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间歇性迷茫”的心理枷锁

2022-05-30 06:00戴岱
知识就是力量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宇归因大脑

戴岱

陷入间歇性迷茫的心,犹如南方7月的天,时雨时晴;又仿佛是断线的风筝,看不见未来,回不到过去。“我该继续努力,还是就此放弃”,总有人在二者间苦苦徘徊。然而,导致间歇性迷茫的症结究竟在哪儿?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它的牵制呢?

案例

高中生小宇(化名),最近因连续几次月考成绩波动较大,陷入负面情绪中。“考出高分时,我能瞬间找到前行的动力;但面对低分,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学,也不知道学习有什么意义。”据他回忆,类似的情况在高中阶段不止出现过一次,小宇自己为此也十分懊恼,却不清楚该如何改变。

很显然,小宇陷入了间歇性迷茫期,即某一刻明确自己的目标,但下一刻又陷入迷茫,如此交替往复,且每次迷茫都具有相似的原因,使人心理备受煎熬。

设定合理的目标体系

有这样一个实验:3组人分别步行至10千米外的3个村子。其中,第1组人对村子一无所知;第2组人只知村子和路段的名字;第3组人不仅知道村子和路段的名字,路上每隔1千米还有1块里程碑。距离虽然相同,但这3组人的状态完全不同:第1组人走了不到一半就疲惫不堪;第2组人走到全程的3/4时,情绪开始低落;第3组人全程都很开心,大家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1千米便有一小阵的快乐……不难看出,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行动的方向与动力。

我尝试着让小宇回答3个问题:你是谁?你要到哪里去?你怎样到达那里?他回答:“我是个学生,我要考上好的大学,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达成所愿。”我继续问:“你目前是否明确考哪所大学的哪个专业?它對你的人生规划有怎样的助力?”此时,小宇开始犹豫不决,最终喃喃地说:“我爸让我考哪所大学,我就考哪所。”

不难看出,小宇的间歇性迷茫缘于其目标体系设定出了问题,一方面,将长远目标与中期目标相混淆,考大学只是阶段性目标而非人生目标;另一方面,缺失明确清晰的目标定位,任由他人来决定自己的未来。

目标在人的前行过程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和评价的作用,包含长远目标(职业定向,即“我将来做什么”的理想),中期目标(一学期、一两年要完成的目标),短期目标(今日、一周或一个月的目标)。在整体目标体系的设定上,我们应遵循由远及近的原则,即先设定长远目标,再设定中期和短期目标。当行动有了明确指向时,才可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间的距离。此时,动机就会得以维持和加强。

探寻长远目标也有规律可循。首先,目标需要源于兴趣或内心的愿望,这是保持持久而强烈的内在动力的基本点。其次,目标需要尽可能远大,才能激发内在潜能。再次,目标设定不要过于受目前处境的影响,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同样可以有远大的目标。最后,他人只能提供选择性、参考性的信息,不能代替我们决定人生目标。

有了长远目标之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将目标落地分解,也就是中短期目标的设立。以提升学习成绩为例,我们可以在纸上画出台阶,在最底层写出当前的分数水平,然后在最高层写出目标分数,中间的每一个台阶就是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需要分别把它们写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倘若某个阶段性目标没有实现,首先要弄清这次的分数是真实水平还是没有发挥好,如果是前者,就在现有分数的基础上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

放大成功的感受

反复陷入间歇性迷茫的人,往往习惯于关注事物不好的一面,并将其带来的感受无限放大。究其原因,是他们的自我觉察发生了偏离。

觉察,是一种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事情的非语言感受和知觉。德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皮尔斯将觉察分为内部、外部、中间3个区域,其中,外部区域代表客观现实,也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中间区域代表我们对现实的想法、解释或批判;内部区域是基于这些解释或批判上的个体产生的强烈内部感觉,例如喜悦、愤怒、恐惧等。

回溯小宇的案例,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客观现实,随后他发展出一系列诸如“学习没有意义”“努力也没用”的想法,来对没考好这件事进行解释和批判,最终他被深深的焦虑感环绕,陷入对未来的迷茫。可当我问及在考好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程度的喜悦情绪时,小宇却摇摇头。可以说,在整个自我觉察的过程当中,小宇过度关注了所谓的失败,并延伸和放大了失败的感受。

不仅如此,当我们感受到压力和焦虑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让大脑进一步关闭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皮质,同时控制着应激压力响应的下丘脑,还会升高压力激素的水平,导致大脑中负责情绪调控、专注、感受幸福的部位的神经元死亡。这些大脑层面的变化,都会使个体的思绪如无根的浮萍般飘忽不定。

基于此,我让小宇尝试着去放大成功的感受,使其在潜意识里重温那些曾经取得高分的时刻。“你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个分数?你的期待是什么?闭上眼睛和自己相处一会儿,体会一下在这个情境里,你的价值感是怎样的?”随着我问题的逐步深入,小宇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对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上来,心也慢慢沉静了。

调整归因偏差

在交谈中我得知,小宇陷入间歇性迷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归因出现偏差,总是习惯将没考好完全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导致的,然后带着自责的情绪继续学习,结果往往是在考不好—自责—迷茫—再考不好—再自责和迷茫中循环。

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将导致结果的原因分为内部的、稳定的、外部的、不稳定的4个因素。其中,内在的稳定因素是个人能力,内在的不稳定因素是努力程度,外在的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外在的不稳定因素是机遇和挑战。

诚然,上述几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考试失败。例如,这次考试题目难度太大导致扣分多,是外在的稳定因素;考试时身体不舒服影响发挥,是外在的不稳定因素;理科思维没有建立好,是内在的稳定因素;数学学习不够刻苦,是内在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面对失败,我们首先要理性、客观、全面地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倘若以偏概全,就会进一步激化我们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迷茫便也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 / 陈琛 美术编辑 / 胡美岩)

猜你喜欢
小宇归因大脑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趣味成语故事
趣味成语故事
一包花生
猜猜我是谁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