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曲:以潮突破,焕新国粹

2022-05-30 10:48王辉
北京纪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剧场戏曲

王辉

提起小剧场,无论文艺青年还是城市中产,都不会陌生。1982年,北京人艺排演的《绝对信号》成为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中国人第一次见识到,在观演距离被无限拉近的狭小空间,观众可以与演员展开心灵层面的激烈碰撞。

其实,小剧场里不仅能演话剧,传统戏曲一样可以走进“黑匣子”。如同“老树抽新芽”,在古老的唱念做打舞之中,探索更加贴近当代世界的表达。并且,采用当下年轻人最习惯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推广宣发。以潮流姿态,焕新国粹魅力。

小剧场戏曲的發端之作,是北京京剧院在2000年排演的《马前泼水》。巧合的是,这部戏的首轮演出的地点,正是北京人艺小剧场,恰与《绝对信号》形成互文。同时,就像《恋爱的犀牛》被剧迷奉为“永远的爱情圣经”,《马前泼水》也有“戏曲版爱情圣经”之称。20多年来常演不衰,虽然演员换了又换,每次演出观众席总是爆满。

与同名的昆曲、京剧传统戏一样,小剧场的《马前泼水》讲的也是朱买臣休妻的故事,整体剧情大致不变。但是,导演张曼君不仅对夫妻关系的细节加以丰富,更是受到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著名剧作《背叛》的影响,在叙事结构上大做文章,大量采用倒叙、插叙等非线性结构手法,夹杂闪回、时空分割乃至蒙太奇等电影技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尤为可贵的是——跳出了传统戏曲中常见的男性视角,对于崔氏——这个千百年来被指责贪慕虚荣、寡情薄意的女性形象,给与更多同情和理解。同时,彻底打破中国人习惯的“听评书掉眼泪——替古人担忧”的置身事外的观演习惯,借剧中古人之口,以当代人的视角,暴露、讨论当下人们面临的情感困惑与问题,让观众在剧场里,看到、审视乃至反省自己。

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致力于剧场创新的人,通常都具备反思意识。很多小剧场戏曲作品,都拥有鲜明的女性意识。或许,两性关系本就是戏剧的永恒主题,男性视角的作品早已汗牛充栋,既然小剧场贵在求新,女性视点自然便会凸显。

李卓群,北京京剧院的85后美女导演,近年来被誉为“小剧场戏曲女王”。她的处女作,就是在2014年排演的《惜·娇》。传统戏里本有《坐楼杀惜》《活捉三郎》,多是同情宋江、鄙薄阎惜娇。李卓群的这部小剧场作品,用圆点分隔“惜”“娇”,爱惜、怜惜之意不言而喻。虽然并非全然为阎惜娇“翻案”,却是平等地给宋、阎二人以同情,他们都在某些地方犯了错,却也均有无奈之处。

北方昆曲剧院的小剧场品牌“观其复”,则是更加大胆。别说传统戏曲,即便是先锋话剧,敢于直面女性之间情愫的作品也不多见。“观其复”推出的首部作品,就是清代剧作家李渔的《怜香伴》。两位女性诗性相投,情浓意浓。以昆曲的曼妙歌舞、文雅唱词演来,美不胜收。最有意思的是两处结拜姐妹:第一次,借结拜行花烛之礼;第二次,通过结拜引发性暗示,前者有趣后者大胆。临近结尾,两名丫鬟更是直接向观众抛撒喜糖,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形成奇妙互动。

“观其复”系列的另一部作品《墙头马上》,却与喜剧的《怜香伴》相反,是一出令人沉吟唏嘘的悲剧。其实,这部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名作,早在1963年就由上海的前辈艺术家俞振飞、言慧珠主演,并留有电影传世。这个版本的《墙头马上》,其实也是一出喜剧,插科打诨的桥段比比皆是,但强行大团圆的结局一直为人诟病。尤其在如今的观众眼里,难免觉得三观歪斜。观其复版《墙头马上》,大幅删除了搞笑情节,熟悉这戏的观众,观看过程中未免感到疑惑——难道这又是一部潦草敷衍的新编戏?可是看到最后,却又释然。小生、旦角的对手戏,变为重心完全倾向到大女主身上。结局虽然表面还是大团圆,但观众真切地看到了李千金的失落与自哀。那种对爱情的失望,就像是《伤逝》里的子君,或者《雷雨》里被逐出无锡周府的鲁侍萍。如此一改,女性意识觉醒,现代感萌发。

但是,小剧场戏曲无论怎样先锋、实验、探索……有一点,却是共通的(起码那些称得起“佳作”的戏)。那就是——坚持戏曲本体、坚持一桌二椅、坚持四功五法、坚持传统唱腔,不胡作曲、不乱加交响乐、不滥用舞美灯光……最大限度发扬戏曲的虚拟性、假定性以及自由性。就像“旧瓶装新酒”,旧的是千锤百炼的艺术、玩意儿,新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旧与新同样重要。那些从里到外簇簇新的,往往只是专为参赛评奖而作的命题作文,在观众面前没有丝毫生命力。

除了剧作本身的现代性、普世性,小剧场戏曲在宣传推广方面,也走在潮流前沿,紧贴年轻人接收信息的习惯。比如,李卓群在2014年排演《惜·娇》时,就引入了电影宣发的概念,邀请知名电影预告片制作团队,拍摄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戏曲商业预告片。在跟对方沟通时,她只提了一条要求,“怎么不像京剧怎么来”。这话乍一听,不是对于京剧的背叛吗?其实,她是希望用一张不一样的名片,把年轻人先吸引进剧场来,然后,再用京剧的无限魅力征服他们。

北方昆曲剧院的“观其复”品牌,则是与流行歌手合作,他们的每一部戏,都有一首同名主题曲。很多来看戏的观众,都是先在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上被歌曲圈粉,然后再来打卡昆曲。此外,他们还会在抖音等平台,借鉴电影解说短视频的形式,上传昆曲解说短视频。在2-3分钟里,用幽默的语言、配上“充满网感”的表情包等元素,吸引“戏曲小白”的兴趣,并转化为会到剧场买票的观众。

并且,很多小剧场戏曲的创作团队,都很重视和观众的交流。他们在谢幕时,也会采取小剧场话剧流行的“面对面建群”方式,主创、观众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对话、互动。往往,很多观众会兴高采烈化身“自来水”,在微博、朋友圈、小红书等平台,为剧目狂刷好评。

小剧场戏曲从无到有直到现在,不过20余年。虽然已经涌现了一批艺术、票房俱佳的良作,但是前路依然漫长。传统的中国戏曲,表达边界却是无限的,还有广阔空间可以探索、拓展。

《墙头马上》剧照

猜你喜欢
小剧场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逗趣小剧场
逗趣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