级较快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对全产业链的岗位需求缺乏判断则是一个重要原因,需要高校积极关注。

同时,实训基地建设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校企协同创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分析自身的资源优势,寻找能够让校企双方达到双赢的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地方高校要主动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搭建平台,通过邀请或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开设相应课程、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畢业设计(毕业论文)、校企开展技术合作项目等多种方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提高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有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才能使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得到“真刀实枪”的训练,才能有机会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到专业前沿领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双方互利互赢的局面能使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使双方的合作更加持久和深入[4]。

(四)采取“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教学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

对应培养方案中“一、二、三级实践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二、三级项目的实践教师主要为高校的教师,一级综合类项目的实践教师 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个性化培养”的要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五)利用“技能竞赛+大创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及动手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参与实践、主动实践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技能竞赛+项目”形式,提升学生主动实践能力。

本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先从双创能力实践课程进行思想引领,利用技能竞赛让学生对实践产生极大热情,完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技能大赛的兴趣孵化后,继续在实践课程中把参加大创项目、技能竞赛的实际问题植入实践教学,把一些实际问题带到企业现场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易懂,从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扩展实践教学体系“外延”的目的。

三、创新开展对接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开展基于能力培养的“三层次、三模块、三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活动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三层次、三模块、三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基础实践通过基础教育以学生培养基本能力,综合实践通过专业教育以培养专 业能力,创新创业实践通过课内外结合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

在培养专业综合能力中,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 CDIO 工程教育模式为架构,重点构建“以项目驱动的、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 2 所示)。

在此体系中设计了与理論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二、三级项目”, 其中,三级项目是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某门专业课而设立的课程设计、校内实训等内容,加强了学生专业课程实践技能的提升;二级项目是对应一个专业课程群而设置的单域实习实训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加强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

(二)厘清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对接全产业链系统规划,创新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对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明晰实践教学目标,由此制订出符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规划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实现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做好支撑。

当前各地方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普遍存在资金少、对应产业发展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的问题。产业升级较快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对全产业链的岗位需求缺乏判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提出厘清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对接全产业链系统规划,创新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模式的观点,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二、三级实践项目”而言,二、三级项目的实践基地主要在高校内部建设,一级综合类项目的实践基地可以校企共建,使企业资源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延长链,从而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达到提升培养质量的目的。

(三)明确教师负责制,创新制订实践教学管理措施和评价体系

为了使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课题组会同某地方高校研究制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能力模块执行教师及其职责》, 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二、三级实践项目”确定项目负责人, 以制度的方式明确其职责,项目负责人编制了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在新的实践教学大纲中,各级实践项目环环相扣、逐级递进,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该高校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工作建设标准(试行)》等相关制度,通过开展专题立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等举措,真正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是采用科学手段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使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或超过预期的目标,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5]。因此课题组会同某高校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现实践教学全程监控;成立了实践教学专项督导组,重点围绕实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效果等环节深入各二级学院、训练中心的实践课课堂进行调研和听课指导;学年末组织开展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组织校级教学督导深入二级学院观摩毕业设计答辩,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结合实践教学特点定期发布“实践教学课堂调研反馈清单”,对好的经验及时推广,对共性问题给出改进建议。实践教学全程监控的实施,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到了摸底、规范和促进作用。

四、结语

对地方高校而言,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对接全产业链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力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探索培养具备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实践能力的工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十分迫切且必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有利时机,持续提升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与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积极探索对接全产业链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在支撑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将收到行之有效的效果及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邓晓翠. 关于构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以“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248-249.

[2] 盛欣,姜江.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教育探索,2016(09):95-97.

[3] 刘国巍,程国辉. 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 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4(12):59-61.

[4] 艾静超. 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2):128-130.

[5] 张菊芳,周敏锐. 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04-207.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
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1:42:54
以就业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00:20:39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4:33:20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8:32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31:51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29:27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