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的洛阳历史饮食文化影视传播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杨博
炎黄地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洛阳影视美食

杨博

洛阳的饮食文化十分繁荣,在历史、小说、诗歌、医书、农书等典籍中有大量相关记载。文旅融合视域下,以促进饮食文化传播为目标,对洛阳历史饮食文化进行发掘和影视化创作应优先考虑五个要素:历史性、地域性、艺术性、故事性和仪式性。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可以考虑优先选择洛阳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注重饮食的视觉造型艺术,同时也要重视新时代的传播规律。

饮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高质量、特色鲜明的美食体验是影响游客动机和游客感知的重要因素。2017年,据知名旅游企业缤客(Booking)统计,近75%的游客表示在选择旅行地点时会格外关注有美食佳肴的旅游地,其中18岁至34岁的游客最重视美食与旅行的结合,近8成旅客喜欢去有美食的地方旅游。新媒体时代,一方面,各种网络平台作为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表达文旅资源、传播旅游信息、引发旅游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丰富优质的饮食文化要素能够显著提升影视传播的内涵与影响力。作为文化旅游名城,洛阳的传统饮食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既有传统宴席料理洛阳水席,也有浆面条、小街锅贴、铁谢羊肉汤、新安烫面角等民间名吃。这些资源为洛阳饮食文化的影视传播提供了故事要素、文化要素、场景要素、生产要素等[1]。

传统饮食文化影视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主要通过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等形式传播。近些年,随着大众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有关饮食文化影像化传播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增多,其中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和短视频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较大提升。在纪录片领域,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使美食专题纪录片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其后,表现不同饮食文化主题的优秀纪录片不断涌现,如表现早餐文化的《早餐中国》、表现地区饮食的《老广的味道》、表现烧烤文化的《人生一串》等。在短视频领域,以饮食为主题的作品浏览量长期占据着各平台的前十名。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美食博主更是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功推向海外。2021年2月,李子柒YouTube账号的订阅人数达到1410万,成为了YouTube中文频道订阅量最多的中国博主。

以电影、电视剧传播传统饮食文化的成功案例则相对较少,许多传统美食文化的场景被创作者忽略。例如在许多历史剧、古装剧中,创作者反复使用“来一碗阳春面”“一斤牛肉一壶酒”“好酒好菜招呼上来”“炖了一碗人参鸡汤”等影视表达范式。近年来,这一现象有所改善,如电视剧《风起洛阳》中有较多的篇幅来表现古代洛阳地区的饮食文化。在这部电视剧的带动下,由洛阳美食带来的话题数次登上了微博热搜榜,许多网友表达了希望到洛阳品尝美食的意愿。这些意愿对旅游者决定去哪里玩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成为游客出行的直接动机。

目前,与国内外文旅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表现洛阳传统饮食文化的优秀影视作品相对较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率较低,许多饮食文化的背景故事为后人杜撰的民间传说,可信度较低;第二,对传统饮食的影视化探索相对较少,许多菜肴的造型特点不鲜明,视觉效果有待提升。

基于洛阳历史饮食文化传播的影视创作对策

洛阳地区的饮食文化十分繁荣,在史籍、小说、诗歌、医书、农书等典籍中有大量的相关记载,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含食材、烹饪、菜肴、习俗等。据文献记载,汉唐时期的洛阳地区气温较高,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物產丰富,并且交通发达,人口众多,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南北地区乃至外国舶来的新食材大量进入市场,在充足的物质条件支持下,洛阳的集市之中饭店酒楼繁多,菜品种类丰富。盛唐时期的洛阳南北风味汇聚,是著名的美食文化之都。此时在洛阳地区流传的各色佳肴集天下美食之大成,“食补食疗”这一概念也开始风靡,对后世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古洛阳繁荣的饮食文化远播海外,对东亚各国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流传至今的典籍,如《齐民要术》《太平广记》《洛阳伽蓝记》《全唐诗》等,都有许多反映洛阳古代饮食文化的记录。

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从传统饮食文化影视传播的角度出发,对传统饮食文化进行影视创作时应优先考虑五个要素:历史性(忠于历史记录)、地域性(突出地理区位)、艺术性(表现视听美感)、故事性(引发受众共鸣)、仪式性(注重仪式体验)。

历史性。尊重历史是取材的首要原则,直接影响到地区饮食文化的传播价值。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将历史文献记载中的文字转化为影像,还原传统饮食文化的本来面目,对于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望及审美需求有重要的作用。洛阳地区灿烂的传统饮食文化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价值与内涵。当然,影视作品并非文献典籍,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相关的影视创作可以对记载缺失的地方进行创造性想象,对传播效果不佳的地方进行创造性的改良。

地域性。地理区位影响饮食文化的空间分布与时间特点,强调饮食文化的地域特点有利于塑造文化个性,对地区饮食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有重要意义。城市位置、地形特征、土壤水文、季节气候等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到当地农作物与动植物的生长。洛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农作物产区,许多历史名人在作品中留下了当地优质食材的记录。如唐太宗作诗《赋得樱桃》,表达了对洛阳樱桃的喜爱:“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为席上珍。”再比如洛阳白菜,诗人刘禹锡写道:“只恐鸣驺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尝。”这些记录为如今打造洛阳饮食文化品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当地优势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化。

艺术性。影视艺术传播形式不仅能够提升地区旅游文化的传播效果,而且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2]。借助影视作品,将抽象的文字记载转变为具象的影视艺术,使观众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接触历史典籍中的饮食文化,从而获取更好的传播效果。从当下的多种传播案例来看,影视作品的艺术水准,特别是视觉造型的艺术性在传播效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许多饮食行业经营者受益于那些精良的美食影视作品,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网红店铺,获得了巨大关注度和经济收益。考虑到网络传播背景下,视觉艺术在影视传播效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优先选取当地视听效果较好的饮食文化元素作为影像化对象,注重影视艺术效果是追求传播效果的手段。

故事性。故事性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手段,是建立受众认同的优秀路径。故事是具体的、形象的,与情感、生活经验相关联,相较于枯燥的分析与说教,受众更容易接受包含着前因后果的情节与生动形象的故事[3]。在影视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仅需要关注食材、菜肴、器具、技法的造型特点,更需要重视故事背景、人物塑造与因果关系等叙事要素。由于洛阳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关的名人轶事记载在各类典籍中并不少见。但是由于饮食文化在历史文献中的边缘地位,许多记录并不详尽、完整,还需要创作者对故事进行合理的艺术编排。

仪式性。从饮食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仪式感的塑造能够极大地促进游客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心理认同,进而使受众感知到饮食文化背后庄重悠远的历史,获取超出饮食本身的心理满足。而在文化旅游的场景下,游客通过某种仪式与当地世俗文化取得联系、产生共鸣,并进一步调整心理状态,参与到特定意义的情境当中[4]。此时,作为一种深度精神体验形式,仪式感将进一步影响到游客的身份融入和旅游体验。古代洛阳地区盛行的宴席文化,如樱桃宴、烧尾宴等,将是挖掘当地美食背后文化底蕴的重要宝库。

洛阳历史饮食文化的影视传播策略

从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洛阳地区历史饮食文化的影视传播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考量:主推隋唐饮食文化品牌、注重视觉造型艺术、重视新时代传播规律。

主推隋唐饮食文化品牌

唐代以前,洛阳一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迁移逐渐衰落。北魏隋唐时期洛阳饮食文化的相关史料十分丰富,详细记载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饮食文化。由于这一时期洛阳地区的宴会文化集中反映出了古洛阳地区珍馐佳肴的最高水准,且呈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传播价值,因此,从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当着重关注北魏隋唐时期洛阳宴会文化的考证与发掘。

从北魏至唐,在历代王朝统治者的带领下,洛阳地区宴会文化逐渐兴盛。统计《魏书》《北史》中的记载,北魏时期各代皇帝赐宴有115次之多,赐宴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宗亲、功臣、平民等。为了保证皇帝的日常饮食和宴会需求,国家从各地纳取贡品,并修建苑囿和牧场,以保证珍鸟奇兽的供应[5]。唐代法度规定平民百姓日常不得聚饮,皇帝常在节日期间特许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称为大酺。武则天在其统治时期曾颁布过二十次大酺。唐代诗人张祜《大酺乐》中描绘了这一时期洛阳地区的繁荣景象:“车驾东来值太平,大酺三日洛阳城。小儿一伎竿头绝,天下传呼万岁声。紫陌酺归日欲斜,红尘开路薛王家。双鬟笑说楼前鼓,两妓争轮好结花。”除了皇帝赐宴,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与科举相关的进士宴也迅速风靡。洛阳地区的官僚及贵族纷纷参与到形形色色的宴会当中,较为著名的有樱桃宴、宴桃会,烧尾宴等。白居易的诗“相思莫忘樱桃会,一放狂歌一破颜”,就描述了樱桃会的情景。此外,唐代时期食疗菜逐渐开始兴盛,比如治疗妇女妊娠诸病及产后食补,有羊肉索饼、地黄粥、生地黄汁、猪心羹、黍米粥、糯米阿胶粥、桃仁粥和鲫鱼粥等方,治疗痔疮,有杏仁粥、黄瓜粥、鲤鱼脍等方;治疗小儿诸病,有生地黄粥、冬麻子粥、鸡子粥、朱芬粥、梨粥、干葛粥和母猪乳汁等方。围绕隋唐时期洛阳的各类饮食文化,打造具有鲜明历史特点的饮食文化品牌,能够有效提升当地饮食文化的辨识度与知名度。

注重视觉造型艺术

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形象化、直观性等特性使得食物的视觉造型在饮食文化的传播效果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在饮食上具有“先导”作用,它作为先声夺人的要素,首先作用于品尝者的视觉,进而影响品尝者的饮食心理和饮食活动。古人在饮食上很重视颜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有“色恶不食”一语。以《清异录》记载的唐代花色冷拼辋川小样为例:“比丘尼梵正,炮制精巧,用炸、脍、脯、腌、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这道菜匠心独运,以鱼类、瓜果、蔬菜为主要食材,将20盘独立造型的冷盘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辋川图的样图,具有极强的视觉表现力[6]。

但是,食物毕竟不同于工艺品,从影视艺术的角度来说,许多菜肴有较明显的视觉缺陷,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拍摄时创作者应重点考虑拍摄主体在造型上的艺术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视觉元素烘托气氛。以现下洛阳地区饮食文化的代表作洛阳水席为例,由于大多菜品属于素菜荤做,食材较为单一,且经过较多的工序处理,菜肴的色彩并不鲜艳;酱油、胡椒、陈醋等调料使用较多,总体上汤汁较为浑浊,拍摄难度较大。尽管利用水蒸汽遮挡和焦外虚化以及适当的后期调色会对此类菜肴的视觉造型有所改善,但也应当多从历史典籍中发掘更多具备优秀视觉造型的食品作为影视传播主体进行推广。

重视新时代传播规律

从需求侧而言,现代媒介语法的改变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故事生产,也影响着故事的需求和故事要素的走向,影像化故事和具有共情能力的故事被用户广泛传播。以影像化传播为目标,对传统文化的叙事应当放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语境中展开[7]。以上文提及的樱桃宴、烧尾宴为例,作为唐代科举制度的衍生品,具有浓厚的封建礼制色彩,许多地方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与现代文明有所背离,因此,在对区域历史文化的影像化创作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与发扬。

从传播者的角度而言,受时下快节奏生活的影响,许多受众更倾向于时间短且内容充实的短视频。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单向输出的传播模式。大量自媒体的涌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局面。多元的传播主体丰富了内容创作的视角和创作方式。因此,地方宣传部门对旅游文化的宣传推广也应当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既要掌握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传播手段,又要尽可能地激发群众参与地区文化传播的热情。

历史典籍中记载的洛阳饮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搜寻出与洛阳关联性较强且符合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饮食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洛阳饮食行业的蜕变与更新,对于推进本地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有着巨大助力。通过对饮食文化的影视作品进行初步的调查与梳理,并根据互联网时代影视传播的规律提出了一些较为浅显的对策。但对洛阳地区饮食文化相关史料的整理与考证仍有较大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任陇婵.影视产业视域下的文旅产业[J].视听界,2021(01):95-98+103.

[2]史韵荣.艺术创意產业视角下影视旅游开发探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0.

[3]张虹.大别山红色文化故事化传播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89-92.

[4]张雨笛,马敏,罗佩华,刘芙蓉.旅游仪式的概念、分类和结果变量的探索[J].商业经济,2021(11):145-148.

[5]张鹤泉,王萌.北魏皇帝赐宴考略[J].史学集刊,2011(01):26-33.

[6]昝殷.食医心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24.

[7]黎杨杰.影视叙事下中国形象故事化传播策略[J].中国报业, 2021(10):56-57.

猜你喜欢
洛阳影视美食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洛阳正大剧院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美食
影视风起
影视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